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铜川市-2011陕西工业发展报告

铜川市-2011陕西工业发展报告

更新时间:2025-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投资5.23亿元、年销售13亿元以上的陕汽铜川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项目2008年12月在新区开工建设,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将把我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铜川市

(一)2025年运行态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6亿元,增长19.6%;实现总产值236亿元,增长24.6%。对财政贡献率70%以上。

1.支柱行业持续增长

在纳入统计的15个行业中,13个保持增长,其中11个增长达到两位数。煤炭采选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48亿元,增长23.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08亿元,增长30.5%;有色金属冶炼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18亿元,增长26.7%;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7.09亿元,增长18%。装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22亿元,增长13.6%。

2.主要产品产量实现突破

原煤累计完成2140.75万吨,增长11.1%;水泥完成997.39万吨,增长33.3%;水泥熟料完成816.62万吨,增长40.3%;电解铝完成23.3万吨,增长2.0%;火力发电594131万千瓦小时,增长13.7%。

3.企业效益持续好转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4.48亿元,增长36%;实现利润15.2亿元,增长76.7%;实现税金15.48亿元,增长32.3%。

(二)“十一五”概况

“十一五”期间的五年里,是铜川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优的时期。始终坚持项目带动、工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实施“5523”工程,五年间,铜川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互动并进,工业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圆满收官。

1.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总量质量双双提高

一是铜川工业占比在全省地位提高。“十一五”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6%,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3%,比“十五”末的2.1%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45.2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3倍,年均增长27.1%,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2%,比“十五”末提高0.05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主力军。“十一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4.4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8倍,年均增长30.6%;实现利润15.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6倍,年均增长65.8%;实现税金15.48亿元,增长32.3%,比“十五”末增长2.7倍,年均增长29.8%。工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3.5%,比“十五”末提高了7.1个百分点;工业对财政的贡献达到70%以上。

2.工业投资突飞猛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十一五”期间,工业投资累计150多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4倍,年均增长27.7%。五年来,成功引进了第一家央字号企业华能铜川电厂,投资45亿元,2025年底建成了一期2×60万千瓦项目,二期2×100万千瓦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铜川声威水泥公司是我市建市以来招商引资最大的民营企业,公司先后于2025年6月、2025年9月建成了两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第3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已开工建设。旺旺集团自2025年9月正式落户我市以来,13条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年产值达2亿元。并力争再用三年时间,使旺旺铜川总厂产值达到10亿元。总投资5.23亿元、年销售13亿元以上的陕汽铜川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项目2025年12月在新区开工建设,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将把我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3.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煤电百亿目标实现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十五”末的117户增加到“十一五”末的136户。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煤炭行业按照“扶大抑小、适应环保、延伸开发”的产业调整政策,实施了小煤窑资源整合和大矿井技术改造,煤炭产量由“十五”末的1450万吨提高到2000万吨。按照“上大关小、治旋关立、集中煅烧、分散研磨”的思路积极推动水泥产业优化升级,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78万吨,陆续建成了秦岭等5条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还有3条生产线正在建设,6条生产线正在做前期工作。同时又着重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特种水泥和高附加值的水泥制品、节能环保型建材新产品,促进水泥产业的再升级,使水泥循环产业链和循环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形成关联性强的现代建材产业集群。目前全市水泥年产能1700万吨以上,几乎相当于整个“十五”期间五年的实际产量。铜川铝业公司2025年10月完成了投资近12亿元的环保节能技改项目,生产能力由8万吨提高到25万吨。破解了陶瓷行业萎缩不前的难题,已建成了天博等5条墙地砖生产线。被国际上称为第四代陶瓷的陶板生产线也已落户铜川,建筑陶瓷产能达到1700万平方米。

在改造提升、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华能铜川电厂一期2×60万千瓦项目2025年底建成投运。国电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届时铜川超过一半的煤炭将实现就地转化。声威水泥窑尾余热发电项目一期已建成、二期正在实施,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铺开,又与国华能源公司签订了总装机3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铜川正在成为关天经济区重要的电源点。装备制造业发展异军突起,在发展矿山机械、管件设备、汽车零部件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主导产品也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陕汽铜川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项目2025年11月已建成投产,为我市优化产业结构、振兴装备制造业揭开了新的一页。台湾旺旺食品、佰度公司非油炸方便面、凯维葡萄酒、棋智核桃露等一批食品加工企业相继建设投产。医药产业以陕西丰禾制药公司、陕西方舟制药公司为龙头,名牌产品主要有金诺匹林、金诺卫宁、格列齐特胶囊、方舟氟欣、方舟脑宁等,已成为铜川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且潜力巨大。一批重点新兴产业项目的建成投产,拉动了我市工业快速增长,为铜川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填补性支撑,降低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非资源性接续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2025年全市煤炭和电力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2.5亿元,煤电百亿元产业集群目标已经实现。

4.注重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初步形成

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降耗,以项目为依托,推进产业间的协作配套,着力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煤发电、用电炼铝、电厂煤渣用作水泥原料,加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已经形成,实现了煤炭优势资源的多层次转化增值,促进了产业间的良性循环,而且减少了污染,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综合效益。摆脱了“挖煤卖资源,挖石头烧水泥”的粗放发展模式。所有新上工业项目都采用了先进的节能、降耗、治污技术和工艺,电解铝吨电耗降低10%,生产效率提高10倍,污染物降低50%,消除了烟尘污染;水泥熟料煤耗节约了20%,粉尘全部达标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5.走内涵发展之路,园区集聚作用明显

