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宜兴紫砂壶:珍贵的文人茶道艺术品

宜兴紫砂壶:珍贵的文人茶道艺术品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叁拾壹宜兴紫砂壶:源自文人茶道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邢峥“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据宜兴陶瓷行业协会统计,当地紫砂从业人员从1985年以来增加5倍以上。宜兴紫砂工艺肇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

叁拾壹 宜兴紫砂壶:源自文人茶道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 邢 峥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简单的一句话,道出宜兴人的骄傲和自豪,也把紫砂壶和被誉为“陶都”的宜兴双双呈现在了世界面前。多年来地质学家反复考证,这样一把紫砂泥,上天独给了宜兴,宜兴紫砂陶在我国甚至世界独树一帜,而千年的制陶历史和文化积淀,孕育了宜兴一代代的艺人巨匠,创作的紫砂壶千奇百妍,异彩纷呈。对宜兴而言,紫砂壶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如今,宜兴紫砂壶和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宜兴,正在时间风雨的穿越中演绎着新时代的精彩乐章。

一、宜兴紫砂:壶小乾坤大

自2025年宜兴紫砂陶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25年宜兴紫砂被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来,“紫砂热”再一次升温。行业不断推陈出新,紫砂工艺国际化交流频繁。

2025年,“陶都风”吹遍大江南北,再震四方。北京嘉德、保利、上海春秋堂等国内几大拍卖公司的紫砂专场拍卖一场接着一场。2025年5月21日,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会开槌首日举行的3个紫砂专场佳绩斐然,总成交额超过1.4亿元。2025年11月15日,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中,“紫泥春华——近现代紫砂臻品”专场150余件紫砂珍品总成交为7 042万元,成交率88%。2025年5月,紫砂大师顾景舟、韩美林合作“提梁盘壶”拍出1 150万,到12月中旬,顾景舟的提璧组壶以1 782.5万元的价格拔得“中国当代高端工艺品紫砂壶专场”的头筹,刷新了世界纪录。

因为紫砂制陶在宜兴的经济领域中不是主角,所以相关数据无法查证,在当地政府官员看来,紫砂对于宜兴财政的贡献十分有限,但却是个“富民产业”。据宜兴陶瓷行业协会统计,当地紫砂从业人员从2025年以来增加5倍以上。近五年来,陶业销售以20%以上速度增长,形成一条百亿产业链。丁蜀镇及其周边乡镇到处是“家家捶泥,户户业陶”的兴旺景象。从事紫砂及相关产业的不下20万人,现在有上万个民间作坊。

根据宜兴市丁蜀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单位编撰而成的《宜兴陶瓷艺术人物录(2011)》显示,2025年获得宜兴市注册的各个职称类别的紫砂从业技术人员,有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57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49人、工艺美术师(国家)262人、工艺美术师(地方)23人、助理工艺美术师(国家)745人、助理工艺美术师(地方)34人、工艺美术员(国家)1 503人。此外,还有荣誉称号的国大师9人、省大师5人、省工艺美术名人27人。这些技艺人员有70%以上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办起来的乡镇企业之中,他们是抖落田间泥土,又抟埴陶土的紫砂艺人,使传统的宜兴紫砂脉络延绵,经久传承。

二、宜兴紫砂的品牌价值

(一)宜兴紫砂的品牌形成要素

一把小小茶壶,本是平常泡茶用的器具,它能吸引那么多的人喜欢,固然由其材质、造型、工艺、某方面的要素构成,但能跻身艺术品行列如此高价,实际上是文化价值在起作用。“紫砂文化”是千余年紫砂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这种“根脉”传承至今。宜兴有七千多年制陶史。宜兴紫砂工艺肇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明清以来,许多文人以定制、设计、撰铭、书篆等形式参与到紫砂壶的创作中,使其由单纯的日用品变成了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身,融合了众多艺术形式,散发着浓厚文化气息的艺术品。探寻紫砂壶的奥秘,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一把众人来寻的紫砂壶只在宜兴?紫砂艺术为什么只属于宜兴呢?

