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拜礼:千年礼仪的种类及含义

拜礼:千年礼仪的种类及含义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男子常用的拜礼。这是一种较轻的跪拜礼。再拜指拜两次,表示极度的尊敬,多用于臣对君、子对母。三拜是指主人对众宾客拜三次,以示对客人的普遍行礼。罗拜是罗列而拜,围绕着下拜,表示高度的尊荣或敬畏。德操既令德公妻子作黍,可见德操必与德公妻子较熟,而不是初见;而亦必罗拜,说明汉代对宾客,有见面则拜之礼。这是男女月夜幽会交拜。跪拜之礼,至宋为之一变。如受之,则须遥拜其父祖作为报答。

拜礼:千年礼仪的种类及含义

拜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一种传统礼节。据《世说新语》和《荀子》的记载,古拜屈膝跪地,头不至地,头与腰如衡之平。又,据《礼记·内则》的记载,古拜两手相交,男尚(上)左手,女尚(上)右手。这是由于左主阳,男属阳;右主阴,女属阴的原由。其实,古代的拜并不是一种,而是有九种之多,即所谓“九拜”。《周礼·春官·大祝》云:“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九拜中,前四种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礼节,后五种只有特殊情况才使用,其中吉拜、凶拜是丧葬中的拜礼,肃拜是军旅和妇人所行的拜礼。

稽首是古代臣子对于君父的拜礼,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左手按在右手上,头缓缓伏至于手前面的地上,并停留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是拜中最重的礼节。

顿首又称叩头,行礼的方法和稽首相同,只是触地的时间很短,头触地即抬起,是平辈之间的拜礼。《周礼·春官·大祝》郑玄注云:“顿首拜,头叩地也。”贾公彦疏:“顿首者,为空首之时,引头至地,首顿地即举,故称顿首。”

空首也叫拜手,行礼时屈膝脆地,拱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手至地,接着俯头至手。所谓“空”,即指头不着地。这是男子常用的拜礼。《周礼》贾公彦疏云:“空首者,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为空首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

振动,也叫振董。施礼的方式是屈膝跪地,两手相出,然后再叩拜。这是一种较轻的跪拜礼。

跪拜礼的实施,具体情形还有特别之处,如再拜、三拜、罗拜等。再拜指拜两次,表示极度的尊敬,多用于臣对君、子对母。三拜是指主人对众宾客拜三次,以示对客人的普遍行礼。《仪礼·乡射礼》贾公彦疏云:“三拜示遍也,众宾无问多少,止三拜而已,显示遍也”。罗拜是罗列而拜,围绕着下拜,表示高度的尊荣或敬畏。《三国志·魏书·张辽传》云:“敕辽母至,导从出迎。所督诸军将吏皆罗拜道侧,观者荣之。”又,《新唐书·薛仁贵传》云:“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

据《礼记·曲礼上》的记载,卑幼陪伴尊长吃饭或饮酒,凡遇到长者亲取菜肴或递酒给你时,你就得拜而后食或饮。但穿戴盔甲的人不便于跪拜,故只要蹲一蹲身,便算拜了。又,古代朋友,幼者见长者必拜。《三国志·蜀书·庞统传》注引《襄阳记》:“(庞)德公,襄阳人。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独拜”,是说主人不答拜;“不令止”,是说每见必拜,不予止之。又,“德操尝造德公,值其渡沔,上祀先人墓,德操径入其室,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其妻子皆罗列拜于堂下,奔走供设。”德操既令德公妻子作黍,可见德操必与德公妻子较熟,而不是初见;而亦必罗拜,说明汉代对宾客,有见面则拜之礼。至于晚辈见长辈,则更是非拜不可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载刘兰芝被休回娘家之前“上堂拜阿母(婆母)”。又,《世说亲语·言语》云:“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又,“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以上两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魏六朝的礼制。(www.daowen.com)

唐代朋友仍见面则拜,如《虬髯客传》写红拂与虬髯客结为兄妹后,“张氏遥呼:‘李郎且来见三兄!’公(李靖)骤拜之(虬髯客)。”可见当时虽在旅店遇朋友也是要拜的。又,白行简《李娃传》写郑生见李娃母,“跪拜前致词”。说明后辈见前辈要拜。这种礼俗应前世已有之。

唐时男女相爱初见亦拜,《虬髯客传》载红拂进入李靖旅舍,“脱去衣帽,乃十八九佳丽人也。素面青衣而拜。公惊答拜。”这是红拂私奔李靖,初见相拜。又皇甫枚《飞烟传》云:“既曛黑,(赵)象乃乘梯而登,(步)飞烟已令重榻于下。既下,见飞烟靓妆盛服,立于庭前。交拜讫,俱以喜极不能言。”这是男女月夜幽会交拜。其他可以想见。

跪拜之礼,至宋为之一变。陆游《老学阉笔记》说:“前辈遇通家子弟,初见请纳拜者。既受之,则设席望其家遥拜其父祖,乃就坐。先君尚行之。”“初见请纳拜者”,可见当时后辈见前辈不请拜的相当多。即使请拜,或受或不受。如受之,则须遥拜其父祖作为报答。然而唐以前,则是见无不拜,拜无不受,不必请纳拜这一变化不是偶然的。两宋时期,完全改变了商周以来的跪坐习惯及有关家具等。这时桌椅等日用家具在民间已十分普通,跪拜礼已显得相当不便,似须要对它进行改革了。

明代庶人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先施礼。子孙弟侄甥婿等晚辈见尊长,学生见老师,奴婢见家长,如久别不见四拜行礼,近别则行揖礼。其余亲威久别行二拜礼,近别行揖礼。

政府官员居于乡里,宗族家人之外,与异姓无官者相见,不行答礼;筵宴时,专设别席,不得坐于无官者之下。

清代士庶相见,主人出迎,相揖而入,登堂再拜行礼。饮茶叙语完毕,客人退,行揖礼,主人送至大门外,相揖而别。卑幼见尊长,尊长不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