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
蝼蛄
华北蝼蛄Mougolian mole cricket
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ircana
形态特征
华北蝼蛄
成虫 体长36~55毫米,黄褐色。头部狭长,触角丝状,前胸背板盾形,中央有一心脏形斑。前翅稍超过腹部基部,后翅纵卷成筒状,突出于腹部末端3~4毫米。后足腔节背面内缘有一个可动的距或消失。前足腿节内侧外缘弯曲,缺刻明显;腹部近圆筒形。
卵 椭圆形,孵化前长2.4~2.8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成黄褐色或暗灰色。
若虫 初孵化时为乳白色,复眼淡红色,2龄以后体色与成虫相似。

非洲蝼蛄
与华北蝼蛄形态相似。区别之处是非洲蝼蛄的成虫身长为30~35毫米,灰褐色,前胸背板中央长心脏形,斑较小且凸陷明显,腹部末端为纺锤形,前足腿节内侧外缘较直,缺刻不明显,后足腔节背面内侧有距4根。
生活习性
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均以成虫或若虫在土层深处越冬。次年4月上旬,成虫开始交配,若虫日渐长大,5月至6月初危害达到高峰。6月初至8月初天气炎热,转入地下活动,进入产卵期,8月以后正是大批若虫和羽化成虫积累营养进行危害的盛期,10月以后,入土越冬。温室内不受季节制约,冬季可在苗床内活动危害。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时活动最盛,多在表土层或地面活动。成虫有趋光性。
发生条件
在宁夏华北蝼蛄约三年发生一代,非洲蝼蛄一年发生一代。蝼蛄活动的适宜土壤温度为15℃~20℃,土壤湿度为20%以上。喜欢温暖湿润的壤土、沙壤土及低洼盐碱地。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当土温不适或湿度小于15%时,便潜入土壤深处,活动减弱。
危害特点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为多食性地下害虫。喜食茄果类、瓜类等多科蔬菜。以成虫、若虫在土壤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苗,使幼苗枯死,受害部位呈麻乱状。蝼蛄在土壤中活动,将表土窜成许多隧道,使苗土分离,失水干枯,造成幼苗断垄。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春、秋耕翻土壤,实行精耕细作。
(2)合理施肥,农家肥等有机肥料必须腐熟深施。
2.生物防治
可用乳状菌(甲型日本金龟甲乳状杆菌或乙型日本金龟甲乳状杆菌)和卵孢白僵菌进行土壤处理防治。
3.物理防治
利用黑光灯诱杀。结合犁地,随犁拾虫;结合夏耕,夏季挖窝毁卵防治蝼蛄。
4.化学防治
参考小地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