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朝政治制度的奇妙结合:雅乐治国

周朝政治制度的奇妙结合:雅乐治国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朝建立之初,周公为周王朝制定新的政治制度。这些与礼仪结合的音乐,被称为雅乐,所谓“雅乐”,就是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其基本风格是庄严肃穆。有了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配之以乐的感染,便能同一民心,成就“治道”,这正是周代“制礼作乐”的深远用意。

周朝政治制度的奇妙结合:雅乐治国

周朝建立之初,周公为周王朝制定新的政治制度。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礼,二是乐。在本书第四章,已经对周朝礼的建设做了论述。礼表示差异。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无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或者说相反相成。‘乐’ 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色彩。‘乐’的功能是,以音乐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情绪——喜怒哀乐,产生类同感,仿佛‘四海之内皆兄弟’”[2]。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乐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与礼相配合的乐,包括乐曲、舞蹈和歌词,是行礼时的艺术呼应。对音乐在礼仪中的应用按不同等级作出了严格规定,违反规定便是“僭越”或者“非礼”。

这些与礼仪结合的音乐,被称为雅乐,所谓“雅乐”,就是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其基本风格是庄严肃穆。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

礼从外部给人提供一种社会规范,而乐使人从情感内发,趋向这种规范,故“知乐则几于礼”,因此“礼乐”历来并称。有了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配之以乐的感染,便能同一民心,成就“治道”,这正是周代“制礼作乐”的深远用意。

周代的乐舞艺术本身就是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周公的整理,西周的乐舞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内容上有严格的要求,使用上也有严密的等级分别,宫廷设置了庞大的乐舞机构,统一由大司乐掌管。同时,还设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向奴隶主贵族子弟传授乐舞知识。对他们进行乐德教育,使他们能做到中、和、祗、庸、孝、友;进行乐语教育,使他们能够兴、道、讽、诵、言、语;进行乐舞教育,使他们能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谐和音节,使进退应节舞声相合。西周时的乐器,种类繁多,说明当时音乐的表现力已经非常丰富。《周礼·春官·大师》中还把周代的乐器按不同质料分为8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谓之“八音”。八音齐备,后来就成为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的同义语。

周代的舞蹈艺术是与雅乐相配合的宫廷雅舞,分为大舞和小舞两种。大舞即《六代舞》,也称为《六舞》或《六部乐舞》。这六种舞蹈分别在不同的场合应用。六代舞都是祭祀乐舞,它们分别有不同的祭祀对象。小舞是贵族子弟跳的六种祭祀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宫中设乐师,教贵族子弟小舞。除了大舞和小舞外,还有其他一些用于祭祀或宴乐的舞蹈。

周朝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宗庙音乐体系。西周是中国上古音乐的集大成时期,也是音乐的高度繁荣时期。

及至隋唐时期,音乐舞蹈艺术发展到它的一个高峰。隋朝设立了音乐机构太乐署(雅乐)、清乐署(俗乐)和鼓吹署(礼仪音乐),归属掌管礼乐的太常寺。当时的宫廷燕乐广泛吸收国内外的多种乐舞,在朝廷宴会上表演。

唐代音乐大体可分为3类:

一是汉魏以来的雅乐,是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庙堂乐章。雅乐主要用于祭祀和朝会等隆重场合,是一种相当程序化的庙堂音乐。(www.daowen.com)

二是六朝清乐,主题是相和大曲江南的吴声俚曲,较雅乐活泼新鲜,只是情调较为单一软媚,囿于男女情爱,大部分已散失不传。

三是隋唐新兴的燕乐,它是广泛吸收边塞、西域乐曲和中原原有乐曲融合而成的一个新的乐曲系统,较之雅乐、清乐,燕乐丰富多彩,面貌繁盛,情调丰富,旋律节奏灵活多变。燕乐主要是在宴饮的场合表演的音乐和歌舞

唐朝的燕乐是在隋朝九部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隋朝把各代各民族乐舞交融互滋的散珠碎玉,用九部乐的形式归入宫廷燕乐系统,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与礼毕等为九部乐。唐朝建立后,继承隋代乐舞,“仍隋制设九部乐”,贞观十六年(642)增加高昌乐,在隋朝九部乐的基础上形成了唐朝的十部乐。十部乐中,天竺、康国、安国等乐都是前代自西域地区传入内地的音乐,以国名来命名乐部,表明这些音乐仍然保留着较强烈的异域色彩,未与中国内地固有的音乐文化融为一体。此后,以国别分类的方式渐泯,出现了立坐二部分类,堂下立奏者为立部伎,堂上坐奏者为坐部伎。立部伎八部,坐部伎六部。

唐代的乐曲分为杂曲子和大曲两类。杂曲子比较短小,大曲则是包括许多乐章的具有固定结构的大型套曲。唐代发展形成的“大曲”,集器乐、歌、舞于一体,是一种较高的艺术形式。因为大曲结构庞大,演出一遍时间就很长,如著名大曲《霓裳羽衣曲》大约要一个多小时。

为了适应宫廷燕乐的需要,唐王朝建立了庞大的音乐管理机构。太常寺是掌管礼乐的最高机关,太乐署、鼓吹署不单兼管雅乐、燕乐,还主管音乐艺人的教育和考核。专门的音乐表演人才在太乐署学习10—15年,按考试成绩评为上、中、下三等,最后要掌握50首技巧高难的乐曲方算修完学业。除太乐署、鼓吹署外,唐代还有其他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主要传习俗乐,收集民间乐舞,加工提高后再进行传播。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陶彩绘女舞俑,故宫博物院藏。

与音乐密切联系的舞蹈艺术,在唐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唐朝的舞蹈丰富多彩,主要的舞蹈种类包括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宫廷燕乐,大曲这样含有戏剧因素的舞蹈,宗教祭祀活动中的舞蹈,以及节日群众自娱性的歌舞活动。

唐代的表演性舞蹈,按其风格特点大体可以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软舞舞姿优美柔婉,抒情性强,节奏比较舒缓;健舞舞姿矫捷雄健,节奏明快,这种舞大多来自西域民族和中亚、波斯等地。《霓裳羽衣舞》被赞为唐代歌舞的顶峰,属于软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