1.独特的地理资源

宜兴地处江南苏、浙、皖三省的交界处,位于长江以南、杭州市以北,是上海市至南京市的中距点,山清水秀、气候温润、人文荟萃、散淡优游,同时土地富饶,物产极为丰富,是江南的鱼米之乡。同时,它也是遍地书香、耕读传统滋养的地方,江南的文人荟萃于此,成为明、清两代的文化中枢。

更为幸运的是,宜兴南部丘陵山区,盛产紫砂陶土,这种陶土极为特别,可塑性高,收缩率小。虽然中国地大物博,陶土资源分布很广,但是宜兴的紫砂土材料矿物组成、化学组成独树一帜,至今没有在宜兴以外的地方发现紫砂陶土的存在。

紫砂泥是深藏于甲泥陶土矿中的“岩中泥”、“泥中泥”,紫砂原料,贵在有“砂”。宜兴紫砂因其颗粒较粗、坚硬度和含铁量都非常高而成为独一无二的特殊材质。这种材料在宜兴,也只有丁蜀镇郊才能找到。用这种砂烧成后的紫砂壶外观,光泽度好,塑性强,透气性好,而且不易开裂,烧制后会呈现出远比一般陶泥黏土丰富得多的肌理效果,因此有“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赞美。

由于宜兴紫砂壶特殊的材质,使其具备了以下特点: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能使茶叶越发醇郁;紫砂壶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就越光亮,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紫砂器的冷热急变性好,加热降温均不会爆裂;传热慢且保温,使用提携不烫手;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壶色富于变化颇耐人寻味,泡红茶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入窑烧造不易变形,所以成型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器形;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

好壶需要好茶,好茶离不开好壶。除了矿土资源,宜兴的茶资源、茶文化也深深地影响和促成了宜兴紫砂的发扬光大。宜兴古名阳羡,产茶历史久远,古时就有“阳羡贡茶”、“阳羡紫笋”,到了唐代,阳羡茶已因为盛产名茶而名噪天下,一时名流云集。如被称为“茶圣”的陆羽,为了研究茶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阳羡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后撰写《茶经》一书。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因此名扬全国,声噪一时。从此,阳羡茶被选入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所以茶泡茶所用的器具如茶壶、茶杯等亦相继发展起来,好山、好水、好茶终究造化出一把好壶。

2.悠久的制造历史

除了地理和地质上的独厚条件,宜兴紫砂艺术的形成还有绵长厚重的历史的积淀。宜兴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宜兴先民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烧纸原始陶器。紫砂陶的出现,是宜兴陶文化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是陶工和宜兴的先民们生活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在明代,紫砂陶的最主要品种——紫砂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个创始阶段,紫砂艺人开始掌握紫砂泥的特型,并有了最初的创作。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阳羡茗壶录》记载供春为吴氏家僮,吴氏读书于金沙寺,供春聪明过人,向寺人、僧人学习制作紫砂的技术,并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供春充分利用泥陶的本色,烧造的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自此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供春壶最早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明正德前后的紫砂艺人继续发展紫砂的工艺技巧,到明万历年间,紫砂壶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这时社会上的饮茶方式从煮茶到沏泡发生了转变,冲泡的方式更需要有合适的茶具来散发茶的色香味,因此在经过创始阶段后,紫砂陶艺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备的制作工艺,并拥有了成套的专用制作工具以及独立的生产体系,紫砂壶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逐渐走向成熟,形制、材料和工艺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清代紫砂茶具制作进一步繁荣,至清中叶,宜兴紫砂壶以它独特的魅力,在吸引无数茶人青睐的同时,也为文人们更多地营造出茶事活动的文化氛围,吸引了文人关注的目光。紫砂壶制作的文人化倾向越来越甚,文人们在紫砂壶的设计、诗词、书画装饰、印鉴篆刻等方面全力参与,给茶壶注入了新的生命和形象、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紫砂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意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清末至民国初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尽管如此,由于紫砂壶是民间的生活用品这之一,因此依然有相当的市场需求,因此紫砂壶的制作却从未终止,遍布大江南北的茶肆酒楼,到处都见到它的身影,大批的文人墨客与之结缘,而且已走向海外。民国初年,紫砂工艺品在海外的世界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使得宜兴紫砂壶名震天下。

