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手术部位

第1节 手术部位

202. 如何定义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干预组合策略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定义如下:指围手术期发生手术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SSI分为:浅表切口SSI(感染仅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内);深部SSI(感染延伸到筋膜和肌肉等深部组织);器官/腔隙感染(累及除切口外的任何术中打开或进行操作的解剖部位感染)。

干预组合(bundle)是一系列措施的组合,并不是所有措施的集中。设定干预组合时,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几个关键措施。预防SSI的措施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各项措施,如按照指南规定给予抗菌药物、术前血糖控制、术前皮肤清洁及正确备皮、严格无菌操作、术中保温等。现今推行较普遍的集束化措施是“CATS”集束化策略。其中“CATS”集束主要包括:① clippers:规范毛发去除。② antibiotics:规范预防性使用抗生素。③ temperature:维持围手术期正常体温。④ sugar:血糖控制。

(陈亚男 张 静 王广芬)

203. 洁净手术室对SSI的预防有显著作用吗?

洁净手术室是采用空气净化技术把环境空气中的微生物粒子及微粒总量降到允许水平的手术室,根据空态或静态条件下的细菌浓度,洁净手术部洁净用房可分为四级。目前有的医院在洁净手术室的投入巨大,认为使用洁净技术后可以提高空气质量,减少空气中的细菌负荷,保障手术安全。然而除了少数手术如假体植入、某些大型器官移植、深部组织及生命主要器官的大型手术、手术部位感染可直接危及生命及生活质量等手术需要不同洁净环境要求外,尚无证据证明洁净手术室对大多数手术有益。

有调查显示,引起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细菌中,来源于空气的仅占5%。德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显示,使用洁净手术室与没有使用洁净手术室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方面没有差别。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报告也指出,与传统通风系统相比,在全髋/膝关节成形术中使用洁净通风系统不会降低SSI发生率,基于目前循证证据和经济考虑,不建议以降低SSI为目标而在全关节成形术时使用洁净通风系统。但另一项纳入8 000例全髋关节及膝关节置换术的随机试验显示,层流通风系统可显著降低SSI。

洁净手术室在减少切口感染方面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另外,由于洁净手术室的维护费用巨大,后期投入成本高,如果忽视后期维护,使得洁净手术室的环境质量大打折扣,反而会增加感染风险。

(丁 韧 王世浩 韩玲样)

204. 耗材和设备的外包装可以带入手术间和半限制区域吗?

耗材和设备的外部运输容器和网边纸箱在运输过程中可能积存灰尘、碎片和昆虫,从而将污染物带入手术区域。美国AORN指南Guideline for sterilization指出:在转送至无菌储物区之前,应将耗材和设备从外部运输容器中取出,并取出网边或硬纸箱。这里的无菌储存区域包括所有半限制(如无菌处置区、手术间储物区域)和限制区域,也包括手术间。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产品的包装是单层纸箱,在运输时装入更大的箱子进行运输,这种情况下的单层纸箱可以带入手术室或半限制区域,并作为产品储存容器。如在半限制或限制区域使用单层纸箱储存产品,应将纸箱及其内容物保存于不会接触到任何潜在传染物质(包括血液或其他体液)的区域。这些纸箱被清空或被污染后,应予丢弃,因为纸箱无法耐受清洗过程,继续留在无菌区域也是污染的隐患。

(米宏霏 史庆丰)

205. 浅部切口感染与脂肪液化如何鉴别?

手术切口感染可表现为切口局部红、肿、热、疼痛和触痛,有脓性分泌物,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和白细胞升高,分泌物或者组织中多能培养出病原体。而脂肪液化多见于肥胖患者,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使用电刀而产生的高温导致皮下脂肪组织的烧伤及脂肪细胞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凝固作用而栓塞,导致脂肪组织血供障碍,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

目前对于脂肪液化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①多发生在术后5 ~ 7天,大部分患者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分泌物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丁 韧 王世浩)

206. 术前备皮需要去除毛发吗?备皮时间是否有要求?

按照去毛与否,常用术前备皮方式可分为去毛备皮法和不去毛备皮法两大类。其中去毛备皮方法有剃毛、脱毛和剪毛三种。有大量研究表明,术前剃毛备皮破坏皮肤完整性,造成肉眼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表皮组织损伤,这些损伤成为细菌进入人体的门户,或在局部形成微小感染病灶,易导致手术部位感染(SSI)。脱毛备皮是指用化学脱毛剂脱掉手术区域毛发,简便易行,能有效减少皮肤表面细菌数,但对于过敏体质患者要谨慎使用。剪毛备皮是指用剪或推剪的方式去除手术区域的毛发,保持了皮肤完整性,减少手术创面潜在性污染,避免化学脱毛剂的反应,有效预防SSI。原卫生部2010年下发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要求: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的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与去毛方法相比,手术部位不去除毛发能减少SSI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综合15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与剃刀相比较,未清除毛发和使用剪刀能够显著降低SSI发生率。因此WHO强烈反对使用剃刀去除毛发。如果必须要去毛,外科医生最好用剪毛或使用脱毛剂。

