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安康市
(一)2025年运行态势
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25.3亿元,同比增长32.7%,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84.7亿元,增长2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1.6亿元,增长4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7亿元,增长26.2%。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1.工业地位明显提升
工业上缴税金11.3亿元,占全市的43.9%,比上年增加25.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3.9∶34.6∶41.5调整为20.5∶39.6∶39.9;工业化率提升到25.9%,人均GDP增至1700美元。工业带动产业化和城镇化能力明显增强。
2.企业规模迅速扩张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2户,比上年增加56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48户,比上年增加30户。亿元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00.2亿元,增长46.4%,对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为52.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4.2个百分点。302户规模企业户均产值6344万元;户均产值净增1061万元;户均资产4580万元,户均增加220万元。
3.支柱产业拉动强劲
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制药、安康丝绸五大支柱工业完成产值149.2亿元,同比增长37.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0.9个百分点,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清洁能源完成产值27.5亿元,增长14.7%;富硒食品完成产值24.6亿元,增长36.1%;新型材料完成产值73.3亿元,增长49.4%;生物制药完成产值15亿元,增长34.1%;安康丝绸完成产值8.8亿元,增长38%。
4.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81.1亿元,同比增长50.6%,产销率达到94.5%,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销率93.03%,提高0.42个百分点;重工业产销率95.22%,提高3.87个百分点。
5.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4亿元,增长58.3%;实现利润16.1亿元,增长109%;利税总额26.3亿元,增长87.9%;总资产贡献率24.3%,提高7.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6次,加快0.6次。
6.园区建设明显加快
市工业园区实现了转型升级,发展成为省级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10县区工业园区获得省政府批准,按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投资、快速度建设、高标准要求,全力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旬阳生态工业园区、汉阴新型建材工业园区、紫阳硒谷生态工业园区、石泉池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10个工业园区己具雏形。建设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累计入园企业580个。2025年完成投资17.6亿元,完成产值6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
7.抗洪救灾成效突出
2025年安康遭受了百年一遇的“7·18”山洪泥石流灾害。全市184户工业企业因灾停产半停产,18个工业建设项目损失严重,一些企业厂房倒塌、设备被淹,原材料、产品浸水,直接经济损失3.52亿元。市政府及时召开全市工业企业灾后恢复生产动员大会,要求当年目标不变,任务不减。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以高昂斗志应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克服巨大困难,努力恢复生产,到10月初,182户企业恢复正常生产。
(二)“十一五”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总量倍增,经济结构优化,企业活力增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5.5∶29.8∶44.7调整到20.5∶39.6∶39.9,二产占比重提高9.8个百分点,全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14倍、2.2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8倍、3.25倍,实现利润由2200万元增加到9亿元,工业化率由19.6%提升到25.9%。
2.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在“十五”末工业总产值71.73亿元基础上,2025年达到83.6亿元,2025年首破百亿元,达到110亿元,2025年达到135亿元,2025年达到169.09亿元,“十一五”末达到22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十五”末43.69亿元基础上,五年分别为54.3亿元、76.8亿元、97.88亿元、129.97亿元、191.6亿元;“十一五”末比“十五”末翻了2.1番,净增147.9亿元,年均增长34.4%;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在“十五”末26.81亿元基础上,五年分别为30.01亿元、40.85亿元、51亿元、61.69亿元、84.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十五”末17.41亿元基础上,五年分别为20.67亿元、30.88亿元、40.25亿元、52.08亿元、71.1亿元,“十一五”末比“十五”末净增53.7亿元,年均增长21.2%。
