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糊涂与聪明的界线

把握好糊涂与聪明的界线

人人都渴望聪明,但聪明过了头,则适得其反。假如你能把握好糊涂与聪明的界线,则可能大不一样了。我们知道,超凡的才华加上非凡的承担责任的勇气换来的不一定就是成功!人生如戏,演绎着变化无穷的各种偶然情况,稍有懈怠就会有闪失,因此必须学会在糊涂与聪明之间划清楚只有自己知晓的界线。

纪晓岚是个智者,而且他是个由“聪明到糊涂”的智者,这种经过人生幻化的智者就不是普通的智者。他的智慧帮助他渡过了许多劫难,直到晚年,机智仍与他相伴,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同时,纪晓岚能成就一番事业,在朋友中能赢得很好的评价,除了他具有超人的才华,还因为他有勇担责任的勇气,决不诿过于人,敢做敢当。

清代笔记小说中记载有这样一件事情:嘉庆七年(1802年),纪晓岚这位已79岁高龄的老臣,再次出任会试考官。在此之前,他已有两次充任会试正考官,两次乡试主考官,还曾被任命为武科会试正考官。每次主考,他都谨慎从事,严防出错。

可天不遂人愿,偏偏在他最后的一次主考、特别谨慎从事的时候,却出了一点不大不小的麻烦。

原来,等试后不久,按照规定的程序,经过斟酌,确定了前几名的名单和次序,并对试卷加有详细评语。当时尚未发榜,属绝密信息。谁知这些情况都一一透露了出去。举子之中,连纪晓岚的评语也一清二楚。这下子可捅了大漏子。

举子们免不了议论纷纷:“试卷诗未等提榜,怎么漏了出来?”

“前几名莫非有考官的亲戚?”有人推测地说。

“说不定啊,钱能通神,营私舞弊者多矣!”又有人附和道。这些话传到纪晓岚耳朵里,他觉得此事非同小可。按照当时科考纪律,泄密之人不仅丢官、蹲监狱,甚至还要杀头。有关人员也要牵连进去,正考官和副考官负全责,自然脱不了干系。大清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着实不少,牵连之广,处罚之严厉,可是触目惊心。此次科场风波如不妥善处理,势必将引发一场灾难。

考虑到此,纪晓岚把另一名正考官左都御史熊枚和副考官内阁学士玉麟、戴均元找来,商讨此事。

熊枚说道:“被取之人与诸考官并无任何关联,系秉公取录。即使有私情,也只有保密,绝不会泄密的。”

“泄漏此事看不出目的,可能事出偶然。”戴均元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纪晓岚也觉得此事奇怪,泄漏此事无非把水搅浑而已,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可能是无意中出错。他反复权衡,最后决定把事情揽在自己头上。于是他坦然地对他们说道:“此事待我去面见圣上。”

嘉庆帝这时早已得到禀报,虽然很恼火,但也不明白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他下令追查,又把纪晓岚召来问话:“老爱卿,此事系何人所为?”

“启禀圣上,臣即是泄漏之人。”纪晓岚慢条斯理地说。

“你——”嘉庆皇帝听后很吃惊。他知道纪晓岚向来办事谨慎,这种事决不会出在他身上,可能另有隐情,于是接着问道:“卿又何故泄漏呢?”

纪晓岚非常平静地说道:“为臣书生意气,每有佳作,反复吟咏,难免在朋友谈论中漏出几句。此事实出无意,如圣上动怒,纪晓岚甘愿领罪。惟求圣上开恩,不要株连他人。”

嘉庆皇帝自然明白纪晓岚的用意,无非是要消解此事。现见事情仅仅是偶然出错,也就怒气消了一半,于是下令撤回追查此案的大臣。一场将要掀起的大风波,就在纪晓岚巧为周旋下而平息下去。那些参与此科会试的大小官员个个感谢纪晓岚,至于那真正泄密的人,虽不敢明言,他的感激更是至诚至深的。

此事并不见于正史,只见于野史的零星记载,但嘉庆七年的会试确有一些波折,纪晓岚也曾将情况做过解释:“臣等竭二十余昼夜之力,往来商榷,务核其真,虽识见梼昧,不敢自保其无讹,然黜伪崇真之念,则协力矢之,均未尝逾越尺寸也。”但不管什么原因,嘉庆皇帝并没有怎么追查此事,纪晓岚也没有受到什么处分,这其中或有纪晓岚与嘉庆关系密切的因素,但主要原因可能还是查无实据。然而,此事确实反映了纪晓岚勇担责任的勇气和魄力。

做人必须在糊涂与聪明之间划清界限,不能盲目越出,既要让对方明白己意,还要让对方能接受。这就是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