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乾县民国史稿中的铁中等教育创建进程

乾县民国史稿中的铁中等教育创建进程

时间:2024-04-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省教育厅遂将省城的学校向陕南及西府迁疏。省立乾县中学在省教育厅的支持和张润泉等人的奔波努力之下正式成立了。

乾县民国史稿中的铁中等教育创建进程

第四节 铁中等教育的创建

民国12年(1923)至16年(1927),乾县曾在“一高”内附设两班初中,共招两届学生,每届百人左右,仅毕业一届70余人,此为乾县初中教育之发端。之后数年,乾县高小毕业的学生多数辍学,只有极少数富家子弟赴省城西安或外地接受中等教育。

乾县正规的中等教育始于抗战时期。

省立乾县中学

民国28年(1939),日寇侵占我东北、华北地区,流亡到陕西的东北、华北学生骤增。而省城西安也屡遭日军空袭,学生难以安静读书。省教育厅遂将省城的学校向陕南及西府迁疏。在这种形势下,乾人张润泉为在乾县创办中学而奔走呼号,终于取得时任教育厅长王捷三的同意和乾县社会各界的支持,于本年7月决定创办省立乾县中学,张润泉为首任校长。

张润泉

张润泉,字明德。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出生于乾县永生坊村。12岁就读私塾,宣统二年(1910)入读乾县高等小学堂,民国5年(1916)入读省立第三中学。民国9年(1920)中学毕业保送北平师范学院大学四年,博览群书,潜心史学,成绩优异。同时关心时事,针砭时弊,为同学所赞誉,得到于右任的赏识。

张润泉自北平师范学院毕业后即回陕西从事教育工作。任教于西安师范。民国15年(1926)至民国16年(1927),曾在于右任领导的西北联军驻陕总司令部任秘书,仍兼西安师范教员。此后曾担任省教育厅编审委员、省图书馆编审主任、陕西省教育厅督学、国史编审兼中央大学秦汉史教学、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其间著述颇丰。1952年以后,张润泉曾任宝鸡中学教师、乾县文化馆副馆长、省文史馆馆员。1972年逝世,终年77岁。

省立乾县中学在省教育厅的支持和张润泉等人的奔波努力之下正式成立了。国民政府教育部陈立夫亲书“大纲中正”四字牌匾,悬挂祠堂正中。张润泉首任校长。他欣喜之余,亲撰校歌,由孔哲夫作曲。校歌词曰:

乾陵之阳,漠水之滨,乾中创造,厥命维新,巍巍黉舍,莘莘学子,钻研创造,日新不已,钻研创造中华民族前程,钻研创造中华民族文明,前程文明,我们要做中华民族急先锋!

乾中成立之日,乾县全城欢乐,各界人士均表示祝贺。范紫东撰《省立乾县中学开幕词并序》,简述乾县教育之历史沿革及乾中创办的重要意义,特载述于后:

乾地为文物荟萃之区。在新学制未行之前,本境乾阳书院,为西路文化之渊薮。不独管韫山、路润生二山长,为一时人物之冠冕;而吴锡岱、刘志芬诸名士,皆出书院之中;在关中文艺刊行之本,以此诸公为最著名,几于家弦而户诵之焉!及维新之后,学制变更,他处或有观望者;甚或有反对者。独本境人士,不谬于故习,毅然起而提倡;做风气之开,亦较各县为早;此亦乾阳书院所甄陶孕育之功也。惟至学校普设,而乾县仅有高级小学。民国以后,地方曾经创建中学,旋因师旅饥馑,作而复辍。观风者,实不胜今昔之感焉!本年王厅长捷三,主持教育。于毅力抗战之际,为根本建设之图;乃增设学校四五处,而乾县遂由省创立中学。正如亢旱之苗,忽逢甘雨;沉阴之夜,乍吐月光;其愉快为何如也?夫岂徒乾地之幸,抑亦省西各县之幸也。兹莘莘学子,济济升堂。欣逢开幕,爰缀芜词。其词曰:

振兴国家,教育是赖;兴学育才,命脉所在。

唯此中学,设于乾阳;朝阳幕拔,积厚流光。

经文纬武,建国安邦;弦歌钟鼓,蹈厉发扬。

秋季始业,于时并进;川媚珠怀,山辉玉韫。

审思明辨,博学慎问;互相观摩,文风丕振。(www.daowen.com)