3.实现了所有制结构战略性调整
按照全省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经过“十五”末到“十一五”初三年努力,到2025年,419户国有企业中有408户完成了改制,419户企业全部实现了国有产权和职工身份“双置换”,累计解除企业32.18亿元的金融债务,盘活8.4亿元闲置资产,新增8.7亿元工业投入,极大的加快了生产要素向工业聚集,一批困境中的企业通过改制转型重获新生,催生和发展了一大批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通过企业改制,极大的促进了非公经济发展,为“十一五”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在引进大企业、大品牌、大项目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引进大唐集团、中广核、重钢集团、江苏雨润、北京博泰、大红门、中药集团、悦达、昊华、尧柏等全国500强企业落户安康,投资兴业;引入延长石油、延炼集团、陕煤集团、陕重汽、陕医投、陕旅集团、省有色集团等省内大集团入驻,开发投资;引进长安银行、西部证券在安康设立分支机构,引入民间资本在汉滨、旬阳、高新区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破冰融资难题。五年累计招商到位资金259.4亿元,引入一批项目,壮大了新型材料、水电、食品、装备制造等支柱工业产业,拉动工业增加值增加近50亿元。
5.组织领导不断加强
各级党委、政府狠抓工业的决心日益增强,力度不断加大,措施更加有效,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旬阳、石泉、紫阳、白河、平利等各县区和高新开发区,把较好地段、最优的地价、最精悍的人员配置给重大工业建设项目,以最便捷的方式为客商服务,千方百计做好运行协调和服务。为引入雨润集团、庞大汽车等大集团入园,高新区帮企业征地、“三通一平”、垫资;白河县凭“推掉一座山,填平一道湾,改造一条河,发展工业园”的愚公移山精神,引进浙江金龙水泥、湖北力神汽车进入工业园区,壮大了县域工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保产能,保增长,保稳定。市级每年安排2亿元用于项目前期工作、工业贷款贴息资金,扩大市财信担保公司资本金。共为125户企业落实贷款贴息资金4454万元,争取金融机构10亿多元的生产资金贷款。积极在中省为企业争取技改扶持资金,建设项目扶持资金。2025年“7·18”特大洪灾后省工信厅、省国资委支持全市企业恢复生产贴息和补助2000万元、8000万元,对白厂丝、锌焙砂等重点工业品纳入全省促销奖补范围,有效保障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三)工业投资
2025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73.3亿元,同比增长6.5%,工业投资占地方投资的29.2%。实施重点工业建设项目32个,计划当年完成投资19.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3.57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4个,计划当年完成投资11.14亿元,实际完成7.82亿元,新建项目18个,计划当年完成投资8.5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75亿元。紫阳锆刚玉制品生产线,镇坪石煤开发,平利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平利年处理30万吨铅锌选矿厂、旬阳宝通专用车改装生产线、汉滨年产5万吨非金属矿粉生产线、汉阴年产10万辆电动自行车、紫阳电解锰技改扩能、平利PVC建材系列产品二期工程、白河年产30万箱烟花爆竹等11个项目竣工投产。
“十一五”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60亿元,是“十五”工业投资的3.65倍,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48.8亿元。旬阳大地复肥公司年产2万吨氧化锌、鑫源矿业和亨通矿业公司铅锌选矿、万吨纳米氧化锌,平利昊华、汉滨江华年产6万吨钡盐,尧柏300万吨、金龙200万吨水泥,岚皋石门碳化硅、平利年产8万吨工业硅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使新型材料工业迅速发展;旬阳烟厂技改、旬阳魔芋精粉生产线、汉阴川陕魔芋精粉生产线、白河天裕木瓜系列开发、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大红门屠宰分割100万头生猪深加工、秦东魔芋刺五加胶囊及仿生食品及一批非重点项目投产,使富硒食品产业迅速壮大;白河力神年产2万辆商务车、1万辆农用车、旬阳宝通年产1000辆专用汽车组装、平利年产10万套半轴生产等项目落地建成,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本市又一支柱产业;石泉天新捻线生产线,天成鎏金织绸项目建成运营,延长了丝绸产业链;喜河、蜀河、旬阳、白河4级汉江干流电站及一批汉江支流电站建设和建成,完成了汉江梯级开发规划,并为能源产业向火电、核电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主要问题(https://www.daowen.com)
1.工业总量仍然很小,产业水平偏低
与全省发展差距拉大,工业增加值仅列全省第九位,工业增加值率仅为37.64%,比全省低0.2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仅为25.9%,比全国低21.6百分点,比全省低26.2个百分点。跟进全省发展步伐,实现跨越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工业投资不足,发展基础仍然薄弱
工业投资与其他地市比差距明显。2025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9.2%,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
3.财信担保体系建立缓慢,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发展“瓶颈”
虽然近几年市县(区)政府作出了积极努力,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制约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4.工业企业科技水平总体偏低,创新能力不强
表现为名牌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少。
