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核心概念
课程领导是指在课程开发研制、实施、评价及改革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中,引发、指引、统领、带动一个课程共同体实现课程发展和改革目标的过程。具体到学校这一场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学校课程领导所强调的内涵是不同的。比如,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罗生全、靳玉乐(2007)认为:“学校课程领导是个体在学校组织中运用知识从事课程实践的行为,其内涵在于通过知识的有效利用提高个人或学校创造价值的能力,并通过知识管理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构建符合学校课程领导的学习型组织,以追求知识的创新,从而提高学校效能。”本研究拟从学校课程领导事务的角度,把学校课程领导视为以校(园)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课程的理解、规划、执行和评价。学校课程领导始终与课程相伴,是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根本,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原动力;课程领导的实现过程是学校内部团队合力发挥的过程。
2.“区域”是指对应人们行为模式和秩序格局的地理区位
“区域”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土地的界划,地区”,二是“界限、范围”。语出《周礼·地官·序官》中的“廛人”,汉代郑玄注解道:“廛,民居区域之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讲,“区域”指的是“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联系而不分离的单位”。比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本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所指的区域即“上海市杨浦区”这一地理区位。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讲,按照人地相连的原则,“区域”还涉及人口、民族、经济、交通和文化等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的属性,因而区域变革更重要的内涵是区域人类活动的行为模式和秩序格局的转变,在此则主要指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主的区域变革主体观念与行为的变革。
3.“机制”是指区域内教育元素相互作用的规则和程序的协同运作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机制”解释为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其实,“机制”(mechanism)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机制在任何系统中都起着基础性与根本性的作用。“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和运动原理,以及内在的工作方式。”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机制是指系统运行时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使系统整体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规则、程序的综合。具体到本研究中的“区域加强学校课程领导的机制”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建设内涵及其协同运作构成。四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具体指:学校课程建设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课堂转型与教学变革机制和督导评估机制,这四个方面的协同运作构成了区域加强学校课程领导的机制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