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

1.杨远婴主编:《电影理论读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2.王岳川、胡经之主编:《文艺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陈犀禾、石川、聂伟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4.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8.丁亚平:《中国当代电影史(上、下册)》,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

9.郦苏元、胡克、杨远婴主编:《新中国电影5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0.胡克、张卫、胡智锋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1.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12.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陈晓云主编:《电影理论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14.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15.陈晓云:《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16.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焦雄屏:《时代显影——中西电影论述》,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年版。

18.焦雄屏:《风云际会——与当代中国电影对话》,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年版。

19.焦雄屏:《法国电影新浪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郑树森:《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2.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3.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张英进:《电影的世纪末怀旧——好莱坞·老上海·新台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25.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秦立彦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6.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27.李欧梵讲演、季进:《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周宪、许钧主编:《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中文译著

30.〔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31.〔英〕拉曼·赛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英〕彼得·考伊:《革命!1960年代世界电影大爆炸》,赵祥龄、金振达译,广西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美〕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胡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34.〔法〕Christian Metz:《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刘尧森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版。

35.〔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李显立等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9年版。

36.〔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意义的追寻——电影解读手法的剖析与反思》,游惠贞、李显立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版。

37.〔美〕大卫·波德维尔、诺埃尔·卡罗尔主编:《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麦永雄、柏敬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美〕大卫·波德维尔:《好莱坞的叙事方法》,白可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9.〔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张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0.〔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5版)》,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美〕克里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美〕大卫·波德维尔:《德莱叶的电影》,柳青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版。

43.〔美〕大卫·波德维尔:《娱乐的艺术:香港电影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44.〔法〕安德烈·巴赞:《奥逊·威尔斯论评》,陈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45.〔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46.〔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陈丽贵、李泳泉译,2003年版。

47.〔法〕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卷二》,王文融译,三联,2003年4月版。

48.〔俄〕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

49.〔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艺录》,王永年、徐鹤林、黄锦炎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50.〔法〕亨利·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51.〔西班牙〕路易斯·布努埃尔:《我的最后叹息》,傅郁辰、孙海清译,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52.〔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4.〔美〕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公式、电影制作与片场制度》,李亚梅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9年版。

55.〔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56.〔苏〕多宾:《电影艺术诗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57.〔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8.〔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59.〔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60.〔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富澜、丁海嘉、张扣林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61.〔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郭青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英〕乔安·哈洛斯、马克·贾柯维奇编:《大众电影研究》,张雅萍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1年版。

63.〔挪威〕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徐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4.〔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

65.〔英〕乔安·哈洛斯、〔美〕马克·贾柯维奇:《大众电影研究》,张雅萍译,台湾远流图书公司2001年版。

66.〔法〕Jacques Aumont、Michel Marie:《当代电影分析方法论》,吴珮慈译,台湾远流图书公司1996年版。

67.〔美〕Tim Bywater、Thomas Sobchack:《电影批评面面观》,李显立译,台湾远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

68.〔法〕罗贝尔·布列松:《电影书写札记》,谭家雄、徐昌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69.〔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鲍玉珩、钟大丰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70.〔英〕威廉·阿契尔:《剧作法》,吴钧燮、聂文杞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71.〔法〕A.J.格雷马斯:《符号学与社会科学》,徐伟民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72.〔英〕J.G.弗雷泽:《金枝》(上、下册),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新世界出版社。

73.〔美〕斯坦利·卡维尔:《看见的世界》,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

74.〔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5.〔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76.〔苏〕C·爱森斯坦:《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77.〔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8.〔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79.〔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80.〔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81.〔美〕杰姆逊讲演:《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83.〔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84.〔美〕James Heilbrun、Charles M.Gray:《艺术文化经济学》,詹正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5.〔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台湾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86.〔法〕M.耶律亚德:《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杨儒宾译,联经出版社2000年版。

87.〔美〕戴维·李明:《欧洲神话的世界》,杨立新、冷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88.〔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故事形态学》,贾放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

89.〔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0.〔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冯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91.〔美〕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朱侃如译,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

92.〔美〕菲尔·柯西诺:《英雄的旅程》,梁永安译,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

93.〔法〕A.J.格雷马斯:《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下册)》,冯学俊、吴泓渺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94.〔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贾放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

外文著作

95.David Bordwell.On the History of Film Styl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and London,England,1997.

96.David Bordwell.Figures Traced in Light:On Cinematic Stag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2005.

97.David Bordwell,Janet Staiger and Kristin Thompson.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Film Style &Mode of Production to 1960.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

98.David Bordwell and Kristin Thompson.Minding Movies:Observations on the Art,Craft,and Business of Filmmaking.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and London,2010.

电影刊物

99.《当代电影》2004-2013年

100.《电影艺术》2004-2013年

101.《世界电影》2006-2013年

102.《文艺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4-2013年

103.《影视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4-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