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屈大伸以德报怨
在生活中,“大人不计小人过”的宽容态度是值得推崇的,在“大丈夫”的心中,天地是宽阔的,生活是快乐的,精神是自由的。所以,襟怀坦荡的人对生活总是能够抱着无可无不可,可为可不为的豁达宽容的态度。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为平,荡为宽,平坦宽荡,心宽体胖,才能寝食无忧,与人交而无怨,是安身立命的艺术。难怪谚语云:“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和。”其中“和”字的确意味深长,它能容事容人,故可致乐致祥。人生本不必过于苛人苛己,得宽容处且宽容,何苦双眉拧成绳。宽容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艺术,也是立身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格的涵养。
古人云:“夫宽以容物,物必归焉;克核太精,则鄙吝心生而不自觉也。故大人荡然放物于自得之扬,不苦人之能,不竭人之观,故四海之交全矣。”中国人自古就以宽容为美德,故有“将相顶头堪走马,宰相肚里可撑船”的格言。西方也有至理名言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胸怀。可见以肚量襟怀喻人之宽容,颂人之品格气度,中外尽然。
中国古代诸家学派,大都崇尚宽容为怀的精神,其中以儒、道、佛三家尤为突出。在儒、道、佛众口一词的宽容教诲中,佛家讲宽厚容忍也是最无条件的。“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天大的委屈也能逆来顺受。有一则禅话为证,白隐禅师附近住着一对夫妇,家有一女,未曾出嫁却怀了孩子,父母苦逼迫问,女儿竟指白隐禅师是孩子的父亲。父母当然怒发冲冠,抢上门去找白隐。白隐听完了最后一句辱骂,才开口说了一句话:“是这样吗?”婴儿出生后自然立即送给了白隐大师。大师虽然恶名在外,却并不介意,只是精心照顾孩子的成长。几年之后,真相终于大白天下,原来孩子的亲生父亲是一个市井之徒。那一对侮辱大师的夫妇无地自容,上门向大师赔礼道歉,并要求“物”归原主。白隐禅师在交回孩子时仍然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话:“就是这样吗?”不难看出佛家教人以德报怨,其宽容之度无有能比。
以德报怨是佛家教诲,有人则问儒家圣人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儒家教诲人们宽以待人,表面上像是为人,实质上有利己色彩。儒家以仁爱求得人际的和睦相处,其实这种仁是以利己为目的的。子张问:“何以为仁耳?”孔子答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足以使人”。孔子坦言,其旨在利己役人昭然若揭。宽则得众,因而欲得众者必须宽厚。领导者最欲得众,故领导者最能显得宽。翻开历史古籍一看便知,凡是有点成就的领导,无不具备宽容的气度。《后汉书》中有载:东汉有一士大夫刘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渐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刘宽其人,确名符其实。其妻为了试试他到底宽宥到什么程度,伺他欲入朝上奏,妆严已毕,故意让侍婢肉羹,翻污朝衣。刘宽神色不变,却轻声问道:“烫了手吗?”足可见他宽容的度量之大,一时海内称为长者。后果一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直做到太尉、少府。宽容别人的无礼或过错,会使对方欠你一笔人情债,而后能收到意外收获。“吃得亏,坐一堆;要做好,大做小”即是这个意思。林语堂就宽容而言有一句格言:宽容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品质,它也将成为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最伟大的品质。
儒家学说的精华就在于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宽容则是这种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宽容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就是随和。用孔子的话说便是: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即:这样也好,那样也罢,无可无不可,随缘顺势。这种性情随和之人,中国人称之为“好好先生”。名气最大的好好先生,恐怕首推后汉司马德操,他就是为刘备荐诸葛孔明的水镜先生。司马与人谈话,美恶皆言“好”。有人问他:“安否?”他即答:“好。”有人向他诉说孩子死了,他答道:“大好。”其妻责之:“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他则答道:“卿之言亦大好。”据此“好好先生”传于今天。司马先生何尝不能明辨是非得失,不过是不屑细究生活琐事而已。人的随和虽不必趋近司马德操,但这点精神在安身立命时还是有益处的。不然,苏子瞻何以言:“退一步行安乐法,说三个好欢喜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