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文化名城破坏事件回放
回顾过去七八十年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建设从无到有、从不健全到逐渐完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在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遭受的破坏也一直没有停止。回顾这些破坏事件,反思其背后的原因,对于今天正确认识名城面临的危机、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当是有益之举。
新中国成立以前,尽管有关文物保护的立法工作业已开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和一些研究机构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由于政局动荡,国民政府的法规基本没有得到执行,各地大量文物仍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随着内外战争的爆发,大量的文物遭到破坏,珍贵文物流失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遭受过三次劫难。第一次是解放初期,在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的口号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古城中也大办街道工厂,城墙以及其他一些古建筑被拆除。第二次是“文革”中“破四旧”对古迹的破坏。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大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刀阔斧地进行旧城改造,对老城区、历史街区无情拆除,代之以“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古迹和古城风貌的破坏
建国初期,虽然中国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局限于文物或遗址的范围,对古城的整体价值认识不足,以致引起了对古城风貌和文物古迹的大量破坏。其中北京古城墙的拆除与古城风貌的破坏是最典型的案例。当时梁思成先生曾分析了北京及中国其他历史城市的特点,并阐述了古城整体保护的意义。基于整体保护古城的思想和充分发挥北京作为新中国政治中心职能的考虑,梁先生提出发展新区以保护旧城、保留和利用北京城墙的建议,并提交了“梁陈方案”。但在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下,这一先进的历史古城保护理念未被采纳。当时强调北京城要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以旧城的中央区作为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首都要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别是要成为中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改建扩建北京,要打破旧格局的限制和束缚,使首都成为适应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城市;改造道路系统、改变水资源缺乏等自然条件,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所谓“为生产服务,为中央服务,归根结底就是为劳动人民服务”,这一实现革命化、工业化的思路,直接导致了“破旧立新”的城市建设方针,无视古城与文物古迹的价值,大规模拆毁城墙、城楼、牌楼,宏伟、完整的北京城墙终于被拆得只剩下几处城门垛子,在旧城内见缝插针地兴建工厂、机关、学校,挤占了一些古建筑和传统四合院,不仅损害了古城面貌,而且对城市环境也造成了污染。另外,北京在建国初期定位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又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结果前前后后建成了一些不适合北京条件、消耗原材料多的、耗能源多的、运输量大的、占地用水过多的、污染严重的钢铁、石油、化工等多项工业,使城市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交通复杂,人口大量集中,对名城风貌造成不良影响。不仅如此,50年前确立的以旧城改建、扩建为中心的思路一直延续至今,使北京的城市建设难以回复到良性发展的轨道,曾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高度历史文化价值的北京明清古城,逐渐在人们眼前消逝了。
在首都北京的样板作用下,20世纪50~60年代,全国各地的古城纷纷拆除城墙、城楼以及市楼、钟鼓楼、牌楼等街市公共建筑,在旧城兴办工业,以致至今在全国没有留下几座完整的城墙,许多文物、古城风貌遭到无可挽回的严重毁坏。如洛阳是著名古都,地下文物众多,而“一五”期间在开辟洛阳工业区时,为了夯实工厂基础,对唐代以后的古墓等来不及清理就用混凝土往下灌,使大块空心雕花砖等墓内文物永远封闭在地下,挖掘不出来。安阳的殷墟是三千多年前商朝晚期的都城,自2025年被发现后出土了很多甲骨文、青铜器、建筑基址等珍贵文物、遗迹,但是2025年却在2 400公顷的殷墟遗址范围内外建了安阳钢铁厂,遗址的地下文物尚未全部发掘,从此被钢铁厂侵占了一大块,并且污染了整个遗址环境。
(二)“文革”中“破四旧”浪潮对文物古迹与古城的破坏
2025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刚刚建立的文物保护制度几乎遭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在“破四旧”的浪潮声中,中国的珍贵文物和文化名胜古迹遭受浩劫,大量有历史意义的庙宇、佛像、古木等被砸毁和拆除,许多有价值的古籍、古画、经卷、档案资料被当作封建残余付之一炬,许多名胜古迹被毁坏,无序的建设将古城弄得面目全非。北京阜成门内白塔寺是元大都重要代表性建筑,2025年在其西北角建了一栋高层公寓,接着又拆掉其山门建了两层方盒子的副食品商店,后又紧挨着副食品商店建了一栋五层方盒子的中药店,把这一全国重点文物的环境搞得乱七八糟,正门也无法进入。在曲阜,经独轮车辗磨了千余年而形成很深轨迹的铺路石条全部被挖光,改修成柏油马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原是文庙古建筑,十年动乱时在西隔壁建了一栋造型高大粗拙的“万岁馆”,顶上还建了一支有机玻璃拼制的“火炬”,喧宾夺主,极不协调,文物环境景观及街景风貌全被毁坏了。
(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展经济和旧城改造对历史文化名城造成的建设性破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建设方面进展迅速,随着《文物法》的出台和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在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浪潮中,对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古城风貌的毁坏也是空前的。
