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君子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君子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君子比德于玉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玉作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物质符号,其所承载的君子精神内涵使玉文化不仅传承不绝,而且还成了新的时尚。(二)君子之品彰显于花木以花木寓人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从此,以花草树木喻君子文化的传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君子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君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志,其内涵和特质早已内化为中国人民共同的情感取向和价值追求,也成为中国人日常处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浸润并显现于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传递着民族文化价值。

(一)君子比德于玉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玉作为最尊贵的物品承载中华先民最纯朴的情感,一直以来都是制作祭祀专用礼器的原料,因此中华民族就有了绵延不绝、长盛不衰的崇玉历史。对璞玉的雕琢恰好如学习对人的重要作用一样,璞玉不经雕琢难以成器,人不学习不明事理、难堪重用,这正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给我们的道理,要成为君子就要像玉一样不断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成为有用之才。中国很早就有用玉比德君子的传统,赋予玉君子的品德和价值,“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另外,玉文化与个人之间、与家族之间也有着天然的命运联系。玉佩、玉镯等饰品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礼品,经常在男婚女嫁的人生重要时刻,传递给新人,让熔铸了家族理想、家族品格、家族希望、家庭情感象征的精神代代流传。正是因为玉承载人们的精神追求,因此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玉成为人们精神情感层面的最高追求,成就其独特品格。

中国古代先贤从玉的自然之美中,孕育出了玉所寄寓的文化意蕴,形成“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厚传统,使中国人爱玉、崇玉传统千年流传。在传统文化中,一切与玉有关的东西都是让人赏心悦目的,一切与玉有关的词语也都是承载了中国人美好寓意的。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就是金镶玉,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对玉的尊崇。在现代人看来,佩玉不仅具有纯洁、美好、善良、高雅、华贵的象征,玉石中的矿物成分还可以起到保健作用,相比于金属饰品,更能彰显爱玉之人的学识修养、精神品位。玉作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物质符号,其所承载的君子精神内涵使玉文化不仅传承不绝,而且还成了新的时尚。

(二)君子之品彰显于花木

以花木寓人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屈原所开创的以香草美人为传统的文学创作手法,也有《诗经》所流传的赋比兴艺术手法,以各种花木寓意君子的优良传统。各种花木以其生长环境、自然条件、形体色彩的不同,被人们寓以了不同的品德。传承最广泛的莫过于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荷花的高洁牡丹的富贵,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这些花草树木,历经文人发掘,相沿成俗,在各种文学与绘画作品里承担起了传承君子文化的使命。

梅在寒冬腊月开放,在寒风凛冽中给人带来春的气息,诗人们赋予她报春使者的美名,赞赏她的坚毅与勇敢、健美与希望、多情与付出;也有人赋予她不事张扬、馨香暗递的朴实无华之寓意;还有人赋予她绝俗弃尘、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象征了国人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与向往,因而梅便带着人们美好的希冀扎根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因此人们吟诵的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追求的是她们内涵品质与君子人格。兰生长于远离尘嚣的深山幽谷,终年长青、吐露芬芳,其清丽高雅的气质无不体现慎独自守“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品格。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以远离尘嚣独生深山的兰来自比,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与遗世特立的风骨。屈原《离骚》中“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所表现的正是坚贞不移的君子气节和初心不改的高尚情操。孙克弘《兰花》:“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诗作传达出作者清高自洁、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志趣。竹子外形挺拔清俊、正直有节、枝叶青翠,经历雨雪风霜不改颜色,峭拔挺立。人们赋予其坚贞气节、清雅高洁、不改本色的君子风骨,更是苏轼心中清丽脱俗、清高自许的精神支柱。因而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以竹为伴,画竹写竹,将竹子的君子品格发扬到了极致,他诗中的竹子历经风吹雨打,依然坚强挺立、百折不挠,这种顶天立地的节操正是君子人格与风骨的写照。他的诗作“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诗人化竹心为己心,移情移景、感同身受,体恤的是民生疾苦,彰显的是他的君子节操。菊作为花之隐逸者,其高洁不屈、超然淡泊的个性,成为陶渊明高洁精神的演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抚慰了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陶渊明成就了菊的君子品格,从此菊与陶渊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风景,相伴相依,丰富了君子文化的内涵,照耀后世文化的天空。

此外松、莲也都历来作为比德的对象,寄寓了人们对君子之品的美好追求。

开国元帅陈毅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全诗不只赞颂青松品质的高洁不屈,更是洋溢着共产党人不屈的革命意志和品质。花木之君子名号能广泛传承更源于宋代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他对菊、牡丹、莲的人格附着、情感认同、评述推广深刻地影响了国人。从此,以花草树木喻君子文化的传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同,产生深远影响。(www.daowen.com)