按照“大集团引领、集群化发展、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的思路,规划建设了新区南部、坡头、黄堡、董家河4个市级工业园区和惠塬、王家河、顺金、彭镇4个县级园区,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决定》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一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市级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达到26.83%,承载项目、聚焦产业的作用已经显现,工业园区正在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拉大了城市骨架,形成了“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的大城市框架,使城市规划区面积由原来不足30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10平方公里。

(三)工业投资

2025年,工业投资完成44.9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8.2%,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投资总量排前三位的分别是煤炭、建材和装备制造业,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4.6%。

一批重点支柱产业项目建设顺利。其中药王山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已建成投产;凤凰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生产线旋窑基础浇铸基本完成,设备完成订货并陆续进厂即将进行安装;东风日产2500吨特种水泥生产线项目已基本建成,目前正在调试设备,即将点火生产;声威第三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已完成投资1.63亿元;陕汽铜川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一期11月12日已正式建成投产;旺旺食品加工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正在试生产;陕煤建司管件设备厂迁厂扩能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综合车间、铸造车间已建成;董家河工业园区4×30万千瓦时煤矸石发电项目可研已完成;年产20万吨铝深加工项目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白石崖煤矿45万吨技改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17亿元,主井、风井、回风井等已全部形成,4101工作面已贯通;西川煤矿基建项目全部工程量已完成;秀房沟煤矿45万吨技改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11亿元,完成总投资的93.8%;鑫源纺织200台喷气织机项目已完成投资9465万元,正在进行厂房建设;骊山工贸年产300万平方米墙地砖生产线项目已完成投资3745万元,厂房已建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

(四)存在主要问题

1.依靠资源发展工业的模式难以为继

现有工业中,依赖资源的占到70%以上。而依靠技术创新、产品品牌的较少。在劳动力紧缺、土地资源有限、能源和原材料涨价的大环境下,依赖资源要素发展工业的模式难已以为继。

2.依赖低价格拼数量的粗放型生产发展空间日益狭小

工业产业层次普遍不高,大部分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加工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多数产品档次低,以“低价跑量”的竞争方式为主。(https://www.daowen.com)

3.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较大

目前,我市正在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全力打造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而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限制,项目获批难度加大,特别是铝产能扩张和发电项目影响较大。

4.工业增长仍依赖于资源消耗

煤炭、水泥、电解铝和发电四大支柱产业均为资源性行业。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影响着水泥、发电业的持续发展;电解铝生产原料全部依靠省外,加之国家对高耗能项目限制,电解铝生产规模扩张难度加大。

5.工业发展空间狭小,承载能力有限

铜川仅有3882平方公里,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非常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转化、大项目引进。

6.节能减排压力沉重

现有产业减排任务重,产业门类发展受到限制。工业经济加快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增大。

(五)预期发展目标

1.2025年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升级、做强、做大”为主线,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着力打造四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建设八大工业园区,坚定不移抓项目,持之以恒抓运行,着力在行业管理、自主创新、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下工夫,提升传统产业层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提升,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力争完成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增长22%;完成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18%;完成工业投资50亿元以上,增长25%。

2.“十二五”发展目标

实现三个翻一番:工业总产值翻一番,突破500亿元,力争达到590亿元,年均增速20%;工业增加值翻一番,突破200亿元,力争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速18%;工业投资翻一番,计划引进实施80多个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480亿元左右。工业投资完成350亿—400亿元。支柱产业产能实现扩张,煤炭产能达到2500万吨,水泥产能达到3000万吨,电解铝产能达到55万吨,铝深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

(六)发展重点及工作措施

1.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加大跟踪服务,抓好在建项目,保证早日建成投产。密切配合,协调各方,力争一批新项目尽快开工,增强发展后劲。积极争取中省技改资金支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围绕煤炭就地转化、油田勘探等重点新兴产业,策划包装项目,力争有大项目、好项目落地铜川。

(1)水泥项目:凤凰日产5000吨水泥和声威日产2500吨特种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力争秦岭第二条和声威第三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力争新川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做好新川第二条和惠塬水泥工业园区4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前期工作。

(2)煤炭项目:秀房沟改扩建和白石崖45万吨技改项目建成投产。

(3)电解铝项目:力争年产20万吨铝深加工、30万吨电解铝、30万吨炭素项目开工建设。

(4)装备制造项目:力争陕煤建司迁厂增能项目建成投产,陕汽零部件加工基地二期顺利建设。

(5)电力电源项目:国电热电联产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华能铜川电厂二期开工。

(6)食品项目:力争旺旺三期休闲食品项目建成投产。

2.抓好工业经济运行

加强工交生产调度,坚持月分析、季考核,保证重点区县、行业和企业经济平稳运行。实行领导包抓区县和企业负责制,做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保障工作,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融资,争取中省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保证铜川铝业、华能、声威等重点骨干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积极拓展市场,扩销提效。

3.抓好安全生产

坚持不定期的重点检查和全面督促,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要部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管。全力确保地面工业企业无重大伤亡事故。

4.抓好队伍建设

以深入开展“为民服务零距离”活动为契机,重点做好千名干部下基层、下企业包项目活动,实施好千面旗帜引领工程,全面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切实担当起工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劲支撑和强市富民的重担。

5.抓好目标考核

继续完善区县政府、工业园区和企业主管部门工业经济三级责任部门的年度考核体系,分解目标,细化责任,夯实制度,严格奖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