自时厥后,局面一新;沐风化雨,草木皆春。

梁山漠谷,造士作人;洪炉鼓铸,乐育斯民。

乾县中学在城隍庙旧址创办。办学开始,困难重重。张润泉一方面组织翻修旧舍,因陋就简,想方设法解决教室、宿舍和教师住房,一方面又四处奔走,延聘优秀教师。在张润泉努力下,一批从沦陷区流亡来陕的博学多才的人才来乾中任教。如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著名史学家赵俪生,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英语教师岑乐山,毕业于北平师范学院的数学教师李实之,毕业于上海纺织学院的物理教师鲍宗夫,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国文教师李志春、胡之述等等。乾人范紫东、胡孔哲、孔哲夫、王中佐、王子辅等学界硕彦也都先后在乾中任教,张润泉还兼任国文和历史课的讲授。乾县中学首届招收初中部4个班,其中一班女生。民国30年(1941),增设高中部。发展到初中3个班、高中6个班,在校学生600余名。教职员32人,其中专任教师20多人,除一人为中学毕业外,皆为大学毕业,且约一半教师为师范专业。民国35年(1946),华县人程云蓬继任校长。民国38年(1949)前,范仲之、王丙先后继任乾中校长。

赵俪生

乾县中学既是乾县的最高学府,也是省西诸县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在张润泉和继任校长以及一批优秀教师的苦心经营和身体力行下,校风纯正,学风优良,跃居陕西省一流中学的行列,名校名师,在省内颇有影响。乾县周边如礼泉、兴平、武功、永寿旬邑等县的学生纷纷慕名而来,县境外的学生占到1/3还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乾县简易师范学校

民国30年(1941)8月,乾县政府在县城南门外利用关帝庙创办乾县简易师范学校。首任校长何守之。简师首届招收四年制简师班3个班100多名学生,三年制初中班两个班约100名学生。有教职员14人。民国31年(1942),简师班改为三年制。民国32年(1943),乾县简师发生了长达4个月之久的驱逐校长何守之的学潮。学潮震惊全县和省教育厅,最终以迫使省教育厅和县政府撤销何守之校长职务而结束。何守之之后,李作人、胡自新相继长校,教学力量逐渐加强,学校的社会声誉也日渐提高。民国34年(1945),乾县简师发展到最为兴盛时,简师和初中各有6个班共500余名在校学生,教职员30多人。

简师学生毕业后,由县教育科分配至各小学任教。由于教师地位低下,收入微薄,简师学生中途辍学和毕业后另谋职业者甚多,首届学生入学时190多名,毕业时仅80余名。后来县政府为保证小学师资力量,要求师范毕业后必须从教三年以上方可另谋职业。乾县简师共毕业5届简师班学生300余名,大部分补充了乾县小学教师队伍。民国38年(1949),乾县新政权建立后,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简师,分别并入乾县师范和乾县中学。

省立乾县师范学校

民国34年(1945)9月,省政府决定,成立省立乾县师范学校(简称乾师)。创办伊始,乾县利用文庙旧址,第二年即迁至黉学门小学旧址办学。乾县师范是直属于陕西省教育厅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办学经费由教育厅拨付,校长由教育厅任命,教师由学校聘任,学生享受助学金。首任校长李锡持,名李珍,字锡持,后以字行。李锡持出生于乾县有名的富户薛禄镇“济远堂”。毕业于上海某大学。曾任乾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李锡持执掌乾师,尊师爱生,恪尽职守。学校校风清正,师生思想活跃。开始办学时学校有教职工19名,其中有李作人、李修成、王未初、王伯生、吴鸿翰、高维泰等优秀教师被延请入校任教,高维泰任训育主任。民国35年(1946),中共乾县组织在乾师建立了党小组,先后在师生中发展了8名共产党员,还向陕甘宁边区输送了十多名师生。

乾县师范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首届招生两个班约100名学生。主要是来自乾县、礼泉、永寿、兴平、武功、咸阳等县的初中毕业生。课程设置按教育部公布的师范课程设置标准开设公民、国文、数学和体育音乐美术等必修课程,同时开设有农村经济合作、实习技艺、地方自治等选修课。

乾县师范自创办至1949年下半年民国政权结束,共有两届180余名学生毕业。这些学生主要分配在乾县、礼泉、永寿等生源所在地区,大多数被聘任为当地中心国民学校任教。为乾县及周边地区小学教育的提高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乾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民国35年(1946)冬,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六十大寿庆贺之日,乾县县长杨培森及各界人士响应“献校祝寿运动”,于县城内东大街创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高职”)。“高职”历经一年的筹备,于民国36年(1947)8月正式成立。首任校长王武亭。学校开始设农科两个班,招初中毕业生100名,学制三年。第二年,增设农艺、园艺两科两个班,招生94名。继任校长田承荃。“高职”教师多为西北农学院毕业生。至民国38年(1949)新政权建立时,首届学生尚未毕业。在校学生分别插入乾中和乾师相应班级,“高职”随之撤销。

综观民国时期乾县的中等教育,据民国29年(1940)统计,全县受中学教育者男470人、女77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25人,其中女2人。从民国28年(1939)省立乾县中学创办到民国38年(1949)民国政权结束,乾县相继有4所中等学校创立,历时10年,在小学教育基本普及到各乡村的基础上,共培养初中毕业生近1000人,高中、师范毕业生500多人。这在15万多人口的乾县虽然仍属凤毛麟角,但在当时已是教育事业的很大成绩,在全省县级教育事业中当属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