对于术前备皮时间,有多篇报道均指出,术前越早备皮,手术部位感染率越高,所以术前不但要彻底清洁皮肤,还要控制距离手术的时间,以减少细菌生长的机会,即皮肤准备时间距离手术时间越近越好。《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也要求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

(丁 韧 韩玲样 卢 珊)

207. 手术野去除毛发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国内外多个组织建议:不要剃除手术部位的毛发,除非毛发干扰到手术操作。

如果必须要剃除毛发,则应注意:①去除毛发应在手术当日进行,而非术前一日。②使用剪刀或脱毛剂,而非剃刀(剃刀可能会造成皮肤划痕,为细菌寄生创造条件)。③在手术室外的区域去除毛发,以免毛发污染无菌区域。④原则上不推荐在手术室去除毛发,如必须进行,应采取预防毛发飘散的方法,如湿式剪发、吸引器等。⑤使用一次性削发器刀头应依照制造商说明,每位患者使用后按照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置;可重复使用的手柄应“一人一用一消毒”。⑥在患者病历上记录毛发去除方法、毛发去除区域以及时间。

(米宏霏 史庆丰 韩玲样)

208. 术前使用氯己定沐浴对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真的有效吗?

正常皮肤表面有大量常驻菌和暂居菌。常驻菌是定植于皮肤表面的菌群,大部分无致病性;暂居菌主要通过接触而附着于皮肤表面,容易用肥皂和水清除,暂居菌如革兰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均具有致病性。因此在手术前清洁皮肤,可以有效地降低皮肤上定植的细菌。

与碘伏或肥皂相比,使用氯己定术前洗浴能明显减少体表的细菌负荷。尽管已有数据反复表明氯己定沐浴可降低手术部位皮肤的细菌量,但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氯己定沐浴对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的降低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世界卫生组织(WHO)综合9项临床研究(包括7项RCT)的荟萃分析显示,与普通肥皂相比,使用氯己定抗菌皂液擦浴不能显著降低SSI的发生率。因此,患者术前沐浴时,无论使用抗菌皂或普通肥皂都可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另有两项观察性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术前采用氯己定擦拭巾与未沐浴相比,能够降低SSI的发生率,但基于该两项研究证据质量非常低,专家小组不推荐以降低SSI为目的使用氯己定擦拭巾。因此,从目前证据来看,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在手术前使用氯己定擦拭巾比使用普通清洁产品更能降低SSI发生率。

综上所述并结合我国国情,建议术前一晚使用普通清洁产品(肥皂、皂液)沐浴、更衣,即可达到清洁皮肤、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目的。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选用氯己定(洗必泰)沐浴液进行术前沐浴。

(丁 韧 王世浩 韩玲样)

209. 手术野皮肤消毒剂的选择与消毒方法有哪些?

术前皮肤消毒的目标是降低手术野皮肤的菌落数,保持术中有效的消毒效果,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理想的皮肤消毒剂应具备广谱抗菌、安全、刺激性小、起效快、持续时间长等优点。可用于手术野皮肤消毒的消毒剂种类较多,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为氯己定–乙醇和碘伏制品,两者在减少微生物方面有明确的有效性。另外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与碘伏相比,含乙醇的氯己定皮肤消毒剂能明显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SI)。

消毒方法:①使用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纱布)局部擦拭2遍,在手术野及其外展≥15 cm部位由内向外螺旋擦拭,作用≥2分钟。如为肛门或感染伤口,消毒方法应由外向里涂擦,已经接触污染部位的棉球(纱布),不能再返擦清洁处。②使用碘酊原液消毒,稍干后再用5%乙醇脱碘。③使用氯己定–乙醇溶液消毒,其氯己定有效含量应≥2%,乙醇含量为63%~ 77%,局部擦拭2 ~ 3遍,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④皮肤消毒常用两把卵圆钳,第一遍使用一把,然后改用第二把卵圆钳做第二、三遍的皮肤消毒。

对于不同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剂的选择,建议可参考其专科循证研究,以达到最佳消毒效果。而对于面部、肛门、外生殖器和婴儿皮肤宜选用刺激性小、作用较持久的消毒液。

(丁 韧 王世浩 韩玲样)