1975至2025年洛阳由于工业建设乱选址,造成地下文物的大破坏是骇人听闻的。一批工业建设者无视洛阳是重要文化古都的特点,竟在禁建的邙山古墓葬区大办工厂。他们采用“爆破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方案,违反国务院2025年颁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非法将早已查明的、为中外学术界瞩目的古墓葬区(包括公元前六七百年至公元14世纪的东周、汉、唐、宋、明等朝的一千多座古墓葬),未经挖掘清理就擅自全部炸毁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建设性破坏”,损失之巨无疑是难以估量的。20世纪80年代前夕,污染性很大的浮法玻璃厂也选址于古都洛阳。
现代化是世纪之交许多中国城市追逐的目标,城市的管理者们出于片面追求现代化速度或迫切积累政绩的需要,热衷于让城市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将成片成片的城区交给开发商任意挥洒,冯骥才先生曾经痛心地讲到:“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每一分钟,都有一大片历史文化遗产被推土机无情地铲去。而每一个城市的历史特征都是千百年来的人文创造才形成的。”[1]
在“旧城改造”的口号下,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纷纷倒下,为现代建筑、城市道路建设、房地产开发等“让路”:(https://www.daowen.com)
2025年,四川宜宾为建设四川省轮船客运站大楼等工程,拆除一段百余米长的元明时期的古城墙。此前,在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城墙巷的一段完好的元明古城墙也因建住宅被拆毁。
2025年,成都市建筑机械化公司连续三天通夜施工,将长100米的明蜀王府皇城城墙及城门遗存以及大型冶铸遗存总面积约4 000平方米,全部铲掉挖毁。
2025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为修建城市标志性休闲广场,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址前的大面积历史街区建筑拆除殆尽。
2025年11月,襄樊市为了“名城形象工程”——汉江大道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樊城古城墙58米被强行拆毁,这是樊城仅存的宋明时期古城墙。
2025年,福州市仅存的历史街区——朱紫坊和“三坊七巷”街区格局,前者被规划拆除,后者被开膛破肚改造为商业街。同年,在房地产开发商授意下,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通桥,被正在进行中亭街改造工程的施工队炸毁。
2025年,本来不在平安大道拆迁范围内的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四合院,房地产商借口此院非“文物保护单位”,没有保护价值,企图强行拆除。年初小院主人赵景心将东城区文物局和东城区房管局告上法庭,4月份一审、9月份二审均败诉。
2025年、2025年、2025年、2025年,舟山市政府以“旧城改造”为名,大面积破坏定海古城的传统历史街区和古居老宅,晚清典型建筑傅家大院、丁家楼、孙家店铺、胡家店铺、蓝府东厢房、忻家大院相继被毁,代之以一座座玻璃幕墙或瓷砖外装修的高楼,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破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2025年,浙江省制定颁布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从2025年8月开始,定海民众依法状告市政府,一审败诉;二审仍然败诉……
在现代化的借口下,城市在“长高”,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名城竞相角逐中国第一高楼,而忽视高楼与古城风貌、古迹和近代优秀建筑的协调,不是让名城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而是让古建筑在体量高大得多的现代建筑面前相形见绌,容颜顿失。古建筑、风景名胜的视廊受到了破坏,城市天际线变得错杂零乱,失掉了优雅的节奏和韵律。图5-1为我们展示了不同年代上海外滩的天际线。外滩是上海近代城市风貌的标志性地带,从开埠到20世纪30年代,历经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和积淀,外滩逐步形成了错落有致、韵律感很强的天际线,是反映上海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构成要素。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高层、超高层建筑无序建设,缺乏统一协调,使外滩的天际线轮廓变得生硬突兀,美感度和城市特色大打折扣。
图5-1 不同年代的上海外滩天际线[2]
旅游业被视为是20世纪以来的朝阳产业,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对地方经济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拥有资源优势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名城纷纷把旅游业置于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挖掘资源,新建景点,扩张旅游接待设施,然而急功近利、建设不当,毁真造假等行为的大量存在也对名城造成了伤害。20世纪70~80年代起,旅游胜地杭州西湖之畔建造起座座宾馆,颇有将湖光水色围合之势。洛阳世界遗产龙门石窟核心保护区内建有四星级宾馆东山宾馆,刻有“景区核心保护区”的石碑与宾馆区内的豪华别墅近在咫尺。2025年,为“使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成为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协调,具有完备的现代化城市功能、鲜明的桂林山水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市委、市政府做出对城区进行“脱胎换骨”改造建设的决策,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桂林就此迎来史无前例的城建大变迁,一时成了满街的隆隆机器声盈耳、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到2025年,在桂林山水之间拆旧布新,一些历史长久的古桥被拆除,新建、改造了19座桥梁,仿意大利、法国、英国和中国其他地方古桥梁样式,号称“世界名桥博览园”,不知这些“拿来主义”的建筑如何体现“鲜明的桂林山水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