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理论格局及趋势

第二节 当前理论格局及趋势

当前的电影理论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宏大理论的衰微时期”。

1957年,安德烈·巴赞提出“作者论”,60年代翻译到美国,对“新好莱坞”的电影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改变了电影理论、电影史研究和电影批评的风貌。20世纪60年代,由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兴起,“作者论”的人文主义描述受到抨击,理论变得具有了权威的倾向,建立宏大的、包罗万象的、可以解释说明一切的“黑格尔式”的理论“体系”成为了理论的目标,“宏大理论”(Grand Theory)由此兴起。于是,以结构主义符号学、拉康的精神分析、阿尔都塞式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及罗兰·巴特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电影研究主导了近20年的电影研究领域,也经由法国学派、欧洲学派流传到英美学界,成为美国电影研究的主要理论思潮,并对近30年来的世界电影理论研究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宏大理论”以抽离出普适的范式为研究方法,试图将一切电影表现形式都纳入到符号体系之中,使得电影研究的所有现象和问题都指向理论,对应理论框架之下的话语符号,对理论作出呼应和验证,逐渐成为一种封闭的、孤立的、割裂的形式而日益丧失生命力,尤其是不能适应美国好莱坞工业化的制作体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用主义电影研究,电影理论研究的格局面临嬗变和革新。

在电影学研究转型的节点上,活跃着各种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它们相互交汇又各自分流,呈现着“后现代理论”和“多元文化研究”之后的思潮表征。其中,在当代美国电影理论界,有一位“游离”于用理论统摄一切、用理论进行文本阐释的主流之外的“另类”学者,他大力驳斥“宏大理论”,指出其理论缺陷及其对电影研究带来的局限,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中间层面”理论(Middle-Level Theory)。他就是美国电影学界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新形式主义”代表的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

大卫·波德维尔在与诺埃尔·卡罗尔合著的《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中,把近25年来的两股思潮:“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统称为“宏大理论”,认为“宏大理论”“对电影的研讨被纳入一些对社会、历史、语言和心理加以描述或解释的性质宽泛的条条框框之内”,他对“宏大理论”的主要原则进行了系统的验证和驳斥,提出了与“宏大理论”相对照的第三种更为温和的思潮,即“中间层面”理论,并从关注“观众行为”的认知理论研究出发,指出“中间层面的研究是由问题而不是从理论出发”;他主张“将理论视为一种活动,一种对电影的普遍性所提出的问题的推演”,“中间层面的问题可以在电影美学、机制、受众反应之间跨越传统的界限”。“中间层面”理论是在“去理论化”的大趋势下,针对“宏大理论”在思维和方法论上的局限,采取的一种比较中间层面的理论建设的方法。它既没有失去理论构想,又在运用概念的时候紧紧围绕电影具体问题,从而在认知研究的前沿阵地上动摇了“主题-位置”和“文化主义”两大“宏大理论”的传统基石,宣告了“后理论时代”(Post Theory)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