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文明养成记:打造文化英雄

中华文明养成记:打造文化英雄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认为中华文明始自“三皇五帝”时期。不论如何,“三皇五帝”时代作为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称呼,符合我国历来的认识,又大体符合考古发现的上古文化面貌。这些“三皇五帝”,是创造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文化英雄”。古人把这些创造了物质文化的人物称为“圣人”,他们是对于人类物质文明有极大贡献者,是备受尊敬的英雄式领袖人物。而黄帝时代的许多创制和发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中华文明养成记:打造文化英雄

战国两汉时代,中国古史传说创造了一个“三皇五帝”的传世谱系。一般认为中华文明始自“三皇五帝”时期。但是,关于“三皇五帝”的族种、生卒年代都无法考察,甚至有的容貌描述亦非人类之形象。“三皇五帝”是否实有其人,现在还没有可靠的证据。学术界普遍倾向认为他们是史前氏族部落的首领,或者是氏族部落的象征物(图腾),或者是氏族部落的名号。不论如何,“三皇五帝”时代作为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称呼,符合我国历来的认识,又大体符合考古发现的上古文化面貌。

“三皇”的说法在秦始皇时已有,当时是指天皇、地皇、人皇(泰皇)。通常是把燧人、伏羲、神农称为“三皇”。“最为久远也最为模糊的‘三皇’,大抵是创世神话中的神人,史前人类的象征。”[2]

“五帝”是对上古时代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首领的尊称,关于“五帝”,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司马迁的《史记》中作《五帝本纪》,是把“五帝”作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来记载的。在他看来,“三皇”只是得自传闻,而“五帝”则是中华文明的开端。有的研究者认为,“五帝”的年代应从公元前6000年左右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大体上相当于中国新石器文化时期。

这些“三皇五帝”,是创造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文化英雄”。传说中把许多文化发明都归功于他们。史学家范文澜指出:“古书凡记载大发明,都称为圣人。所谓某氏某人,实际上是说某些发明,正表示人类进化的某些阶段。”古人把这些创造了物质文化的人物称为“圣人”,他们是对于人类物质文明有极大贡献者,是备受尊敬的英雄式领袖人物。这些圣人次第发明各种改善人们生活的劳动方法和器物,为以后国家组织的建立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3]

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传播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燧人氏还有其他重大发明。他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为风,氏为昊;发明《河图》《洛书》和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等等。取火方法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奠基和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伏羲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

神农氏的贡献主要是在农业方面。神农氏被认为是农业的创始者,带领部属从游牧生活转为农耕定居生活。“神农氏”一名即“农之神”,是主管农业的神人。他发明了耒耜,开始了耜耕农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畜牧业,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神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也是最受崇拜的农神,历代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祭祀他,以祈求农业的丰收,也成为重视农业生产的象征。

黄帝时代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创造贡献最大。钱穆说:“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4]比如指南车、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都创始于这个时期。传说黄帝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如此等等。黄帝时代还制定了礼仪制度文明。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依据古史传说和纬书残篇详细论述了“五礼”产生的时代和经过,将“礼”的起源分为“礼理”“礼事”“礼名”三部分,认为黄帝之前已有“礼理”“礼事”,但没有形成“礼名”,黄帝时代才有了“礼”之名,肯定了黄帝时代是制度文明正式形成的时代。

古人把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而黄帝时代的许多创制和发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黄帝之后的尧和舜也有许多文明的贡献。比如尧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指出他的过错。(www.daowen.com)

那么,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包含着怎样的“原始意象”,又怎样影响着在那以后的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发展的走向呢?

与其他民族的神话相比,中国上古神话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沉重庄严的气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气氛和精神,构成了中国上古神话的基本内涵,表现了原始初民的性格和气质。这一点是与希腊神话明显不同的。我们读希腊神话,感受到的是一种欢快明朗的戏剧化的气氛。希腊的诸神无拘无束,尽情地享受生活的快乐。希腊神话的这种喜剧精神表现了人类童年的纯真天性,他们生活在一种“诗”的气氛中。用马克思的话说,古代“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5]。与之相比,中国原始初民似乎可以说是过早承担起生活重负的“早熟的儿童”。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我们看不到儿童的那种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气息,相反,但却能看到在面对重重困难险阻时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圣经》中的上帝用了7天创造世界,而我们的盘古仅开辟天地就用了1.8万年!而在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伟业之后,盘古并没有因此而成为世界的主宰,而是像我们人类一样倒地死去。他临死的时候,身体的各部分化为日月星辰、江河田土、花草树木。这位“垂死化身”的盘古把整个身躯都贡献给创造宇宙万物的事业,使这新诞生的世界变得丰富优美。

