理论教育 我是我眼中的自己

我是我眼中的自己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两类人的人生轨迹都在印证《自我意向心理学》的一个核心结论:我是我认为的我。让我们将80%的精力,专注于修正与修炼自己的自我期望、信念、态度等“内心标准”,因为我是我认为的我,我们是我们认为的我们。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

我是我眼中的自己

生活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期望是追求一生平平淡淡。

下面,让我们来演绎一下他们可能的人生轨迹:首先让我们试想,什么样的观念比较容易被他们接受?差不多就行啦;随遇而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抢打出头鸟;退一步,海阔天空——假使这些观念,日积月累下来变成他们的信念,这种对事物习惯性的看法,会最终决定他们面对事情的态度选择,积极、进取、努力等十有八九不会是他们的人生态度,接下来,他对待工作的“行为”也许就是差不多就行;对得起这份工资就行;到点就下班;“边际工作”或“份外事”不会主动去做,绝不会多做;稍有挫折,立即自我安慰:成功是少数人的事,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平平淡淡。仔细分析一下,似乎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的结果,正是他们当初的内心期望。

生活中,也会有相当多的另外一部分人,他们的期望是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

下面,也让我们来演绎一下他们可能的人生轨迹:首先,什么样的观念比较容易被他们秉持?永争第一;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付出皆有回报;不成功,便成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假使他们的期望强度足够牢固,假使这些观念日积月累变成他们的信念,这信念也会最终决定他们面对事情时自我态度的选择: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接下来,他们对待工作的行为,我想,一定不会是“差不多就行”,如果工作没有做完,相信也不会到点就下班,奉献精神与主动意识一定会促使他们常做一些别人不愿做的“边际工作”与“份外事”。即使遭受挫折,接下来的行为一定是爬起来,再次跌倒,再次爬起来,直至成功。这就是他们的结果,也正是他们当初的内心期望。或者说,他们最初的内心期望,经过一个时间的轮回,最终演变成了他们的结果。

以上两类人的人生轨迹都在印证《自我意向心理学》的一个核心结论:我是我认为的我。

在你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人,你的结果就真的是平平淡淡。如果你认为自己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你的结果常常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成功的规律表明:改变,会遵循一定的轨迹。即:结果决定于行为,行为决定于态度,态度决定于信念,信念决定于自我期望。有什么样的内心期望,你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接着就会有什么样的处事态度以及什么样的行为,因此,也就有了什么样的结果。

当然,这里不是讨论追求“平平淡淡”或“成就一番事业”谁对谁错。其实这一切,尤其是期望、信念、态度等个人内在标准类因素的本身常常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当然,他们一定都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自我期望,会带来积极的信念;积极的信念会带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会带来积极的行为;积极的行为给我们带来积极的结果。反之,亦是如此。

正像“法律”只能规范社会行为的20%,而“道德”却在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80%的社会行为。按照犹太人的二八定律:决定人生成就的力量20%来源于“行为”、“结果”等外在表现因素,而80%将源于“态度”、“信念”与“期望”等内心标准。

同样的,一个企业的“制度”一般只能规范员工20%的行为,而80%的行为要靠“企业文化”这一企业内心标准来影响。(www.daowen.com)

让我们将80%的精力,专注于修正与修炼自己的自我期望、信念、态度等“内心标准”,因为我是我认为的我,我们是我们认为的我们。

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幅黑漆漆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了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漆漆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转念想:棺材,棺材,噢!那不是有“官”又有“才”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名落孙山,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又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现实生活中,有人会因为失败而跳楼,也有人会因为失败而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有人会因为对手强大而畏惧,也有因为挑战巨人而使自己快速成为巨人;有人会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抱怨产品,抱怨公司,抱怨顾客,也有人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创新出大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与新服务;有人会因为受不了上司的严厉而每每跳槽走人,也有人会因为“严师出高徒”而使自己能胜任更复杂的工作,最后不断晋升到高位。

所有的一切皆应证了艾利斯的理论,同样的前因常常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因为人们对同样的这个“前因”评价与解释完全相反。也正如叔本华所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对某一客观事物,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由此,我们似乎能发现一些成功的规律:真正决定事物结果的根源并非该事物的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对该事物的信念、评价与解释。即:一切的根源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做出不同评价的我们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可能无法掌握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

让我们不再抱怨,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