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由于港台地区对紫砂文化的热衷,宜兴紫砂开始出现新的历史拐点。传统紫砂也因此走向现代化,并产生一系列工艺、器形和装饰的变革。

3.深渊厚重的文脉

有人说,紫砂陶其实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中国文人多爱茶,也爱沏茶的紫砂壶。明代文人茶风的盛行、清代康、雍、乾时期隆盛的文人喜好,到为官者陈曼生组织文人加入到制壶中改变了紫砂壶的形制和装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宜兴紫砂壶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发展都与文人的志趣追求或努力有丝丝缕缕的关联。

饮茶品茗符合文人“正心养性”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紫砂古朴醇厚的气质、素雅的造型,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说到紫砂与文人,宜兴人一定会先想到苏东坡。苏东坡来到阳羡(古宜兴),提倡“饮茶三绝”,即茶须阳羡茶,水要金沙泉,壶须紫砂壶。后来的宜兴人喜欢用一种叫“东坡提梁壶”的款式,两叉在前,一叉在后。尽管东坡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但这里的人为了纪念苏东坡,便将此壶命名为“东坡提梁”。

文人在制壶中的主要作用,还是撰写砂壶铭。一方面,明清时期传媒出版都不发达,文人的文章诗作很难广泛传播甚至流传下去。于是他们纷纷把墨宝留在方寸紫砂上,文人的诗作和画也在小小紫砂壶上大放异彩。另一方面,紫砂艺人需要借助文人和官员的话语权来提高自己作品的知名度,因此广与文人结交。在绝大多数工匠亦步亦趋的追随前任步伐的时候,文人总是打破固有,把创新的元素和新的审美元素带入紫砂壶的制作中。具有高文学素养的金石书画家的介入,对紫砂陶器向艺术的升华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文人、艺人共同打造的陶文化,使得紫砂壶不仅在尺寸结构和细节上更符合茶艺的要求,同时也摒弃繁琐的造型和华饰,形成古朴沉着的艺术风格和典雅的气韵,文人还撰写壶铭在壶上书画篆刻,赋予了紫砂丰厚的文化内容。这使得紫砂壶能更集中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字随壶传,壶随字贵”,这是其他手工艺门类所不具备的。此外文人也每每在所撰的诗文著作中,对紫砂进行记录和关注,反过来又扩大了紫砂壶的影响力。

4.杰出的陶艺人才

从有几分传说色彩的紫砂壶开山鼻祖供春,到建立一整套紫砂壶制作技法的时大彬;从“花货”鼻祖陈明远,再到陈曼生开启文人参与紫砂的制作开启款式革命,制作者、工匠、艺术家是紫砂艺术风格与样式生变的关键因素,紫砂艺人和古代文人的联袂创作,使得紫砂壶渐渐摆脱了工匠气,从而进入了艺术品的行列。

