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榆林市
(一)2025年运行态势
实现工业总产值1960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33.4%;实现增加值1178.3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增长19.4%。工业经济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67%,对全市财政贡献率达83.3%,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拉动力量。工业经济主要呈现出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重点产品产量稳定增加,主导产业作用明显,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等特点。
(二)“十一五”主要成就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榆林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采掘为基础,能源化工为支柱的产业体系。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82亿元,是“十五”末的5.2倍,年均增长39.2%;实现工业增加值1151亿元,是“十五”末的4.8倍,首次超越鄂尔多斯,成为西北地区工业增加值最高的市。从质量效益看,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1255.07亿元,是“十五”末的4.28倍,年均增长85%;实现利税573.7亿元,是“十五”末的10.5倍,年均增长1.3倍;实现利润407.8亿元,是“十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长2.4倍。
2.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192亿元,其中2025年达到535亿元。锦界、庙沟门、清水川、郭家湾等大型煤电一体化项目,红柳林、榆树湾、柠条塔、张家峁、孙家岔、凉水井等百万、千万吨级大矿,兖州煤业、神木化学、西京电气、天元化工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运,北元化工聚氯乙烯、延长集团醋酸、榆天化煤制甲醇、煤科总院煤机、宝钛集团化机等重大项目即将建成。新兴产业领域中中国电陕西定边繁食沟风力发电一期49.5兆瓦首台风机已并网发电,中国国电集团投资1.1亿元5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等一批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循环经济态势良好
“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有计划地对铁合金、电石、兰炭、小火电、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进行关停。累计关停铁合金38户、电石9户、兰炭272户、小火电3户、水泥6户,分别淘汰落后产能25.2万吨、21.8万吨2115万吨、8.4万千瓦、46.4万吨,能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率先布局,西京电气单晶硅项目建成投运,定边繁食沟风电场并网发电;传统轻纺工业由恢复性增长实现绝对增长。
4.信息产业高端起步,“数字榆林”开局良好
信息化基础建设初具规模。覆盖全市的多功能通讯骨干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乡乡通宽带”、“乡乡有网站”、“村村通电话”工程圆满完成,3G网络覆盖2万平方公里;市、县(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局域网建成投运,电子政务得到有效推进,农村信息服务成效显著。
5.中小企业健康成长,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2025年,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到12.28万户,从业人员58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572亿元,利润总额完成392亿元,完成增加值877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69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完成县域工业增加值1051亿元,占年度任务760亿元的138%。
(三)存在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结构还不合理,能源经济“一支独大”,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仍在提高。
二是对工业发展的谋划水平不高,对新形势问题的研究不够,特别是对事关榆林长远发展战略性问题研究不够。
三是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企业和企业家太少,资本运营管理和战略管理薄弱。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四是工业经济管理部门职能还不到位,扶持服务手段匮乏,缺乏配套政策和引导手段。
(四)发展目标
1.2025年工业经济预期目标(https://www.daowen.com)
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430亿元,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330亿元,增长24%;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410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70亿元,增长20%;工业税收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6%;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完成500亿元。
2.“十二五”工业经济预计目标
到202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4500亿元,增加值2700亿元,工业利税110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入6500亿元,实现年产煤炭4亿吨,原油1200万吨,天然气180亿立方米,加工原油450万吨,发电850亿度,生产兰炭4000万吨,精甲醇500万吨,电石200万吨,铝镁合金及金属镁70万吨,聚氯乙烯125万吨。原煤就地转化率提高到55%以上。
(五)发展重点及工作措施
1.发展重点
重点培育八大支柱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集中力量培育八个支柱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
一是煤炭及煤化工。依托煤炭资源,以榆阳、神木、府谷、横山为基地,打造超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主要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制甲醇及下游产品、煤焦油加工等产业。重点扶持榆天化140万吨甲醇、神华陶氏煤化工等项目。
二是石油、天然气化工。主要发展炼油、煤气一体化化工、煤油一体化化工产业,实现油气开发企业与煤电、煤化企业的联合。重点扶持延长石油集团石油产能建设、榆天化100万吨MTO等项目。
三是新材料工业。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电、石英砂、高岭土等资源,做精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晶硅光伏材料、太阳能、风电装备及镁合金材料;稳步提升铁合金、金属镁等产品,打造世界镁都。
四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石油钻采和输送设备,大型煤炭综采设备,大型化工成套设备、专项设备制造业,壮大能化基地配套产业,发展汽车产业。重点扶持陕汽集团5万辆新能源汽车等项目。
五是盐化工业。重点是做好煤气资源与盐资源的配套,大力发展氯碱、纯碱等基础化工产品,开发PVC、塑料异型建材及合成氨、金属钠、氯酸钠、硫化钠等下游产业。重点扶持北元化工100万吨/年聚氯乙烯循环综合利用、榆神30万吨烧碱综合利用等项目。
六是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靖边、定边、榆阳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及光伏产业,拓展能源工业领域。
七是轻纺工业。力争全市轻纺工业总产值突破120亿元,新增3万个就业岗位,建成6个轻纺工业园区或产业集中区。重点扶持羊老大100万件防寒服、米王服饰等项目。
八是绿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扶持清涧巨鹰红枣加工、横山大明绿豆等项目,围绕红枣、小杂粮、羊肉、特色食品,充分利用优势农副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的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和品牌创建投入,通过大品牌引导,做大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使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成为南部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2.发展措施
(1)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加大对工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及时协调解决煤、电、油、气、运等主要生产要素的突出问题,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组建兰炭、玻璃等企业集团,促进电力、建材行业“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一批本土特色产业。
(2)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工业投入较快增长。一是围绕结构调整总体目标,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组织实施好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二是理顺工业技改项目的核准和备案工作。及时与环保、土地、消防、国土等部门衔接,明确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程序,尽快实质性履行职能。
(3)加快园区建设,实现板块推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在装备制造业、洁净煤、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领域,成规模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在引进大型装备制造、轻工纺织、食品、新能源产业方面要有实质性突破。构筑工业园区板块。根据目前已形成的工业园区,结合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易于集聚、环境容量允许、土地符合要求、交通运输便利、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等原则,构筑“一个基地、三大板块、两区多元”的工业生产布局。
(4)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制定《榆林市轻纺工业调整和振兴工作方案》,《榆林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方案》。继续整合关闭小煤矿、小兰炭、小铁合金等落后产能;万元GDP能耗下降4%以上。推进粉煤灰、矸石、尾矿资源利用,建设一批既有行业代表性又有地区特点的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5)全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向纵深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建设“两化融合”示范区为抓手,积极推动煤炭、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应用信息技术。二是大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三是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围绕“榆林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四是大力推进城乡信息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