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框架
“中间理论”的主张和实践是波德维尔在“后理论”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突破“宏大理论”掣肘的同时又不放弃理论的建构和问题研究的解决之道。正是基于此,我们选择这样一位当代电影理论的代表,通过研究他的学术思想、梳理他的研究脉络,观照他本人以及同流派的学术群体对当代电影理论格局所产生的影响,尝试界定他在当代电影理论发展史上的学术位置,从而对当前电影理论研究的格局及走向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进而探讨对当前的中国电影理论研究将带来怎样的可能性。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系统地梳理、归纳、论述大卫·波德维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体系,包括他认知学派的基础、新形式主义的推广、作者论和接受理论的批评实践、形式与风格的研究、中间层面理论的实践等等,涵盖了他在电影叙事学、电影诗学、电影史以及电影批评等诸多层面上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用。同时,通过追踪大卫·波德维尔“中间理论”的实践进展,结合当前电影理论思潮的流向,对大卫·波德维尔在电影理论格局中的学术位置进行界定和评估,进一步探讨当代电影理论在研究空间的拓展上还具备多大的可能性,进而展望他的研究对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大卫·波德维尔及其理论综述。概述大卫·波德维尔主要学术思想及理论流派的源流,包括认知主义、新形式主义、作者论—结构主义及中间层面理论,找出它们对波德维尔的学术体系的影响,梳理其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概述波德维尔的理论著作及其成就。第二章:电影叙事研究。这一部分集中论述大卫·波德维尔叙事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涉及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著作包括:《经典好莱坞电影》(The Classic Hollywood Cinema)、《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事活动》《好莱坞的叙事方法》以及《电影诗学》中关于“叙事研究”的部分。重点对《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后简称《电影叙事》)这部1985年的著作展开精读并重点解析,从而全面了解他整个电影叙事学的理论根基和理论框架。第三章:电影诗学研究。这一部分论述了大卫·波德维尔具有独创性的“电影诗学”,涉及他最为偏爱的形式与风格问题,关于这一领域的著作包括:《电影诗学》《电影导论:形式与风格》《电影风格史》(On the History of Film Style)、《世界电影史》《聚光灯下:电影的场面调度》(Figure Traced in Light:On Cinematic Staging)。第四章:“元批评”和“观众接受”的研究及应用,这一部分涉及大卫·波德维尔关于电影批评的理论著作《电影意义的追寻——电影解读手法的剖析与反思》以及他对电影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大师的个案批评研究;另外阐述他的最新学术动态以及他对亚洲电影、香港电影、电影与多媒体研究的关注。第五章:“中间层面”理论,就大卫·波德维尔重要的理论主张——“中间层面”理论进行专门论述。第六章:对当前理论格局及中国电影理论的影响,对大卫·波德维尔的贡献及不足作出客观的评价和界定,从而论述他对世界和中国电影理论格局及趋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