明清两代,随着宜兴制陶业的兴旺,宜兴紫砂壶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壶家三大”、“四名家”。“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是紫砂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从他开始,紫砂壶的一整套制作技法才大体建立。时大彬原本喜欢做大壶,后来他在与名士、文人、墨客交往切磋中,根据文人士大夫阶层雅致的品味把原本的大砂壶缩小,形成自己的风格,使得紫砂壶成为便于提携品、把玩的掌上真玩,自此紫砂壶身价也直线飙升。“壶家三大”之后的“四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壶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珍贵的雕漆名壶。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亨等。在紫砂历史上,陈明远被誉为“花货”鼻祖,他跳出了前人的窠臼,在茶壶造型设计上以自然的形体入壶,发展了紫砂壶精巧的仿生写实技巧,同时它的作品镌刻功夫也十分了得。乾隆晚期到嘉靖、道光年间,本是饱学诗书、精通金石书法的县令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把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艺术相结合的风气带入,这种风气在当时及以后一直格外引人注目。陈曼生设计、监制和亲制了一些壶艺绝品,与制壶高手杨彭年和众多文人画家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他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的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末民初的紫砂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程寿珍、俞国良、李宝珍、陈光明、蒋彦亭、汪宝根、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等人最为著名。这些紫砂艺术家在紫砂艺术上的理念、制作技巧与仪式风格,构成了紫砂艺术发展的经脉,正是一代代大师的不懈追求,才使得宜兴紫砂壶从实用的器皿发展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品。

(二)宜兴紫砂壶的品牌资产

在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中,宜兴紫砂壶成为茶人、收藏者心中无法取代的一把壶,达到了极高的知名度,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忠诚。此外紫砂文化给茶壶赋予了更多的品牌联想,一代代大师的杰出作品也在不断强化着人们对紫砂壶喜爱、追捧的品牌态度,这些都是宜兴紫砂壶所独有的品牌资产。

1.壶上署款——宜兴紫砂壶的品牌识别

署款文化使得宜兴紫砂壶在一开始就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品牌识别。它造就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紫砂壶个人品牌,这些品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庇于“中国宜兴”大品牌;20世纪80年代以后则滋养于紫砂一厂黄金招牌的沃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由于大环境的变迁,黄金招牌日渐涣散,终而形成今日以小作坊形式存在的个人品牌。几乎每一件紫砂壶都有一组款识,不但标示出它出自何人之手,更代表着某一位特定的陶人或文人以及他们在这块泥土上所做的努力。在紫砂世界里,一个款识代表一个陶人、一个品牌、一种风格,更代表着一种水平、一种责任。这种准确而特定的隶属感,让我们从器物本身的玩赏品鉴,升华至形而上的人文精神。这种传承相当程度地深化了紫砂器的人文底蕴,更增添了后人的收藏乐趣。这种特殊的署款文化,使得紫砂陶艺有别于漆器、瓷器、玉器等仅以工艺、造型、材质决定一切的标准。透过这种“指名道姓”的署款文化,也让我们在数百年后的今天,得以透过文献、传器,梗概知悉这些陶艺先辈们的制器风格与点滴佚事。

2.壶泥稀有——宜兴紫砂壶的品牌区隔

烧制宜兴紫砂壶的紫砂泥具有唯一性。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与宜兴紫砂泥相同性质的原料到目前为止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发掘和使用。原产地、紫砂原矿山等地理空间赋予了品牌一种符号性的象征意义。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1米不等。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极适合于烧制,俗称“富贵士”。这一把富贵土,上天唯独给了宜兴,用唯独的泥制成的壶,自然有别于其他茶壶,地方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宜兴紫砂形成了天然的品牌区隔。(https://www.daowen.com)

3.多重价值——宜兴紫砂壶的品牌联想

提到宜兴紫砂壶,人们想到的不仅是喝茶的器具,宜兴紫砂壶的多重价值给它带来了丰富的品牌联想。

品牌联想是指人们记忆中任何与品牌相联系的东西。稀有紫砂陶土的价值、多姿多彩的造型艺术价值、独特的制作工艺的价值、高雅精致的装饰艺术价值、艺人与文人结合的人文价值都赋予了宜兴紫砂壶特殊和积极的品牌联想。

此外,宜兴紫砂还形成了颇具文人气质的品牌个性。浸淫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紫砂壶的造型朴雅,素面素心,肌理温润如玉,色泽古雅淳厚,题铭充满了文人雅趣和书卷之气,品牌个性鲜明又被称为“文人壶”。

