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康熙帝:过人思想与治学态度

康熙帝:过人思想与治学态度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史专家、著名学者阎崇年曾在百家讲坛《正说清朝十二帝之康熙》中有这样的评价和感慨:过人的功业,因为有过人的思想;而过人的思想,因为有过人的学习。康熙被后人尊称为“大帝”,并不是天上掉下或盲目的虚崇。康熙帝吸收了中华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先进、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文化素养。古人的这段描绘和论述,强调的是治学态度要端正,而不要落入功利,甚至是炫耀的误区。

康熙帝:过人思想与治学态度

孔子曾言:“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说的是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习,它的毛病是放纵而没有根基。事实上,那些只喜欢学习上耍小聪明,而不愿深入潜水的人,将永远是飘浮的,只会是天上的云,而成不了落地润物的雨。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量进方可能促人精进。勤于读书学习非常重要,且好处太多。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人类在3000年前就面临了,而前人的生存经验都写在经典书籍里。通过读书学习解决遇到的问题是最经济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清史专家、著名学者阎崇年曾在百家讲坛《正说清朝十二帝之康熙》中有这样的评价和感慨:过人的功业,因为有过人的思想;而过人的思想,因为有过人的学习。康熙被后人尊称为“大帝”,并不是天上掉下或盲目的虚崇。探寻当中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康熙的勇武与奋进,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后来承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华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先进、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文化素养。这为他展现帝王之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故此,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信仰和需要,况且,真正的知识是甜的。

君子之学,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人的这段描绘和论述,强调的是治学态度要端正,而不要落入功利,甚至是炫耀的误区。真正读书人之学习,其目的是敬德修业、自我完善,不是复制标签,不是向人卖弄。学习应定位于自身精神的丰盈,关注内在素养的累积,探寻成长历程的进路。学习者可以把学养沉淀为儒雅的气质,学习者可形成具有学养品质的思维方式,学习者也可发出具有学术涵养的声音,学习者也可在雅和俗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但学习者决不应将学习理解为一种招徕的手段,或是穿花衣裳的打扮。(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