(三)君子之风传承于家谱家训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家族中通过有形的家谱、家训,无形的口头教育、长辈的言行举止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为家庭成员做人的信条和生活习惯。“家国同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家族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和治理单位,他们所秉承的做人处事理念,道德信仰传统,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治理和安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价值理念也必然通过文化教育、社会交往等形式传递给社会各阶层,正因如此,尽管中国历史上疆域广阔、民族不同,但普遍存在着对国家意志和价值的统一认知,有着对传统思想和理念文化的统一认知。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都存在着对主流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其立身处世、持家兴业方面的规范和要求,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同时每个人将家族、家训品德反过来传扬于社会活动中,又进一步促进了君子文化的流传和发扬光大。

流传最广泛的有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朱子家训》,还有《曾国藩家训》等,这些优秀的家书家训所传达的治家治学理念和思想无不体现了国人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其中有很多著名的篇章是对君子人格文化的演化而来,特别看重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曾国藩家训》:“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中……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其家训对整个家族提出了持家、读书、修身、做人各个方面的要求,核心思想都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君子文化的认同和尊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家族的家书、家训流传开以后,普通家族也往往争相学习效仿,大家族引导小家族,由家族推广到乡邻,由家风家训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家族长辈往往将家训中的段落口耳相传,教育子弟,让子弟从小就接受家族文化,通过家谱中记载的先辈创业持家、成就业绩等激励子弟为人处世、建功立业、传承家族荣耀。

家谱、家训文化与君子文化有着许多内涵理念上的一致性,广泛传播的家谱、家训文化进一步推动了君子文化的传播,使君子文化在国人人格塑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君子之道张扬于俗语民谚

俗语谚语是在文化的长期传播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所形成的,具有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名言警句,既有来自文化典籍的认识,也有来自民间生活经验的总结,还有经过民间浓缩加工过的文化认知。这些民间俗语和谚语通常短小精练、意蕴丰富、贴近民间生活,往往运用比喻等形式来表达某些事物蕴含的哲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君子文化更是因其独特的价值,经过千年流传,逐渐渗入民间,有大量的名言警句广为流传,并形成了大量的俗语谚语,成为传播最广泛的价值理念。

《增广贤文》就是一部糅合了各种典籍而形成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哲理指导书,民间有学会增广会说话的说法。这里面就有很多包含君子文化中关于义利气节等方面的俗语,表明民间对君子义利观、为人处世、言行举止的认同和赞赏,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尽管人人都喜欢钱财,但一定要通过正当的渠道获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则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恪守诚信、说话算话,决不自食其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则告诉人们交友当中要坦荡真诚,不以利害义,平淡如水。“来而不往非君子”表示人与人之间交往要注重礼尚往来、平等友善。“亲君子,远小人”要求人们日常应与品德高尚之人相交,而远离唯利是图、阳奉阴违的小人。“君子报恩,小人负义”为人处世当如君子有恩必报、感恩戴德,厌恶小人忘恩负义的丑恶行径等。还有许多君子与小人在人品气节方面的警句,深刻反映出广大民众对君子品格的褒扬、效仿和学习,对小人行径的反感和唾弃等。君子文化的传播成为普通百姓的精神支柱、道德标准。君子文化化入俗语谚语不仅教育了广大民众,也提升了民众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君子文化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为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人格奠定了广泛的民间基础。同时,君子文化还覆盖和波及社会生活的不少领域:日常生活中作为家禽的鸡被赋予“五德君子”的美名;古琴作为“八音之首”,自古就有“君子之器”的雅称;生活中茶很早就被誉为“饮中君子”,等等,其核心依然是与君子文化精神深广的内在联系,也是对君子品性的追求。

综上所述,自从儒家君子文化形成,并不断在文人学士之间奉行流传以来,君子文化作为主流的价值理念,人们不断通过各种诗文、典故等形式赋予各种器物、植物、家训家谱、动物、食物以君子理想人格,使君子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理想、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得到了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同,并形成俗语民谚等向民间更深层次的逐渐渗透,使君子文化深入人心。儒家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为造就中国人所独具的君子品格,实现儒家最高教育理想“三纲八目”奠定了基础。仁人志士们在君子文化熏陶下求知进取、独立自强、自我修养、完善道德、树立理想、坚定信念、身任天下,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治国理政人才。他们或忠贞爱国、或鞠躬尽瘁、或直言为民、或先忧后乐、或杀身成仁、或清正廉明、或抗敌保国、或立功立言,从不同的角度成仁成义,全方位践行儒家核心思想、传承儒家思想、丰富和完善儒家思想。所以说,儒家核心思想和君子文化几千年来能够传承不息与他们的身体力行、典型示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他们的行为一直浸润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成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也使大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济世情怀的读书人,都能在儒家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教育理念中寻找到人生的方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无论国家治理,还是教育科技都使中国近代以前一直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