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通鉴胡注论纲第三辑:发现误解并纠正

通鉴胡注论纲第三辑:发现误解并纠正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通鉴》原文有误而随误卷二“齐伐魏,取观津。”余按班《志》信都国有观津县,与齐相去甚远,且赵地也。所谓“即观津”者,亦因《史记》、《通鉴》而将错就错。此有可疑者,后注屡及之。《通鉴》卷一七一卷太建五年六月,书周皇孙衍生。[89]则《通鉴》“皇子衍”乃“皇子充”之讹,“胡注”乃因之而屡误。《通鉴》云“十五年”本误,注乃为之附会也。

(六)《通鉴》原文有误而随误

(20)卷二“齐伐魏,取观津。”注云:

康曰:齐伐魏,魏惠王请献观以和,即观津。余按班《志》信都国有观津县,与齐相去甚远,且赵地也。又东郡有畔观县。《水经》:大河故渎东迳五鹿之野,又东迳卫国故城南,古斟观也。此其魏之观津欤?徐广曰:观,今卫县。《史记正义》曰:魏州观城县,古观国。《国语》云:观国,夏太康第五弟之所封也。观,工唤翻。[85]

班《志》所云“信都国观津县”及“东郡畔观县”,皆不在魏地,故为“胡注”所不取。《水经》所言“古斟观”,胡三省谓“此其魏之观津欤?”而下文又复引徐广、张守节之说。可见胡氏对于此“观津”之确址亦首鼠两端,莫衷一是。按:此非“胡注”之误,实因《通鉴》原文本误。梁玉绳《史记志疑》云:“‘津’字误,当衍。齐表云‘伐魏取观’,《魏世家》云‘齐败我观’,《田完世家》云‘献观以和’,(言献,妄也。)《纪年》云‘齐田寿帅师围观,观降’,俱不言观津,是也。观音馆,魏州观城县,古之观国。若观津,在冀州枣阳县东南,赵氏之邑,与魏无干,其后赵以观津封乐毅,秦相魏冉取赵观津,予赵观津,皆可证。”[86]则“观津”当为“观”之讹也。史炤所云:“齐伐魏,魏惠王请献观以和,即观津。”所谓“即观津”者,亦因《史记》、《通鉴》而将错就错。

(21)卷一七三,陈太建九年,“十一月,壬申,周立皇子衍为道王,兑为蔡王。”注云:

“皇子”当作“皇孙”。衍,周太子之长子。此有可疑者,后注屡及之。《通鉴》卷一七一卷太建五年六月,书周皇孙衍生。[87](https://www.daowen.com)

按《周书·武帝本纪》,建德六年(即陈太建九年)十一月壬申,“封皇子充为道王,兑为蔡王。”[88]《文闵明武宣诸子列传》:“道王充,字乾仁。建德六年,封王。”[89]则《通鉴》“皇子衍”乃“皇子充”之讹,“胡注”乃因之而屡误。[90]

(22)卷二四六唐开成三年九月,“义武节度使张璠在镇十五年,”注云:

穆宗长庆三年,璠代陈楚镇义武。[91]

按《旧唐书》:长庆二年六月,“以易州刺史柳公济为定州刺史、义武军节度使。”太和三年三月,“易定节度使柳公济卒。”[92]又《新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三年三月乙巳,“以太原兵马使傅毅为义武军节度使,义武军不受命,都知兵马使张璠自称节度使。戊申,以璠为义武军节度使。”[93]可知张璠非代陈楚;张璠所代者为柳公济,柳公济代陈楚也。如是则张璠在镇当为十年,即太和三年(829)至开成三年(839)。《通鉴》云“十五年”本误,注乃为之附会也。[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