(三)宜兴紫砂壶的大师品牌

在紫砂世界里,没有具体的品牌名称,只有大师的名称;没有人说“什么牌的紫砂壶”,只有说“这是某某人的作品”。因为,一把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亦是一个人技艺高低与艺术审美相互关联、创作的过程。

大师不仅熟练掌握了紫砂壶制作技艺,还对很多艺术形式都有所涉猎,包括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这些艺术在一把紫砂壶上得到了融会贯通,使其真正具备了成为传世之作的基本条件。

历史上紫砂大师的作品早已声名在外,进入珍贵收藏品的行列。现今紫砂壶大师也声名在外,他们的作品注重历史流派的传承,而且精益求精具有个人风格,形成了有个性的个人紫砂壶品牌,由此在紫砂壶上创造了极大的附加价值。

如今宜兴的紫砂壶大师注重建立个人工作室,而对宜兴整个城市、整个宜兴的紫砂壶产业来说,更多的大师工作室无疑将形成一个创作群体,有更大的效应。如今宜兴依然重视紫砂人才的孕育,通过职称评定来激励人才。现在宜兴的紫砂壶人才队伍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宝塔”形,坚实的塔座是上万名民间紫砂艺人,塔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间则是技术员、助理工艺美术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等。与职称头衔相挂钩的价格体系,激励着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艺和理论水平,形成了一股紫砂壶创新的强大动力。

(四)宜兴紫砂品牌面临的问题

在紫砂的艺术价值逐步被人们认可的背景下,紫砂市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紫砂壶价格上扬,各大拍卖场上时不时传来天价拍卖紫砂的消息,然而热度的背后,很多问题却令人堪忧。

1.文化修养严重落差

在主要以家庭作坊、个人工作室形式存在的紫砂壶生产中,紫砂艺匠的文化水平令人堪忧。传统工艺中的师傅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除了技术之外教不了学徒更多的文化修养知识;当学徒的不懂原理、不辨美丑只是照做;雕刻的不练书法与绘画,只知依葫画瓢,错别字和不规范字频现并以讹传讹。这些状况使得宜兴紫砂壶的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大打了折扣。

2.市场混乱价格难辨

紫砂壶市场一把壶动辄几百万、上千万,而且一般买家很难判断是赝品还是真货,这给紫砂购买带来更多的风险。另外紫砂壶市场存在炒作现象。有的看起来差不多的壶,价格从几百到上万;有时候同样一个人制作的壶,价格也会从几千到上万不等。一些壶贩子在疯狂作伪、诈骗、在泥色上故弄玄虚,把原本简朴的泥色翻叫出许多名称,把调入不同的砂料再取难辨的名称。诸如此类的事都有悖作为紫砂文化的要求,搅浑了文化本义和市场。

3.分散经营整合困难

工作室和作坊式的经营方式使得相关机构部门连起码的统计数据也难以得到,各家各户生产经营,造成市场整合困难,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品牌打造和质量监管乏力。

4.监管缺乏诚信危机

高仿壶屡禁不止的同时,又有“枪手”代工壶。一些制作者由于订单多,就找其他的人代替自己做,然后再打上自己的印章,让投资者和收藏家无从辨别。而紫砂鉴定因种种原因,在很多情况下显得让人无法放心。

一些新品面世,一旦有市场价值,立刻就会被仿冒,以低廉的成本和代用的紫砂泥,粗制滥造出大量名家作品或其造型,低价倾销,从而败坏了整个紫砂行业的声誉,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外滥用“宜兴紫砂”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仿冒名人名作、侵犯著作权、抢注紫砂艺人姓名等不法行为屡有发生。

三、宜兴紫砂的品牌发展建议

宜兴紫砂品牌的打造和维护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进来。分析现状、制订品牌发展规划和创新机制,积极引导和促进宜兴紫砂壶作为文化产业发展。

