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

figure_0096_0116
小地老虎成虫
figure_0096_0117
小地老虎蛹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前翅前缘及外横线间呈黑褐色,内外横线成“之”字形纹,后翅灰白色,翅脉及边缘呈黑褐色,腹部灰色。

卵半圆球形,直径约0.5毫米,高0.3毫米,表面有纵横的隆起线。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色,近孵化时为淡灰紫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7~47毫米,头黄褐色,体灰褐色至黑褐色,背有淡色纵带,体表粗糙,布满圆形黑色小颗粒。臀板黄褐色,有两条黑色纵带。

蛹体长18~24毫米,赤褐色,有光泽,有臀刺1对,呈分叉状。

生活习性

在宁夏一年发生2~3代,在北方不能越冬。关于北方地区春季虫源问题还未定论。第一代成虫在4月上中旬盛发,5月上中旬为幼虫盛发期,第二代成虫7月上旬盛发,8月上中旬出现第三代成虫和幼虫。成虫白天隐蔽,夜间活动,尤以黄昏以后活动最强,并交配产卵。幼虫共6龄,初孵化的幼虫先吃掉卵壳,经数小时后开始活动,分散为害。3龄以前幼虫多集中在表土、田间杂草或寄主植物的叶背及心叶里,昼夜进行取食而不入土,食量较小,危害不大。3龄以后,白天潜伏在2~3厘米的表土里,夜间出来活动并大量迁入菜田为害。成虫对黑光灯及糖、醋、酒等物质有强烈的趋性。

发生条件

小地老虎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成虫在10℃~16℃活动最盛,低于3℃或高于20℃时停止活动。月平均气温在13℃~25℃时,有利于小地老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当温度在-5℃以下时,幼虫全部死亡。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大、管理粗放、田间杂草多等均有利于小地老虎的生存。

危害特点

小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为多食性害虫,可危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百合科、葫芦科以及菠菜、莴苣等多种蔬菜。主要对蔬菜的幼苗造成危害。幼虫白天伏于土内,夜晚爬出土面,咬断幼苗近地面的茎部,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或钻入地茎、肉质根茎内吃成空洞,或全身钻入白菜、甘蓝叶球或茄子、辣椒、番茄果实内危害并排出粪便,引起腐烂。

防治方法

1.灭虫源

早春,在成虫大量产卵之前及时铲除地头、田埂杂草,集中烧毁,消灭虫源。

2.杀成虫

利用成虫的趋性,在春、秋两季成虫出现时,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化学防治

(1)75%灭蝇胺粉剂5000倍液喷施。

(2)5%的抑太保(苯甲酰基脲类)乳油2000倍液喷雾。

figure_0097_0118
小地老虎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