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蛞蝓

野蛞蝓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0~25毫米,爬行时体长30~36毫米,身体柔软而无外壳,暗灰色或灰红色。头部具有两对暗黑色触角,下面一对为前触角,约1毫米;上面一对为后触角,约4毫米。前触角起感觉作用。眼在后触角顶端、黑色。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其边缘卷起,内有一退化的贝壳(称盾板),在外套膜的后方右侧有呼吸孔,以细小的带环绕。腺体能分泌无色黏液。

卵 椭圆形,直径2~2.5毫米,白色透明,韧而富有弹性。

幼虫 初孵化幼虫体长2~2.5毫米,形同成虫,淡褐色。

生活习性

以成虫或幼虫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在露地于5~7月在田间活动为害,夏季气温高时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时,又活动为害。温室内冬季也可大量活动为害。4月上旬至7月中旬持续产卵,卵产于近地表的土缝中或土块下。幼虫成长需数月,成虫寿命更长,约1年以上,故虫期很不整齐,常常世代重叠,各期虫态同时并存。野蛞蝓怕光,常昼伏夜出进行危害。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多腐殖质处,白天常潜入土中或菜心、菜帮、叶背等隐蔽处。晚间11点到翌晨3点进行活动。

figure_0102_0123

野蛞蝓危害甘蓝

figure_0103_0124

野蛞蝓危害油菜

发生条件

野蛞蝓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是温度12℃~20℃,土壤含水量20%~30%,若温度超过30℃,土壤含水量降到10%~15%或升到40%时会引起死亡,或生长受到抑制。

危害特点

野蛞蝓属软体动物门,柄眼目野蛞蝓科。可危害甘蓝、花椰菜、油菜、大白菜、菠菜、番茄、茄子、豆类等蔬菜。蔬菜被害后,叶片或叶球被食成孔洞或缺刻,排出的粪便污染叶面或包球,使菌类易侵入,造成菜叶或叶球腐烂,不堪食用。

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铲除田边、地头杂草,并撒上生石灰粉,减少蛞蝓的滋生地。

2.秋季深翻土地,晒死部分虫卵,加强中耕、松土可减少虫口密度。

3.药剂防治

(1)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诱剂每亩0.5克撒到菜株附近,或用70%杀螺胺(百螺杀、贝螺杀)粉剂,每亩28~35克,加水喷雾或拌细沙子撒施,持效期10~15天。

(2)毒饵诱杀。磨碎的豆饼或玉米粉加多聚乙醛,配成有效成分为5%的毒饵,在傍晚时施于田间进行诱杀。

(3)撒施药粉。在地头或作物行间撒石灰带,每亩用5~8千克,或硫酸铜粉6~8千克,杀虫效果均可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