(一)重视市场打造品牌

目前紫砂生产经营小而散,所有生产经营者共享一个“宜兴紫砂”品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使紫砂品牌蒙受许多质疑。应该鼓励紫砂壶企业、工作室等做出个性化产品,实现市场差异化竞争,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个人品牌和企业品牌,这样一来,整个产业就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悉心经营和维护品牌

1.维护品牌质量

质量是宜兴紫砂品牌的生命。在质量监控上,政府应加强监管,逐步建立起紫砂产品质量保证制度。质监部门应能对紫砂壶生产企业实行生产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监控,严格实行产品质量抽检制度。给紫砂制品“身份证”,在证上除了产品名称、厂家、店家之外,还标注产品原料、制作工艺、泥料供应商和质量检验员等一系列商品资料。同时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广大紫砂艺人也应从规范自身行为入手,签订自律公约,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的各项整治活动。

2.维护品牌核心价值

独特的材料、工艺和文化艺术价值是紫砂品牌的核心价值,维护这些核心价值是维护宜兴紫砂壶品牌的根本。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加强宜兴紫砂制作技艺的挖掘、整理,指导并规范有关宜兴紫砂专著、刊物等书刊的编撰工作。宜兴紫砂研究、设计、生产单位,应当加强对宜兴紫砂传统工艺和制作技艺的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技艺人员开展技术交流、操作表演和业务考察等活动。

同时,面对大多数从业者缺少基础专业和美学素养的问题,应要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把宜兴紫砂这朵艺术奇葩不断发扬光大。重视紫砂技艺人员的培育。建议由市陶瓷行业协会会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丁蜀职教中心、丁蜀成校及已有的几个培训点,做好人才的教育培训,构筑好梯字形的紫砂技人才结构。弘扬紫砂文化,组织陶艺活动,走出去不断扩大影响,使文化产业通过活动来扩大影响,带动发展。

3.维护品牌的声誉

打造“诚信紫砂”,这样紫砂才会可持续发展。品牌声誉对品牌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品牌声誉是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诚信离不开市场这个大环境,所以维护紫砂诚信的声誉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管理督导,紫砂艺人应该自律,毕竟除了泥料的真伪、工艺的优劣、品相的高低,紫砂壶的品质与紫砂艺人的操守和修为息息相关。

(三)传承文化革故鼎新

传承,就是要把宜兴紫砂壶的传统工艺和文化韵味延续下来。紫砂艺术是由有文化的艺人和喜爱紫砂的文人共同创造的,紫砂壶的文化味、书卷气,源远流长,已成为紫砂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而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民间传统工艺行业也在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比如说原料的加工方式、工具材质等。但是,现代工业手段对紫砂陶的伤害在于制作的机械化、流水线化,这些手段逐渐侵蚀、改变了民间工艺的内涵,原本质朴的气息面临着被摒弃或变质的危险。紫砂壶作品需要用工匠灵巧的双手注入人的才情和灵性,唯有勤劳聪明的紫砂艺人,依靠灵巧的双手,才能赋予宜兴紫砂不朽的生命。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悄悄发生改变,各行各业都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紫砂的工艺造型也需要创新。而创新不意味一定要打破传统、颠覆根本,切不可丢弃紫砂的文化意蕴盲目创新,拼凑出一些不伦不类、哗众取宠、浮躁媚俗的紫砂壶作品。传统是根,文化是魂,宜兴紫砂应在注重传统文化的同时健康发展。目前作坊式生产对传统紫砂的传承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但不利于传统紫砂的创新,因此需要借助外力的推动,注意作品的时代气息,保持和提高砂壶的文化品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四)增强品牌法律保护

应该一方面加强法制宣传,提高紫砂从业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对紫砂企业、艺人工作室、紫砂经营户提供相关法律服务,提高维权意识。应该有专门的机构协助做好版权登记、专利申请代理、商标注册、创作作品公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服务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