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宝鸡市国有企业改制重组-2011陕西工业发展报告

宝鸡市国有企业改制重组-2011陕西工业发展报告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改制重组,原红旗化工厂、宝鸡氮肥厂、金属公司等一大批企业焕发了生机,市属国有企业2010年完成营业收入123亿元,盈利8.9亿元。

三、宝鸡市

(一)2010年运行态势

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316.12亿元,同比增长3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41.54亿元,增长19.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0亿元,增长24.9%,实现利税总额73亿元,增长33.1%。主要特点是:

1.各类型企业全面增长

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0.48亿元,同比增长22.4%,增速较上半年提高3.4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完成704.03亿元,增长41.6%,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及国有企业6.3和19.2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1.3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完成16.81亿元,增长10.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113.49亿元,增长71.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16.33亿元,增长11.7%。

2.省属企业保持较快增长

省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6.16亿元,同比增长42%,高于全市增速6.7个百分点,对全市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8个百分点;中央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4.03亿元,增长20.2%;市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9.42亿元,增长64.5%;县及县以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6.51亿元,增长27.2%。

3.大企业集团为全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重点建设的11户大企业大集团工业总产值,9户增长,2户下降,增幅最高的陕汽集团(宝鸡部分)达到60.4%;11户企业2010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62.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3%,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51%,拉动工业生产增长18个百分点。宝钛集团成为全市继东岭集团、宝鸡石油钢管公司(2009年)之后,第三个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

4.重工业增速领先于轻工业,拉动全市工业经济高速增长

轻工业实现总产值267.55亿元,同比增长25.9%,比上半年提高2个百分点;重工业实现总产值1048.57亿元,增长37.9%,高于轻工业增速1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对全市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9.6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7%。

5.重点支柱产业持续带动工业加速发展

八大重点工业行业中,拉动全市工业快速增长的装备制造业、有色冶金业和能源化工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454.72亿元、395.37亿元和124.5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7.2%、26.5%和67.4%。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5%,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15个百分点。

6.各县区均保持增长

增幅最高的麟游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0.21亿元,同比增长85.8%;总量最大的渭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95.97亿元,增长31.3%。

7.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

37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的有35种,占94.5%,其中13种产品增幅超过40%以上。增幅前5名的产品依次为:低压开关板1146面,增长1.1倍;数控机床10976台,增长1.1 倍;金属切削机床19102台,增长78.4%;陶质砖8082万平方米,增长70.2%;金属切削工具1477万件,增长61.4%。

(二)“十一五”发展概况

1.工业总量快速扩张

到“十一五”末,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316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年均增长2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41亿元,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4.6%。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由2005年的378户增加到了513户,其中东岭集团、石油钢管公司和宝钛集团3户企业产值和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10户。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1%,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非公经济迅猛发展。非公经济达到16.51万户,中小企业10364户,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完成营业收入、增加值1464.7亿元和416.9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6倍和3.3倍,非公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48.3%,非公经济已撑起我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2.大企业大集团支撑引领作用明显

宝钛集团、陕汽集团、东岭集团、宝鸡卷烟厂等大企业大集团迅速壮大,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非常明显。2010年,11户大企业大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662亿元,同比增长36.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3%。围绕大企业大集团,一批配套型中小企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大企业带动大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

3.园区经济初具规模

宝鸡高新区跻身国家级创新科技园区,成为全市经济最具活力、实力最强的区域;以通家微型车顺利下线为标志,蔡家坡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建设迈出新步伐。11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定位更加明晰,实力不断增强。安徽合力叉车、青海二机床、长美电器等项目入驻渭滨姜潭工业园,徐矿集团甲醇项目、东岭冶炼公司煤气发电项目落户凤翔长青工业园,千阳陶瓷工业园海螺水泥生产线、扶风工业园今麦郎粉丝挂面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2010年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326.08亿元,同比增长39%,园区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4.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重大进展,顺利完成了13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长岭股份破产重整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宝光、陕开完成了重组上划,市属国有企业从“十一五”初的74户下降到目前的38户,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改善,产权结构更加合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比下降至52.40%。通过改制重组,原红旗化工厂、宝鸡氮肥厂、金属公司等一大批企业焕发了生机,市属国有企业2010年完成营业收入123亿元,盈利8.9亿元。

5.创新能力不断增强(www.daowen.com)

