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军事情报管窥:红色密码之父曾希圣

军事情报管窥:红色密码之父曾希圣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长征途中,曾希圣带领军委二局人员全天候监听敌军的电波信号,破译了国民党800多种电文密码版本,被红军领导人称誉为认识“天书”的人。“红色密码”之父曾希圣1932年红军在攻打赣州时失利,当时侦查的情报了解到赣州这一块的国民党军人员比较少,大概是3000多人,是可以打的。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在红军建军6周年纪念日,曾希圣被授予二等红星勋章。

军事情报管窥:红色密码之父曾希圣

长征期间,敌我双方都在大规模的行军途中,无线电通讯成为双方传递军情的主要联系方式。蒋介石或许没想到,自己部队电台发出的电文其实大多数都被红军截获破译。在长征途中,曾希圣带领军委二局(负责情报侦查工作)人员全天候监听敌军的电波信号,破译了国民党800多种电文密码版本,被红军领导人称誉为认识“天书”的人。

曾希圣于1904年出生于湖南兴宁,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先参加无线电人员训练班学习,1930年担任上海中共中央军委谍报科科长,负责情报工作,曾获取了国民党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军事计划等重要情报。

“红色密码”之父曾希圣

1932年红军在攻打赣州时失利,当时侦查的情报了解到赣州这一块的国民党军人员比较少,大概是3000多人,是可以打的。但没想到赣州北面国民党蒋介石嫡系5个师的精锐部队突然调动,迅速南下包抄了攻城的红军,红军在那次作战中伤亡很大。此战过后,红军意识到,战场上军情瞬息万变,若能截获敌军的无线密电就能随时了解对方的动态,但国民党的电报内容都经过加密处理,报务员抄收的敌军电文虽然堆集了一大捆,也只能一筹莫展。一次,曾希圣认识的一位邮电局报务员告诉他:“其实无线电的密码也有规律可循,是可以破译的。”曾希圣听后眼前一亮,向上级请示成立了电文破译小组。

破译小组成立后,曾希圣和曹祥仁、邹毕兆等几人开始了针对国民党电台的破译工作。他让收发员把来自不同方向的电波分别编号归类,最后搜集了整整两大箱加密过的电文,曾希圣他们几人就钻进房里没日没夜地研究起来。加密过的电文并无明显规律可循,一开始什么也看不懂,破译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

1932年8月,红军击败国民党在江西宜黄县的部队,曾希圣带人在敌师部的电台机房中搜查到一批遗留下来的加密电文,通过它大大提高了破译的效率。曾希圣带回这批电文后仔细研究,最终找到一份已经翻译出了30多个字的电文,他们把这30多个字作为线索,通过它们之间的规律、连贯的字词猜测大概意思,多次反复推敲后,最后硬是将这封天书般的加密电文猜译出来,由此打开了破译国民党密电的一个缺口。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钻研,曾希圣同几位同志将国民党军的“展密”(一种密码代号)密码本贯通,敌军的情报源源不断地被送到红军指挥部。随着破译小组的作用日益凸显,中革军委决定成立军委二局,由曾希圣担任局长,曾希圣和另两个同志组成破译小组,专门负责破译敌人的电台密码。

到1933年7月,军委二局已成功破译敌军密码100多本,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在红军建军6周年纪念日,曾希圣被授予二等红星勋章。(www.daowen.com)

电报内容屡次被破译令蒋介石提高了警惕,国民党电台的密码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变换,军委二局的破译人员需要不断地破解新密码。曾希圣把二局的工作职能进一步细化,他带领一部分人专门搞破译工作,另一部分人专门负责接收敌军来自四面八方的电文,并让局里的每一部电台负责敌军对应的一个师或两个师,提高了破译敌方密码的效率。

1933年,红军在登仙桥附近一举歼灭了国民党两个师的“围剿”部队,令国民党军队士气大受打击。国民党名将李默庵心情低落,就用自己师部的电台秘密给在上海的夫人发了一首诗:“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始干。”这封电报被当时的二局截获,准确无误地破译出来,周恩来看后记住了这首诗。1936年周恩来到西安处理西安事变时,见到了他的黄埔学生李默庵。周恩来想起他写的那首诗不错,随口就念了出来。李默庵听后大吃一惊:“那是我密电给夫人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为了不间断获悉国民党部队的动向,曾希圣把人员分成两支队伍,一支随着大部队先走,另一支留在原地架起信号设备,搜集电报信号。到了约定的时间后,行在前方的队伍停下来架设电台开始搜集电报,此时后一批人才停止工作赶上来,长征路上这两支队伍就这样一边随大队行进,一边负责破译工作。

1935年,红军指挥部根据二局破获的情报,采取了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带领红军在国民党40万人的围堵缝隙中穿插移动,在四渡赤水中争取了主动,走出了危局。1935年3月,红军主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南下抵达金沙县安底附近,准备南渡乌江。这时曾希圣和报务员从蒋介石调动军队的电文了解到,国民党的周浑元、吴奇伟两个纵队6个师部队正由安底西北一带往东南方向逼近红军主力,一天后很可能会与红军主力遭遇,同时在乌江南岸20余公里处,还有国民党军3个师的部队。红军主力要保证安全渡江至少要三天时间,双方部队若交锋,必然会是一场恶战。

当晚红军指挥部灯火通明,领导人员开了很长的会议研究对策。曾希圣在会议上提议,二局的破译人员对国民党电文的语言规律、用词都比较熟悉,利用掌握的国民党军的口令和电文格式,假冒蒋介石密电,命令这两支部队改变行进路线,令他们晚些抵达安底一带,争取时间让红军渡过乌江。这一提议得到上级的赞同,大家认为,只要电报内容不太过直白,国民党军应该不会察觉。根据指示,曾希圣让军委二局报务员以蒋介石的语气,向这两支部队发出了“继续前进”电令。假电报发出后,一直朝着东、南两个方向前行的国民党周浑元、吴奇伟部接获密电后深信不疑,部队果然没有改变方向,“奉命”继续向泮水、新场、三重堰方向前进,使得国民党部队的包围圈扩大,与红军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三天后,红军顺利渡过乌江,队伍长驱南下甩掉了国民党20多万的堵截大军,避免了一场血战。后来这起假电报的事一直没有人提起,国民党内部可能也没有察觉。

在艰苦的长征路上,在曾希圣的领导下共破译国民党军各类口令860多种,红军领导人曾评价曾希圣领导的军委二局:“没有二局,红军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