从盘古开辟天地开始,中国上古神话中的诸神就面临着一系列艰难险阻,就在从事着相当艰难的事业,同时也铸就了顽强、执著、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女娲在大地燃烧着的一片火海中,炼五色石以补天,工程之巨大,实在令人惊叹。小小的精卫鸟为了复仇,日复一日地从发鸠山衔来树枝和石子,投入海中,以把辽阔的大海填平。最感人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禹的父亲鲧治水不成,被杀于羽山之郊。禹却继承了其父平治洪水的事业,驱逐兴风作浪的水神,剪除破坏治水的妖魔,劈山开渠,疏导江河,历尽千辛万苦,奋战13个寒暑,终于治水成功,使人民得到安宁的生活。

(2)鲜明的伦理化倾向与“圣人感”。上古神话是原始初民的“口头文学”,而现存的神话材料则是在有了文字记载后经过加工整理的。虽然这些神话材料仍然保留着某些原始时代神话的面貌,但也包含着不可避免的“变异”。后人在记录整理上古神话时依据自己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剪裁”,使记录下来的神话染上了记录时代的色彩。对于中国上古神话来说,这种“剪裁”的痕迹最明显地表现在突出的伦理化倾向和圣人意识。中国的诸神,庄重威严,都是道德的楷模与典范。他们救苦救难,律己甚严,具有高尚的“圣德”。从盘古、女娲、黄帝,到尧、舜、禹,几乎都是美德的化身,绝少道德上的污点。即使是作为“反面角色”的“恶神”,如专事破坏捣乱的共工蚩尤等,在私生活上也是很少瑕疵的。神农氏尝百草,一天中毒70次,毫无怨言;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充满了自我牺牲精神;尧终生俭朴,并创禅让之风;舜则是出名的大孝子,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诸神向我们显示的,主要是一种道德力量,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伦理楷模,因而具有令人景行仰止的人格感召力。正是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对“德”的尊崇,对伦理行为的关注,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深深地影响到以后文化发展的脉络。伦理价值高于科学价值,对“善”的关注超过了对“美”的重视和对“真”的追求,或者把“美”与“真”的判断纳入“善”的框架中,一直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传统。

(3)神话的历史化。通常说的神话的“历史化”是指对神话采取一种基于历史意识的理解,即对于产生于原始思维的神话作出智性的、历史化的解释。但中国神话的“历史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它不仅用历史解释神话,而且把神话“化”为历史。也就是把神界故事演化成人界故事,形成极富中国特色的古文传说系列。这一点也与希腊神话有显著区别。希腊人的历史意识和时间观念比较淡薄,甚至把仅在他们之前几个世代的历史事件也当作遥远的神话传说来处理。他们把历史“化”为神话。

与此相反,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历史意识,所以直到近代,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历史典籍最丰富、最发达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修史治史一直是官方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在中国神话里,最古老的神也被纳入了古史传说系列,并被普遍接受为古代的著名人物。例如人们认为公元前2697年是黄帝登基的“黄帝甲子年”;他以后的帝喾、颛顼、尧、舜、禹等的生卒年代和在位时间表似乎也很“清楚”,甚至还有关于“三皇五帝”的“历史记载”。通过这样的“历史化”,诸神也就披上了人的外衣,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祖先。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历史意识,也深深地渗入到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国文化是一种弥漫着浓重历史意识、历史气氛的文化。历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依据”,引证“历史”成为一种基本的思考方式(如所谓“托古改制”等)。中国人对自己的悠久历史,包括化为“历史”的神话在内,特别重视,特别引为自豪。同时,中国人也特别注重祖先崇拜,注重家族的传承兴衰。中国不仅有发达的官方史学,而且在民间还有相当发达的族谱、家谱,往往能追溯其家族上十几代甚至几十代。

中国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的文化创造,也是关于童年生活的故事,是上古初民辉煌的文化遗留物。在这些神话中,蕴含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为以后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6]。中国上古神话以其庄严的气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蕴涵,以其鲜明的伦理化和历史化特征,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原始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风格和魅力,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最初“意象”和“文化脚本”。当往后人们“接受”了这个“文化脚本”时,他们的文化模式和历史进程,将深深地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实现文化的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