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阳春根雕:产业繁荣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阳春根雕:产业繁荣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叁拾陆阳春根雕:产业繁荣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和立勇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在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也是当今时代急需传承和延继的民间文化精神负载。阳春根雕是当地著名的传统民俗艺术,也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阳春的根雕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得益于一批根雕爱好者辛勤汗水的浇灌。经过多年发展,阳春根雕已经成为阳春的强项文化品牌。

叁拾陆 阳春根雕:产业繁荣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 和立勇

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在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也是当今时代急需传承和延继的民间文化精神负载。广东省阳春市的阳春根雕文化历史悠久,它所体现出的鲜活、生动的特点和艺术的本源意义以及参与人类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并经过代代相传,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血脉,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民族文化情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魅力。

一、阳春根雕的“阳春”景象

根雕是以树根自生形态以及因环境影响所致的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创作成的艺术品,在慧眼的根雕艺术家手中,原生态的树根被发现、被取舍创作,美在天然,也美在艺术家的巧思。

阳春根雕艺术源远流长,源于清朝,兴于民国,盛于当今。根雕初期以木影、椅桌、茶几、手杖等象型根艺为主。木影即根雕初期作品,以树根造形,形似诸神或菩萨,每逢神诞,庙会,让乡亲抬着巡游祈福。清末民初,已有大户人家雕制树根宫灯、人物、几架等,根雕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近三十年更为明显。阳春根雕是当地著名的传统民俗艺术,也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美术史学家仁侠先生为根艺题10句话:“天然造型,历史长久,奇根劲节,饱含异光,造物赋形,变化无方,唯有识者,乃能衡量,略加修整,永作宝藏。”中国根艺大师屠一道先生把根艺特点总结了5个字:真、奇、古、怪、绝。这都说明根材对根艺的重要性,没有好的天然形成的好根材,就不能制作好的根艺作品。寻找理想的根材十分艰难,往往过百木而不遇,相千根亦难一得。一根在手,百看千相,反复审察,要爱护天然,不损天然,依形度势,十分谨慎地略加整删,在似与非似中寻求意境,在根木节、疤、瘤上找传神。

阳春根雕艺术是用树根作素材,通过雕刻制作成艺术品,有变废为宝,巧夺天工,化腐朽为神奇之妙,形成自然美和艺术美之独特风韵,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皅。阳春根艺作品种类繁多,按其功能可分为根书、造型根艺、实用根艺三大类,有着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极具观赏性。凭借根雕雅石文化艺术的雄厚实力,阳春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春的根雕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得益于一批根雕爱好者辛勤汗水的浇灌。而媒体大力宣传,为根雕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区已形成两条别具一格的“根雕奇街”,百多间布置精致的店铺里,陈列着风格各异的根艺制品,形成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

当地还通过经常性地在国内外举办根雕精品展、组织根雕大师和企业外出参展,扩大影响,推动阳春根雕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先后组织参加国内外大、中、小型展览40多次,获奖423个,其中县级172个,市级28个,省级82个,国家级85个,国际级56个,国际特别金奖1个,金牌总数53个。经过多年发展,阳春根雕已经成为阳春的强项文化品牌。

二、变废为宝的艺术创新

阳春根雕作品可分为三大类:根书即树根书法、造形根艺(分象形根艺、抽象根艺)和实用根艺(如饭桌、茶台、椅凳)。阳春根雕的原材料来源于枯根朽木和被废弃的树根材料,主要是各种乔木、灌木及竹、藤等废根为原料进行适当的修整或雕琢而成。它们隐藏的天然形态,只待慧眼识物去发现和创作取舍,成为“天人合一”的根雕作品。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部分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因特殊自然环境影响所致的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细致观察、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乃至书法等艺术形象的作品。除了独具慧眼的艺术想象力之外,根雕创作还需要遵循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天人同创”原则,如同王长宇所言:“根雕讲究的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追求一种抽象美和朦胧美,若是过分形象地雕刻,就不是根雕而变成木雕了,致使根的自然美感丧失反而变得俗气。”

(一)根书:一“笔”成书,一根成字

根书(树根书法)是在根艺的基础上发展衍生的另一个艺术种类,在自然的根形上,巧用树根的疤痕纹理、直曲弯凸、繁系多变、屈伸蟠虬,寻找书法的特殊轨迹和神韵。它的研发诞生,使根雕的艺术造诣、艺术境界和艺术品位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升。

根书字体多行狂草,根书的创作要求作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涵养、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才能“迁想妙得”。更为难得的是一“笔”成书、一根成字,一气呵成、不增不接、不拼不凑,运笔流畅、气势癫狂;它集中国书法与根雕艺术为一体,具有天人妙合、形韵兼优、刚柔相济、韵味无穷之艺术特点。

