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纺织工业
(一)2025年概况
1.工业总产值
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7.87亿元,同比增长35.6%,其中纺织业122.7亿元,增长37.7%;服装业22.6亿元,增长26.1%;皮革、毛皮、羽绒业2.58亿元,增长27.6%。
2.主要产品产量
纺纱27.12万吨,增长12.9%;织布75248万米,增长5.3%;印染布8390万米,增长19.6%;生丝3664吨,增长11.9%。
3.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
实现销售收入139.85亿元,同比增长38.4%,其中纺织业112.56亿元,增长39.6%;服装业24.17亿元,增长30.2%;皮革、毛皮、羽绒业3.12亿元,增长67.7%。全行业实现利润6.97亿元,增长2481.5%,其中纺织业5.22亿元,增长721.4%;服装1.57亿元,增长52.4%;皮革、毛皮、羽绒业0.18亿元,增长125%。
4.固定资产投资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4亿元,增长54%,其中纺织业31.59亿元,增长46.7%;服装业8.82亿元,增长87.6%;皮革、毛皮、羽绒业3.39亿元,增长1.3%。
(二)“十一五”发展特点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省纺织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全省纺织工业积极贯彻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运行质量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十二五”期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2025年工业总产值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3.1%,增长速度比“十五”时期提高了8.5个百分点,服装、纱和丝产量分别比“十五”末提高了204%、41%和97%。
2.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一大批国有企业相继实施破产,破产企业一部分退出市场,一部分被民营企业收购,一部分虽然仍保留国有体制,但债务负担和社会负担大大减轻。“十一五”也是我省民营纺织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民营纺织企业已经成为我省纺织工业的主导力量,并呈现不断壮大趋势。
3.产业结构调整开创新局面
棉纺织产业稳步发展,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服装产业增势强劲,规模以上企业服装产量提高了270%,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5%以上,功能性服装和羊毛防寒服成为我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印染行业经过五年调整,大量落后产品被淘汰后,2025年开始重拾升势。丝绸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期,生丝产量提高的同时产业链也在延长,捻丝、织绸、蚕丝被等逐渐形成规模。家用纺织品、羊绒等行业也进入恢复性发展阶段。
4.固定资产投资空前加大
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3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5倍,发展后劲大大增强。企业普遍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使用了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清梳联合机、精梳机、全自动气流纺纱机、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等先进设备。
5.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宝鸡、咸阳、渭南、榆林、安康等地形成了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初具规模,成为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单位,分别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省工信厅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和“陕西省新型工业化纺织产业基地”称号。
6.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2025年实现利润6.97亿元,扭转了自2025年以来连续18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
(三)存在问题
纺织工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主要表现在:
1.总体规模小
2025年我省纺织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工业的1.3%,全国纺织工业的0.3%,仅为邻省河南的8.6%,四川的16.9%。
2.产业集中度低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足,没有一户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进入全国竞争力500强的企业仅有4户。产业集群发展不足,没有建立起配套齐全的公用设施和服务体系,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3.产业链不完善(https://www.daowen.com)
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比重过大,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太小,印染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印染布产量仅为坯布产量的十分之一。企业关联度低,上下游配套协作能力十分欠缺。
4.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系与机制,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密切合作,科研成果和生产经营脱节,没有充分发挥出纺织科研教育资源和棉纺织企业基础较好的优势。
5.自主品牌建设滞后
品牌贡献率低,缺少全国知名的服装和家用纺织品品牌。
6.国有企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不彻底,竞争能力低,其中有的仍为国有独资公司,有的由原来的子公司继续经营,仍未摆脱国企机制,发展动力不足。同时还有一些没有实施破产的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冗员多,扭亏无望,难以为继。
(四)产业政策
1.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关于印发聚氯乙烯等17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的通知》,其中包括《纺织染整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要求重点推广自主研发的染整高效前处理工艺、少水印染加工技术、印染在线检测与控制系统。要求到2025年,染整主要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印染布平均约42公斤标准煤/百米,印染行业降低消耗204万吨标煤/年;新鲜水消耗量下降到2.5吨/百米,总量减到12.75亿吨/年;废水排放量下降到2吨/百米,总量减到10.2亿吨/年,减排2.55亿吨/年。
2.2025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工信部[2010]438号)。提出了纺织产业转移和区域发展重点和发挥现有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金融服务、各地区可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加强协调促进区域互动等四项政策保障措施。我省的一些工业园区和企业已经按照通知要求开展了招商引资活动,力争在2025年取得实效。
3.2025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25年本)》(工产业[2010]第122号公告),其中纺织部分淘汰落后设备涉及我省的有“1”字头的纺纱、织造设备、A512、A513型系列细纱机、74型染整设备等。由于我省纺织企业多年来一直主动进行设备更新改造,上述淘汰设备占比越来越小,这一政策将促进我省纺织技术装备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产值产量影响不大。
4.2025年11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了《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将重点突破十大类50项关键技术,在全行业重点推广110项先进适用技术。这是今后五到十年中国纺织工业加快科技进步,实现纺织科技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对于我省纺织工业调整、升级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发展预测
1.面临形势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对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出口出现增长,对新兴国际市场的出口高速增长并具有更大的开拓空间,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回暖。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内需增长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全行业的区域布局、产业转移逐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产业梯度转移有序开展。
制约纺织工业发展的问题和矛盾也十分突出。需求总量增长与结构性过剩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原材料、能源等要素价格上涨,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导致纺织行业用工紧张,国际上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一些发展中国家凭借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欧美区域性的贸易保护等有利条件,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发挥后发优势,成为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2025年统计口径的改变,将对规模以上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
2.发展预测
预计202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5亿元,增长18.3%。主要产品产量:纱29万吨,增长7%;布7.82亿米,增长4%,印染布9650万米,增长15%;生丝4030吨,增长10%;服装2610万件,增长35%。
(七)对策措施
1.推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
按照“优化结构、提高水平”的总体思路,制定发布2025年纺织产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方向,明确投资重点,正确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做好中央及省级技改资金项目的组织、审查和监管工作,发挥纺织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企业技改。
2.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着眼长远发展,立足我省现状,把产业用纺织、服装、家用纺织品和印染等产业作为承接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各市(区)、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策划包装一批重点项目,研究分析省外大企业的发展动态和投资意向,进行有效对接。
3.鼓励非公有制纺织企业发展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着力培育30户核心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民营纺织骨干企业。并让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途径壮大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淘汰陈旧落后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的方式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并迅速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
4.推进服装和家纺自主品牌建设
落实工信部等七部委局《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创建自主品牌、知名品牌,开展品牌宣传推广活动,发展自主品牌,加大自主品牌的保护力度,尽快制定羊毛防寒服的地方标准并予以发布,通过政府检查监督、协会推广自律、企业严格执行的三管齐下的方式,切实维护羊毛防寒服的产品声誉。
5.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以生产力促进为宗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技术研究中心,增加技术储备,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解决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能力不足的问题,选择一批技术领先、成熟实用、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