石油钢管公司建成了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石油机械秦川集团、烽火集团、通力汽车公司、中铁电气化器材厂、皇城玉泉砖机厂等企业先后建成了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川集团、烽火集团和石油机械厂建成了3个博士后工作站,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初步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2009年全市工业企业专利批准量2075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39%。与此同时,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循环经济方兴未艾,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3.01吨标煤降到2010年的1.42吨标煤,超额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

6.工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宝鸡“优势在工业、发展靠工业”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工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工业投资

2010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4.96亿元,增长36.7%,比前三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6.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7.3个百分点,占全市城镇投资比重为44.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投资强度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良好势头。在工业行业中,以煤炭、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为主的能源工业持续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19.90亿元,增长23%,占城镇投资比重为16.5%;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91.99亿元,增长77.1%,增幅比全市城镇投资高48.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13倍,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投资增长1.93倍。100个工业产业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陕汽30万辆微型车、法士特二期铝压制品、中铁宝桥道岔扩能、千阳海螺水泥、冀东水泥凤翔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宝石机械异地扩建、国核锆材、150万吨甲醇、汉德车桥扩建技改、通力专用汽车等项目进展顺利。

2011年,确定市级重点工业项目100个,年度投资超过400亿元,较上年增长30%以上。紧紧围绕九大产业集群,以延伸产业链为切入点,做大龙头企业,做强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宝钛工业园、宝石机械异地技改、西凤酒集团扩建技改、宝二电二期扩建、徐矿集团150万吨甲醇、西电宝光铁道电器生产线、宝成航空精密制造工业园等项目建设。开工法士特锻造二期、陕西金鼎15万吨铸造等项目。

(四)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结构调整优化任重道远。工业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占比偏小,产业升级较慢,产业链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还需提高。

二是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大企业占比过大,本地配套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牢固。2010年,12户大企业大集团中有3户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其中石油钢管厂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产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影响全市增速达2.2个百分点。

三是中小企业发展较慢。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同比减少23户,显示中小企业发展还不够快,产业集群化程度还不够高,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

(五)预期发展目标

2011年,工业发展将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为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园区化推进战略、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努力把宝鸡打造成西部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研发生产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以上,增长30%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20亿元,增长18%;工业投资增长30%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3.5%;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控制在规定范围以内。

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力争到2015年达到9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新产品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园区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80%;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形成两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和两个千亿元工业园区;工业万元增加值水耗、能耗比“十一五”下降15%以上。

(六)发展重点及工作措施

1.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快速扩张

支持龙头企业技改扩能,推动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大企业聚集。积极实施陕汽30万辆微型车二期工程及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推动陕汽扩张规模;实施核级锆材生产线、钛材加工等项目,把宝钛集团打造成世界一流钛加工企业;加快宝石机械技改搬迁项目建设,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支持秦川集团开展区域产业整合、并购重组,建设国内精密数控机床研发制造一流企业;进一步完善大企业培育体系,扶持高成长性重点企业提速发展,形成梯次跃进的大企业团队。

2.做大做强九大产业集群

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就近就地开展配套协作,建立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的战略联盟,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全市工业增速达到17%,实现工业增加值605亿元。突出抓好市属困难企业脱困工作,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企业和外贸企业改制重组。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推进企业重组和国有资本运营。支持红旗民爆实现上市,西凤酒股份上市取得实质性进展。

3.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步伐

在高新区建设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支持蔡家坡开发区早日晋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凤州、长青、绛帐等基础较好的园区进入省级开发区行列。积极探索县区工业园由国家级、省级园区代管等开发管理模式,赋予县区工业园更大的自主权。做大做强凤县黄金、铅锌产业,着力打造关天经济区生态型铅锌产业基地。加快眉县砖机制造产业发展,打造中国砖机城。

4.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全力推进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加大统筹科技资源力度,落实省市科技会商制度,开展科技进园区活动。以企业为主体,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大胆引进一批创新型管理人才、高技术领军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高新区作为宝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区,汇聚创新资源,推动产业聚集,打造现代科技生态新城。办好国家级高新区主任联席会议

5.推动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出台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营造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宽松环境。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社区服务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集群开展协作配套。发挥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导向作用,引导非公经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扩大非公经济总量,年内非公经济占到经济总量的49%。

6.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以宝成仪表、凌云电器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建设高水平的中国西部航空安全装备产业园。以宝桥、南车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实施高速铁路道岔、接触网器材等项目,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以徐矿集团、烽火通信、长岭科技、秦川集团、宝石机械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精密数控风电专用机床、大功率风电机组生产线等项目的实施,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