5.原料基地建设滞后,非资源型工业较少
现有工业资源性特点明显,茧丝、魔芋等原料基地建设跟不上生产企业需要,导致部分龙头企业生产能力放空。对探索发展非资源性工业问题研究不多,非资源性工业少,影响发展进程。
6.资源转化程度较低,纵深发展的潜力较大
电力资源聚集,未形成工业用电低价优势;水资源聚集,稀缺的富硒饮用水优势未充分发挥;生物资源聚集,丝绸、医药、林产化工产业具备纵深发展、做大做强的条件,但发展十分缓慢;矿产资源富集,但产权分散,小规模开采,探矿投入不足,深加工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
(五)发展目标
预计2025年,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300亿元,增长30%;增加值105亿元,增长24%;其中:规模工业实现产值230亿元,增长25%;工业增加值85亿元,增长21%;加快推进8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当年完成工业投资90亿元;新增规模企业30户,新增过亿元企业10户;工业产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定标准范围内;10个县域工业园区新入园企业达到60户,工业总量占到全部工业的35%以上。
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工业化率达到34%以上,工业GDP占比达到47%以上。
(六)发展重点及工作措施
1.发展重点
(1)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加快汉江干流旬阳、白河水电站建设和岚河、任河、旬阳、南江河等汉江支流水电开发。抓紧促进石泉、旬阳火电项目尽早开工,着手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生物质能开发步伐,筹划高纯硅、单晶硅、多晶硅项目。“十二五”末,建成水火电并举,核电、生物质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兼备的新型能源基地。
(2)着力打造新型材料工业。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突出有色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材料和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开发镍、铝、锰、钼、钒、钛等矿产资源,发展镁、锌、钒氮、硅锰合金等新型材料,发展石材、页岩砖、陶瓷、塑管、特种水泥等新型建材,抓好金属镍、石煤综合利用、钒钛磁铁等项目,努力延长矿产工业链,增加附加值,打造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3)全面壮大富硒食品集群。以打造“中国硒谷”品牌为目标,依托富硒资源开发,引进投资,建设产业基地,培育特色龙头企业。以富硒矿泉水、茶叶、果汁、白酒、木瓜酒、绞股蓝为重点,大力发展饮品产业;以雨润200万头、大红门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和发展腊肉制品为主体,逐步做大肉制品产业;以加快旬阳烟厂技改进度为手段,提高中高档卷烟产能,进一步发展烟草产业;以发展魔芋、调味品、粮油加工、山野菜、方便食品为重点,发展粮油果蔬产业,开发富硒多糖蛋白、魔芋胶囊等功能性保健产业。上规模,重质量,创品牌,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加快绿色认证、质量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做大富硒食品产业。
(4)大力扩张生物医药工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对现有制药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壮大龙头企业,做大黄姜、蒿根、绞股蓝制药,发展保健品,增强生物制药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5)努力提升安康丝绸工业。加快桑蚕基地建设,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捻丝、丝绸、服装、旅游产品综合开发能力,纵深开发蚕蛹、桑枝等副产品,提高丝绸产业综合效益。
(6)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工业。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安康通用机械、平利机电、汉阴电动车、旬阳宝通等公司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白河力神3万辆、旬阳宝通千辆特种车辆,平利10万套汽车半轴生产等项目建设,加快重型汽车改装生产线建设,增强与十堰、武汉、西安、重庆、成都等城市装备制造业的配套能力,拓展门类,提升水平,努力把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本地又一强劲的支柱工业产业。
2.工作措施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工业强市,实施跨越发展,成立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工业工作,协调日常工作;选调大批干部,组建县域工业发展、重大工业项目、企业培育、招商引资等工作组,坚持和完善领导包挂、工作组包抓、因企施策的工作机制,分工合力,齐抓共管。强化目标任务责任考核,实行业绩与晋级、评优、提拔、奖励挂钩,形成强大的发展工业的干部阵容,有效推进工业经济发展。
二是改善发展条件,打造发展平台。积极改善投资融资、电力供应,综合服务等工业发展环境。整合现有企业国有资产、国有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组建工业投资公司,实行公司制运作;增加财政支持和企业募集资金,组建工业发展基金公司,积累工业发展资本。由工业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出资,吸纳商会、协会、企业参股,建组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及其分公司,筹集担保资本,增强信贷担保能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努力打造政府调控工业和扩大企业融资渠道的平台,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地方电力供应公司,发挥电力富余优势,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三是强化战略合作,狠抓招商引资。巩固和扩展已有招商引资成果,努力寻求和发展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加大同省级部门和西安市的战略合作,合力推进陕煤集团的石煤综合利用和富硒食品、陕医投激素药物基地、陕重汽特种汽车、延长中立新能源、省有色锌合金等项目的建设步伐,使之快速壮大。抢抓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优势,积极发展同重庆、成都、武汉等周边地区的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优势建设项目。进一步发挥本地龙舟文化、茶文化、油菜花节等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作用,举办和组团参与各类经贸洽谈会,抓住所有机遇,推介安康工业,宣传重点企业和产品,使招商引资取得实质性成果。
