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人生的第一本书即将付梓了。兴奋之余,反而心生忐忑,觉得白纸黑字,不得含糊,以免贻笑大方。如履薄冰的心情,就像小时候第一次给老师看作文,期待中又有几分紧张。

这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整理的。首先,我要感谢我博士生期间的导师张宗伟教授,在我博士三年期间对我的指导和教诲。从理论学习到论文选题,从初稿写作到最终完成,导师都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即使面对困难,也能莫忘初衷,坚持写下来。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如沐春风,而老师在做人和为学两方面的品格和智慧,更值得我敬仰和学习,让我得以勤学不怠,自省不已。

同时,我要感谢诸位电影学方向的专家:丁亚平教授、张建勇教授、胡克教授、祝虹教授和游飞教授,他们在我博士论文从开题到答辩直至最后成型的过程中,给我提出了许多中肯批评和宝贵意见,还有把他们的真知灼见分享给我,让我能够及时匡正不足。

我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段鹏教授对本书出版的支持。感谢文科科研处的“中国传媒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出版资助项目”,为我们年轻教师的著作出版提供了平台。也感谢文科科研处的王咏梅老师、闫磊凡老师、宋凯老师在本书的立项和出版过程中对我的帮助。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领导,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蒋倩对书稿所付诸的辛勤劳动。

感谢艺术学部的领导彭文祥老师、蓝旭老师、叶菁老师在我工作与攻读博士学位兼顾的过程中,对我的关怀和理解,这是我的论文能够按期完成的重要条件。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我的师妹韩雪为我提供了大量英文版和港台版的资料,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而她的智慧分享也赋予我很多写作的灵感,在此一并感谢。

最后,我要谢谢我的家人在我博士论文写作和成书的过程中对我的支持和陪伴。

书稿完成后,我还与大卫·波德维尔教授取得了联系并恳请他为我的书稿写序。尽管年事已高,而且事务繁冗,大卫·波德维尔先生依然热心慷慨地为我的书稿作序,并热情地鼓励了我的研究方向,令我心生感动的同时,更觉备受鼓舞。大卫·波德维尔的理论之庞杂,内容之丰富,涉及领域之宽泛,远非薄薄一书可以承载。而他对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理论事业的关注和期待,更是我辈孜孜不倦、奋力前行的动力。我深知我还有很多不足,我将把这本书当作起点,继续我的学术研究道路,还希望各位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和电影结缘,很大程度上缘于少年时代的渴求,想要去和这世上最有想象力和最富人性的部分建立某种联系,想要去探知这个神奇世界的无限可能,想要去了解时间留下的痕迹并试图去相信存在的不朽。总是想起初涉电影学专业时,北京师范大学的田卉群老师讲授《经典名片解读》时谈到电影,称它是“捕捉生命一如倒影,一如梦境”。一转眼工作已近十年,悄然流逝的时光中,唯有课堂上聆听老师解读的记忆还清晰,唯有最初怀揣理想的兴奋还激荡人心,就连在严寒冬夜里熬夜观摩影片的回忆,也温暖起来。

能够读书和写作的日子,是难得的好日子,与被人爱与关怀一样,都是人生的幸事。

刘亭

2015年9月6日于北京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