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木 雕-汉文化论略

木 雕-汉文化论略

时间:2024-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连云港出土高0.51米的抄手侍俑,体态丰盈,亭亭玉立;持盾木俑表情庄重,刀法明快。仪征与邗江出土的跽坐说唱木俑或伎乐木俑,手势生动,五官清晰,表情幽默,标志着西汉后期木雕艺术有了长足进步。同时出现了较大的组合木雕,如前驾骏马的轺车模型,车上还有御车的木俑,全长1.2米。形体硕大的如高度超过0.8米的木马,头、身、尾等分别雕刻,最后嵌合或粘接成整体。

木 雕-汉文化论略

第三节 木 雕

汉代木雕继承了楚、秦艺术传统。两汉时期的木雕主要有俑、动物及车船模型等立体雕刻和木椁板上的浮雕两类。木俑及木模型两汉都曾流行,西汉时多流行于长江以南的江苏、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东汉时则流行于西北地区,在甘肃省发现最多。

西汉最早的木俑,从技法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所受战国楚墓随葬木俑的影响,但雕刻得更为细致传神。如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的木俑,这些木俑分着衣的和不着衣的两种。前一种因通体穿着丝织品的长衣,所以只对俑头施加了精细的雕刻,躯体仅雕出肩、臀、腰、腿等大略轮廓,以支撑外着的彩衣。其中突出的有高度超过0.79米的两件戴冠男俑和10件体高0.69—0.78米的侍女俑。女俑面容秀美,以墨绘眉目,朱涂口唇,颇具风姿。后一种则雕出肢体衣纹的细部轮廓,然后施加彩绘,形体较小,多为歌乐侍仆。其中较为生动的是该墓北边厢出土的5件坐姿乐俑,或吹竽或鼓瑟,高0.3米左右。这些俑延续了先秦时期木俑的特点,简洁自然,但是精致了许多,他们的主人是西汉早期一位侯爵的夫人辛追,和皇帝、将军不同,贵妇人讲究的是享受生活,所以她带进墓里的都是生前伺候她的仆人,她们中有的是彩绘俑,可能是比较下层的奴仆。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出土的车仗奴婢木俑群,包括持戟谒者俑、伫立侍女俑、荷锄农奴俑、执斧工奴俑、驾车木马及木轺车等24件,生活气息很浓,人物身材颀长,躯体轮廓极富曲线变化,衣纹质感很强,彩绘服饰鲜丽。[4]

到西汉晚期,江南地区随葬木俑不论题材和艺术风格都有些变化。江苏连云港云台高顶、高邮县天山、盱眙县东阳、仪征县烟袋山、邗江县胡场、湖南长沙杨家湾刘骄墓出土者为代表。其中,连云港出土高0.51米的抄手侍俑,体态丰盈,亭亭玉立;持盾木俑表情庄重,刀法明快。仪征与邗江出土的跽坐说唱木俑或伎乐木俑,手势生动,五官清晰,表情幽默,标志着西汉后期木雕艺术有了长足进步。(www.daowen.com)

东汉时期的木俑,主要发现于甘肃武威地区,题材多为舞乐侍仆及鞍马和家畜、家禽等动物造型,还有前伸独角的镇墓兽。同时出现了较大的组合木雕,如前驾骏马的轺车模型,车上还有御车的木俑,全长1.2米。此外还有牛车、耕牛牵犁和双人博戏等模型。雕刻技法仍以突出外轮廓为主,细部多用彩绘表达,因此雕制时用刀简练,块面棱线分明,仅在头部稍作细部刻画,作风拙朴浑厚。形体硕大的如高度超过0.8米的木马,头、身、尾等分别雕刻,最后嵌合或粘接成整体。形体较小的俑和动物雕像,则由整木一次雕成。制作最为精致的是双人对博木雕,两个圆髻长衣的男子相对而坐,中间放置方形六博盘,一人以右手握博正欲投掷,对面的人以右手抚膝,左手前摆,似欲向对方讲话,姿态生动,眉目传神,把当时人们博戏的情景重现在今人面前。

除木俑外,江南西汉墓也出土有木马及木船模型。广东广州皇帝岗出土西汉晚期木船模型,附有5名作片状造型的举桨划船木俑,侧面姿态颇生动,为了解当时船舶的形制提供了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