四是增加工业投入,倾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投资拉动增长作用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提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积极争取省上给本市更多的工业固定资产投入。通过项目招商,继续引进一批国内500强和国外有实力的企业来安投资。扎实抓好旬阳、白河水电站和镇坪南江河水电开发、平利工业硅二期、紫阳毒重石和硫酸锰、汉滨双烯和塑钢型材、旬阳特种车和30万大箱卷烟、石泉丝绸和激素类原料药、汉阴电动自行车、岚皋硅材料等80个重点工业项目,形成较大的工业增长点。突出抓好天沐金属镍、陕煤石煤综合利用和富硒矿泉水、华电火电厂一期、白河商用汽车、石泉石墨、纳米氧化锌等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健全工业投资指标监测体系,建立月报分析制度,及时掌握建设进度,强化政府在项目建设中的协调服务力度,保证重点工业项目顺利建设。
五是加强技术创新,增强技改力度。开展新型企业创建活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实施创新能力建设、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产学研联合四大工程。充分利用国家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平台,做好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力争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新突破。下大力气推进企业技术改造,首先支持“专精特新”方面的技术改造,当年完成10个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打造和评定10个以上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能力的名牌产品,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和龙头作用技改项目,扩大产能,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六是抓好企业培育,壮大企业规模。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协调服务,筛选10户销售上亿元、20户销售过5千万元和30户成长型企业列为市级重点服务企业,从项目申报、资源配置、煤电油运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帮助企业加强营销,拓宽市场,增强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实行“一企一策”帮扶,及时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通过有效措施,当年力促旬阳烟厂、安康供电局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培育10户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培育20户小企业成为规模以上的企业。通过下真工夫培育帮扶工作,增强规模工业实力。
七是坚持集群发展,强化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作为做大县域工业的突破口,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紧密结合,务求实效。一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认真探索和解决园区融资问题,推进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各项配套服务功能。二是积极建设标准化厂房,为小微型企业、外出打工回乡创业人员、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提供实在的服务,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三是强化产业基地建设,每个县区明确一两个重点发展产业,规划引导,集中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壮大。四是适时召开县域工业园区建设观摩和现场会,交流经验,组织县区园区外出考察学习,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活动。
八是强化督导服务,搞好运行监测。建立督导服务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工业经济发展目标考核体系,把工业投资、项目建设、工业增加值和综合工作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促进县区工业经济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完善各县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运行监测体系建设,扩大监测范围,将工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增速、园区建设、新增产能、达产达效、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研发投入、企业新增就业、职工收入等指标纳入监测范围,建立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旬报月报制度,及时掌握发展进度,做好分析,研究和解决倾向性问题。认真组织安全生产工作,组织企业节能减排,保证工业经济健康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