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末清初大变局:缓兵之计与宁远大战

明末清初大变局:缓兵之计与宁远大战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大凌河、小凌河、诸城的修筑工程尚未最后完工,因此,当后金军队大兵压境之际,这几个城堡的明守军被迫弃城而逃,所以,这场大战的战场主要还是在宁远以及刚刚修完的锦州城下。五月十一日,后金军队对锦州形成包围之势,并向城中劝降,结果被明总兵赵率教等拒绝。皇太极信以为真,准许祖大寿返回锦州。

明末清初大变局:缓兵之计与宁远大战

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初,皇太极亲率精锐,挥师西向。当时,大凌河、小凌河、诸城的修筑工程尚未最后完工,因此,当后金军队大兵压境之际,这几个城堡的明守军被迫弃城而逃,所以,这场大战的战场主要还是在宁远以及刚刚修完的锦州城下。五月十一日,后金军队对锦州形成包围之势,并向城中劝降,结果被明总兵赵率教等拒绝。十二日,后金军发起猛烈的进攻,明朝赵率教等守城将领冒着枪林弹雨,指挥将士顽强守卫锦州。城上炮火矢石交下如雨,后金军队受到重创,被迫后撤。在这场大战中,两军首次交锋便以后金的失败告终。皇太极当然不甘心失败,他一面指挥军队继续向锦州城发动进攻,一面派人前往沈阳搬取援兵。

宁锦受挫的事实,使皇太极清醒过来了,他开始认识到击败明朝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情,大举伐明的时机尚未成熟。在此后的日子里,皇太极和他的谋臣们审时度势,逐渐总结,形成了一套比较明确的策略,那就是对明朝采取议和与军事掠夺相结合的原则。

天聪元年(1627)十月,皇太极直接致信明朝皇帝,希望双方早日议和,但此举没有得到任何结果。两年后,他又于天聪三年(1629)正月主动致书袁崇焕,提出了恢复和谈的愿望,并且为表示议和诚意,未在信中使用天聪年号,这之后他又先后7 次致书明朝求和。

那么皇太极为什么会对议和这样热心呢?究其原因,并不是他诚心议和,而是在无力一举击败明朝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策略。他的议和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要保住所占领的辽东地盘,二是索要相当数量的财物。如果议和能够达成,那么后金将一下子得到巨额财富,这将使后金财物匮乏的状况得到缓解,从而使后金国力得到增强;如果议和不成,那么他也就有了深入明境抢掠的借口。皇太极与明的议和,就跟一只猫戏弄一只大老鼠有点像,因为不能马上就把它吃下去,所以只对它加以戏弄,然后再把它吃下去。(www.daowen.com)

从一开始,皇太极就从未停止过对明用兵。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统大军,取道蒙古,由喜峰口突入明境,一举攻陷遵化城,并于十一月十七日兵临北京城下。后金军队突入长城时,袁崇焕正在广宁。他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率祖大寿等挥师入关,赴京勤王。北京城下一战,后金军队被袁崇焕与祖大寿杀退。但由于皇太极施行反间计,使明朝廷杀了袁崇焕,祖大寿因而非常害怕,率军溃逃出关,于是皇太极与没有了袁崇焕的明军在北京城下展开大战。这一战,后金军队阵前斩杀了明将满桂,生擒总兵黑云龙和麻云等。不久,他又引兵东行,一路连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并分别留兵驻守,自己则率军由冷口关北返。五月,明军向永平等四城发动猛攻,四城守将阿敏、硕托等弃城而逃。

天聪六年(1632)七月,皇太极在得知明朝修大凌河城的消息后,亲率大军由沈阳出发并最终于八月六日进抵大凌河城,把大凌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明将祖大寿粮草断绝,坐困城中,被迫献城归降。后来祖大寿将自己的儿子留在后金充当人质,假意说如放其回锦州,将为后金赚取该城。皇太极信以为真,准许祖大寿返回锦州。后来祖大寿又为明朝效力了10年,才真正投降皇太极。通过大凌河一战,后金军队缴获了大量的鸟枪和火炮,又成功地招降了张存仁等30 余名明朝在辽东的战将,从此,明朝在辽东的前沿再也无力向前推进了。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再次挥师入关,向明朝的宣、大两镇发动进攻,并掠取了大量的人口和财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