阳春根书作品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那一幅幅或秀丽疏朗、或气势癫狂、或凝重朴拙、或龙伸蠖屈的根书(树根书法)作品。据悉,根书是在根艺的基础上发展衍生的另一个艺术种类。而在众多根书作品中,狂草《风云》显得犹有气势,真正的根书是以枯树的奇根异枝代替笔墨,依照书法的规律进行“书写”的艺术形式,只能删繁去冗,不增不接、不拼不凑,正所谓一“笔”成字,一根成字。

根书有五个特点:一是一条树根做一个字,不能拼接,可减不可增;二是根书大部分是行书、草书,不能是楷书、隶书或篆书;三是要统一,根质统一,风格统一,颜色统一,主从也要统一;四是落款的时间和名字要一样是根书,不能用人写的代替;五是根和书法合在一起,它既是根艺,又是书法,自然天成占七八成,艺术加工只占一两成。

(二)造形根艺:发现就是一种创作

阳春根雕造形根艺分具象和抽象两大类,具象根艺的创作都以相应的事物作为创作表现的对象,作者利用根材的特殊结构,运用艺术理解力剪裁,创作出形神兼备、个性独特的根艺作品。表现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景观类等。

在具象根艺作品中,无论是身形庞大的恐龙、憨厚可掬的棕熊、举棒环顾的美猴王,还是那顶球的海豚、戏水的天鹅……虽不是惟妙惟肖,却也形神兼备、个性独特。比如“双骏图”只对马嘴和马蹄部位略微做了加工。右边的骏马望向前方,左边的骏马亦回头看,两马视线之处仿佛远处有马群,而两马跃蹄的样子仿佛随时做好回到马群的准备,十分生动传神。根艺注重传神,不求形似和逼真,以表现自然天趣为妙,但创作要有一定的主题。

抽象根艺的创意是作者充分利用某些根材中结构奇特的空间分布,或极具韵律动感的线形、肌理、质地和色彩等因素,运用艺术想象力,通过寓意与隐喻等手法,表现作品的主题,并通过命题的方式将其创作意图传达给观赏者,给人以抽象的艺术享受。这些作品充分运用艺术想象力,通过寓意与隐喻等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抽象根艺,如“补天”、“版纳风情”、“自然美”、“春之舞”等,亦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https://www.daowen.com)

造形工艺不能加工太多,一定要有“根”的味道,打磨过度就成了“木雕”而不是“根雕”,一定要保留树根的疤痕、树瘤、孔洞以及腐朽的纹迹等天然形状、质地、纹理、色泽等,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因材施艺,通过取舍、雕刻,并经过磨砂、配座、命题等工序,一件树根艺术品才能应运而生。陈海灵先生的根书作品“北京奥运,马到功成”是为迎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市隆重举行所作,用4条纯天然野杜鹃树根组成的“北京奥运”四个宽高各40多厘米、栩栩如生的根书字体。

(三)实用根艺

民间工艺品由于内容主要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材料均为天然材质,制作大多为手工,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青睐。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喜爱,一方面反映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逐渐注重和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实用根艺包括:手杖、烟斗、笔筒、笔挂、灯座等日常用品类;茶台、屏风、饭桌、椅、凳等实用家具类;还有根画、壁饰、艺术品配座等居家用品。经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事如意财源广进”等较为复杂的汉字组成的句子都能用树根进行展现。唐老鸭、棕熊、海豚、蜥蜴等各种动物的形象,也通过造型根艺得到栩栩如生的呈现。其中,名为“鹅”的作品,不仅有着较为明显的鹅髻、鹅脚、鹅毛等特征,作者还在“鹅”的屁股部位放置了一个“鹅蛋”,这个会下蛋的“鹅”让不少观众忍俊不禁。

实用根艺一般是选用废弃的树根、树头、树桩、树瘤及枯木、千年阴沉木等材料。在众多作品中,有一件未经雕琢的“龙头笔挂”甚为抢眼。作品是选用废弃的树根、树头、树桩、树瘤及枯木、千年阴沉木等材料创作出具有实用功能的根艺作品,既有根艺作品的观赏性,又具生活用品的实用性。

三、创意根雕产业的发展

到过阳春的人都知道,城区有两条别具一格的“根雕奇石街”,百多间布置精致的店铺里,陈列着成千上万个风格迥异的根艺制品,颇具产业规模。那些原本普普通通的朽木枯根,是怎样被精心加工成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的呢?阳春的根雕产业又是如何发展成现在这么大的规模呢?

