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医院感染防控已经超越医疗机构和卫生行业专业管理范畴,日益成为公共管理乃至全球治理的焦点。对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当代中国感控来说,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也将继续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已为千家万户所关注。在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是永恒的话题,而医院感染关系到医疗安全和患者安全,是决定宏观医疗管理水平与医疗质量的基础性关键因素。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余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和最大的医疗服务量,截至2016年4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达98.8万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5万个。2016年,全国所有医疗机构的门急诊量达77亿人次,住院量达20多亿人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医院感染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等多重耐药菌不断增加,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使社会总发病率、病死率上升,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同时,医院感染的发生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床位周转率减低,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以及个人和社会医疗经济负担,消耗有限的医疗资源。医院感染防控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对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先后颁布,使医院感染在法律、法规、规章层面日趋完善;国家级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及各省和地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的成立,使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更加完备;2006年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成立至今,已经先后颁布了19个行业标准,专业防控指南近几年也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标准和指南指导着我们的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但是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甚至三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贯穿在日常诊疗执业活动中的感控工作是依法执业、规范执业的一部分。感控管理全链条中的预防、诊断、治疗、报告、控制五大环节无一离得开临床,感控管理只有且必须贴近临床实际才能落到实处。临床医务人员是医院感染管理核心主体与主战部队,基层医疗机构是感控管理体系的基座,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是医院感染防控最前沿阵地的守卫者,掌握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遵从其要求,就可以在适当范围、相当程度上实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保障患者安全。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胡必杰教授组织国内几十家医疗机构的专家和学者依据国内外有关法规、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参考国际感染、感控领域最新循证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及工作实践编写的这本《基层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500问》紧贴基层需求、紧贴临床实践、紧贴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征集并解答了临床常见疑问和困惑。内容涵盖了手卫生、安全注射、清洁消毒这些感控基础工作,也涉及多重耐药菌、抗菌药物这些热点话题,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感染防控细节管理更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相信此书对提升基层感控专职人员和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医技人员的感控能力一定有所帮助,将成为指导大家做好感控工作的一本案头工具书。同时,相信此书的出版也将对夯实感控基础知识、提升感控基本技能、强化感控基层管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国家级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