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洪武时期翰林视草作用揭密

洪武时期翰林视草作用揭密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在皇帝文书的处理上,朱元璋采取的办法是:由翰林院负责皇帝文书的撰拟起草,由“四辅官”负责复核封驳。朱元璋在宣布废除丞相制度的半年之后,设置了所谓“四辅官”,以四季为名,选一些耆儒之臣,分四季“协辅政事”。负责为朱元璋起草诏旨文书的,是翰林院的学士、编修、检讨、修撰、侍读等官员,称为“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42]。因此,洪武时期翰林视草的作用,是充当皇帝的秘书和文书官的角色。

洪武时期翰林视草作用揭密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了中书省丞相,一切政事都由君主亲裁。但面对一个帝国纷繁复杂的事务,即便是精力旺盛的朱元璋,也难以一一亲自处理。为此,在皇帝文书的处理上,朱元璋采取的办法是:由翰林院负责皇帝文书的撰拟起草,由“四辅官”负责复核封驳。

朱元璋在宣布废除丞相制度的半年之后,设置了所谓“四辅官”,以四季为名,选一些耆儒之臣,分四季“协辅政事”。但是,为防微杜渐,又“以四季均职于四辅”,而且“一月内分司上中下旬”[40],将权力分散。四辅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考察人才,并处理有关刑事的文书,“命刑官听两造之辞,果有罪验,正以五刑。议定,然后入奏。既奏,录其所被(备)之旨,送四辅官、谏院官、给事中复核,无异,然后覆奏行之。有疑谳,则四辅官封驳之。”[41]其负责的皇帝文书的环节有二:一是对草拟之“旨”的复核;二是对“旨”的封驳。但四辅官并不参与皇帝文书的撰拟起草。

负责为朱元璋起草诏旨文书的,是翰林院的学士、编修、检讨、修撰、侍读等官员,称为“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42]。其具体承担的文书工作,一是根据皇帝意图,“承制草诏,及文武官除授,合用诰命敕命”[43],负责皇帝文书的起草撰拟;二是“详诸司奏启”,协助皇帝阅看章奏,草拟处理意见。(www.daowen.com)

后来,四辅官制度在执行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由于这些老儒耆宿起自农家,缺乏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文书的基本素质,且工作没有连续性,很难达到协理政事的要求,所以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四辅官制便被废除了。而四辅官所承担的“平驳章奏”之责,皇帝文书的复核、封驳之责,也转而由翰林院执掌。

这一时期,虽然绝大部分皇帝文书都由翰林学士撰拟起草,但这并不意味着翰林起草就具有了对皇帝文书的控制权,也不意味着翰林学士具有参与决策文书形成的权力。此时朱元璋牢牢地掌握着对皇帝文书形成的控制,“中外章奏皆上彻御览,每断大事、决大疑,臣下惟面奏取旨”[44]。“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45]。他们能做的,只是在拟旨时,“面奏取旨”,将皇帝的意图和决定记录下来,然后完全按照皇帝的意图撰拟。因此,洪武时期翰林视草的作用,是充当皇帝的秘书和文书官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