(一)从小玩意儿到大产业

阳春的根艺至少在清代就有了,早间民间称为“木影”。直到解放前,阳春城里喜欢做根雕的人还是很少,并且都是小打小闹,用业余时间玩一玩。而且大家把根雕做出来后,也不拿出去卖,就摆在自己家里或者当礼物送人。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志同道合的喜欢做根雕的“根痴”,经常跑到很远的山里去找烂树根做根雕。改革开放以后,喜欢做根雕的人越来越多,渐渐有人开起店铺,做起根雕生意。同时,因为共同的爱好,阳春根雕能人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了。20世纪80年代,阳春的根石文化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与发展。在根石艺术复兴的热潮中,涌现出了廖正炎、张英祥、邹基友、黎新恺、刘文枢等一批领军人物。在他们的示范、宣传和组织带动下,从市区春城到各乡镇村寨,参与根石文化活动的队伍不断壮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喜欢把根雕艺术品搬回家观赏,市场的需求因此而变得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阳春根雕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

阳春现在有50多家根雕厂,大型的有5家。如今整个阳春加入根雕雅石协会的成员已达200余人,带动了近万人投身这个行业,根雕产业的年产值达5 000万元左右。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多数根雕厂也越来越注重制作实用型的产品,如树头台、根雕长椅等。有人做过一项统计,仅树头台一项,整个阳春每年的销售量就有2 000多张。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地方招商引资项目上,政府搭台、根石队伍唱戏。每年,都利用黄金周或重大节日举办大型根石展览,吸引周边客商。海内外媒体、刊物也对阳春根石艺术做了大量的报道。广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更多次来阳春季拍卖会摄根石专题片,从而宣传阳春、打造阳春品牌。2025年2月,阳春市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文化艺术(根雕艺术)之乡”的称号,在城区有两条别具一格的“根雕奇石街”,百多间布置精致的店铺里,陈列着成千上万个风格迥异的根艺制品,颇具产业规模。阳春根艺在广东省乃至全国来说,无论规模还是影响都是最大的。

(二)根雕与奇石共荣的阳春特色文化产业

除了根艺,其实阳春历史更悠久,更为人广知的民间文化艺术是雅石。阳春山多林茂,河流纵横交错,妙根奇石、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有50多种树种可做根雕根材,有30多个石种可作观赏石供观赏和收藏。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阳春孔雀石就远销国内外,特别是欧美地区,中国各地的赏石藏石界人士不惜重金购进阳春孔雀石,并为能获得一件好的阳春孔雀石感到荣耀。阳春根雕雅石协会会员收藏有不少孔雀石精品,并在国内参展获奖,吸引国内外赏石界人士到阳春来争购孔雀石。

阳春的根艺雅石,近十几年来,在文化艺术欣赏、收藏的基础上又开辟了产品展销的门路,从展品变为商品。今天,阳春市区设有两条根艺奇石街,店铺达60多家。店铺各具特色,吸引了不少游人和外来顾客参观选购。城区内外大小家庭收藏根石的展馆达100多间。根石文化艺术是阳春市的特色强项品牌。为了推介这个品牌,宣传阳春,提高阳春的知名度,自2025年至今,阳春根石艺友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展览、展销会、国际大赛达115次,571件作品获奖,其中国家级110个,国际特别金奖1个。每年外出参展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达200人。

四、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及传统文化的承继

“家有雕则文,室有石则雅。”在根雕雅石的点缀下,古老的阳春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城市文化品位也得到极大的提升。如今,阳春已经成为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市,人们不论是走进公园广场还是机关单位,不论是走进宾馆茶楼还是商铺居家,都会看到多姿多彩的雅石根雕。在东湖公园可以看到数十块刻有名诗警句的形态各异的黄蜡石;在阳春市中心广场的中央,可以看到10吨多重的“世界孔雀石之王”。

这种文化品位提升直接得益于他们对根艺雅石的艺术追求。

一方面,创作的过程需要创作者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从题材及主题来说,树根由天然物变为艺术品,必须对其进行长时间的不同角度的观察与揣摩,尽量使树根的天然特点与神韵在作品中被充分利用,这就需要选一个最有美感、最有新意的设计方案,决不能盲目草率取舍,一旦观察失误,造型就会失误,从而引起太多遗憾。在其构思创作过程中,更多地将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主旨和形意转移到根雕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定位与选择当中,使其凸显东方神韵,传统之美!

另一方面,根艺作品也能很好地陶冶人的情操和品性:“鸟语”由两块树根构成了两只栩栩如生的小鸟,她俩窃窃私语,天知,地知,世间充满了爱。“八骏图”由八块树根构成了八匹不同形态的马,嘶声惊天,风起云涌。“较劲”由两块树根构成了牧童与牛,相互较量的神态活灵活现,寓意事业、生活牛气冲天。“补天”更是一幅好作品,一块树根构成了女娲优美自然的体态,越看越可爱,当人类面临空前大灾难之时,其补天的行动更令人可敬可佩。传递了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用大海的胸怀包容世事的态度,这也是值得弘扬和传承的为人处世之道。创作者将审美融入创作中,而消费者和欣赏者则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同时又是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的时机。热心根石文化的人们懂得,文化艺术的传承要从小抓起。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创造条件,让儿童、青少年受到根石文化的陶冶。阳春一中把根艺雅石文化编入了校本教材,春湾中学的教师更把根石文化艺术的内容搬进了课堂。

这些都全方位地提高了居民素质及艺术修养,从而全方位提升了阳春的城市文化品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