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汉时期江东子弟在江南文化中的地位

秦汉时期江东子弟在江南文化中的地位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支并不以数量取胜的部队,其班底是八千吴中子弟。所以项羽最后陷入四面楚歌、穷途末路时,坚决不愿意重回吴中东山再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无法面对那些他带出去的吴中子弟的父老乡亲。

秦汉时期江东子弟在江南文化中的地位

公元前223年,春申君去世后15年,秦军就攻灭楚国,公元前222年,秦设立会稽郡,吴越之地纳入秦帝国的版图。楚国虽然被灭,但楚国的遗民并不甘心,有一部分人就聚居在距离秦国统治中心咸阳路途遥远、又是春申君所驻扎过的吴县(今苏州),耐心地等待着复国的良机。

这个机会不久就来了。秦帝国自一统后,刑法苛严、民力滥用,致使全国民众怨声载道。秦始皇去世不久,秦二世元年(前209年)7月,陈胜在大泽乡首举义旗,顿时应者云集。此时,避居在吴县的项羽——在秦灭楚之战中战败自杀的楚国大将项燕之孙——在苏州子城内斩杀秦王朝的封疆大吏、时为会稽郡守的殷通,随后就纠集吴中子弟,北上逐鹿中原。

在历史上,项羽以英勇盖世著称,公元前208年巨鹿之战时破釜沉舟,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死精神在各路增援义军畏缩不前时,率先发起没有退路的攻击,决定了义军最后取得全歼秦军主力的大胜,项羽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也由此奠定。项羽之所以勇猛如斯,除了他本人英雄气概,即每战必身先士卒、冲锋在先、勇往直前,极大地激励了整支部队的士气和决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项羽这个绝世英雄的背后,有一支和他本人一样骁勇善战、胸怀必胜信心的天下劲旅,而这支劲旅的核心就是他起兵时的吴中八千子弟兵。(www.daowen.com)

据《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长八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意思是项羽的威猛,哪怕是吴中子弟都很忌惮。有意思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在这里用了一个值得玩味的“虽”字,他的意思很明确,即吴中子弟本来就剽悍好战,但与项羽相比,又差了一截。也就是说,项羽和叔父项梁隐居在吴中,和尚武、好斗的吴中子弟在口味上很是投契,惺惺相惜,所以项羽在吴中威望颇高,得到吴中子弟的一致拥戴。同样,项梁叔侄对吴中子弟也颇为了解,叔侄二人尚未起兵前,每逢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或是丧葬时,项梁都出面作为主办人来安排事宜,借此机会用兵法来训练宾客和年轻子弟,因而对吴中子弟的个性很是熟悉。如此,当秦末天下大乱时,项梁叔侄登高一呼,吴中子弟自然如影相随,江东子弟本就骁勇善战,再加上梁叔侄之前的精心训练,立刻就成为一支令敌手胆怯的天下劲旅。

在历史上,项羽一直信奉兵不在多而在精的原则,所以和刘邦相比,项羽所率部队的数量一直不多。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自江东起兵、渡过长江向西进军,陆续有一些军队前来依附,渡过淮河时已经有了六、七万部众。此后,项羽亲自率领的部队一般都不超过十万。这支并不以数量取胜的部队,其班底是八千吴中子弟。所以项羽最后陷入四面楚歌、穷途末路时,坚决不愿意重回吴中东山再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无法面对那些他带出去的吴中子弟的父老乡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