210. 患者血糖控制和手术部位感染有什么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与血糖控制良好的手术患者相比,血糖控制不佳的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概率会增加。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推荐应将围手术期血糖水平控制在<11.2 mmol/L。我国《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指出:手术前,应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但是需注意低血糖对手术患者的危害较高血糖更大,血糖水平相对于患者日常控制水平过低,麻醉过程易出意外。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治疗指南》也提出,不应为预防SSI而常规给予所有患者胰岛素。目前没有足够证据支持严格血糖控制(维持血糖水平4.5 ~ 6.0 mmol/L)比传统血糖控制(血糖值<11.2 mmol/L)在预防SSI时更为有效。

因此,围手术期应采取安全、有效的血糖控制办法,降低SSI风险,但避免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而造成的低血糖进而造成其他危害。

(丁 韧 王世浩 韩玲样)

211. 术中如何保持患者体温?基层医疗机构如何落实术中保温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患者的中心温度低于36℃。几乎所有使用全身麻醉的患者都会发生低体温。低体温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各个方面,导致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增加手术部位感染风险。术中应采取多种措施维持患者中心体温>36℃。①研究发现,室内温度增加到26℃,可以减少患者中心温度下降。②使用保温材料,单层保温材料如棉毯、手术铺巾等可以减少30%的热量散失,多层保温材料最多可减少50%热量散失。③使用循环温水床垫。④电阻加热(加热毯)与强力空气加热同样有效。⑤将冲洗液加热到37℃。⑥在麻醉诱导前可事先主动加热患者,更有利于维持围手术期正常体温。

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受硬件设备以及费用问题等限制,可根据实际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温措施。参考如下:①术前1小时将室温调至26 ~ 28℃(手术人员进入后再降室温),尽量缩短皮肤消毒时间。②如有恒温水毯,可在手术开始开启,温度调节30 ~ 41℃,直到患者离开再关闭。③术中所需输注液体置于恒温箱保温37℃。④术野使用经温盐水浸泡过的0.9%氯化钠溶液纱布。⑤手术结束前半小时通知病房调好病室环境温度和床单位的保暖。

(丁 韧 王世浩)

212. 全麻患者术后持续吸氧多长时间有利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发生?

影响组织中氧供应的因素包括毛细血管循环状态、血浆氧溶解水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等一个关键的因素。保持创面组织中的高氧分压对于组织抗感染,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及手术切口的愈合至关重要,而且组织中氧分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吞噬细胞才能启动其内部的氧化杀菌功能,消化吞噬的细菌。

建议手术中和麻醉复苏阶段保持最佳供氧状态,保证血氧饱和度不小于95%。高浓度的吸氧应持续到切口关闭后2小时,保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丁 韧 王世浩)

213.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抗菌药物能代替精细的手术操作吗?

不能代替。

医生的手术技术和技巧、手术操作时间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干预措施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过度延长抗菌药物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超过48小时会增加耐药菌感染机会。世界卫生组织(WHO)综合69项随机对照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术式下延长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结果显示延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并不会降低SSI发生率。

(丁 韧 王世浩)

214. 手术中使用切口保护套可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吗?

切口保护套可以拓展手术视野,保护切口免受污染。世界卫生组织(WHO)有11项研究表明,与传统的手术铺单保护切口相比,无论是单环还是双环切口保护套均可显著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但是在不同级别切口间的亚组分析显示,切口保护套在降低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切口的SS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WHO《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全球指南》建议在清洁–污染和污秽切口的腹部手术,可考虑使用切口保护套以降低SSI发生率,此建议属于条件推荐,其循证质量属于极低等级。但须指出,使用切口保护套也可能造成损伤,尤其对有腹腔粘连的患者,在放置切口保护套上可能存在困难而需扩大切口,易发生小肠损伤并延长手术过程。

(丁 韧 王世浩)

215. 关闭手术切口前使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可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发生吗?

理论上来说,使用生理盐水、含有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在手术结束、切口闭合前对切口进行冲洗可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因此该操作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术,尤其是污染切口手术。有研究显示,在急性阑尾炎切除术切口闭合前使用氨苄西林冲洗, SSI发生率较生理盐水冲洗明显降低。但也有双盲临床试验表明,阑尾切除术后替硝唑冲洗不能降低SSI的发生。

因此,抗菌药物冲洗对SSI发生的影响尚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在关闭切口前使用聚维酮碘水溶液冲洗,不推荐以预防SSI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

(丁 韧 王世浩)

216. 为什么手术器械应在使用后立即进行清洗和去污?

手术器械在使用后及时清洗能有效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因为干涸的血液和其他有机物会对器械表面造成腐蚀(如清洗器械后肉眼可见的着色、污渍等即为腐蚀),使得血液或其他生物负荷残留在器械上。干涸会使得污染物的去除更加困难,影响后续的消毒和灭菌。同样,器械管腔需要定期灌流以去除大颗粒污染物,降低生物膜形成的风险。

AORN《手术器械清洗和维护指南》对手术器械使用后立即清洁有以下建议:①器械去污应在使用地点开始准备。②操作期间应随时去除器械上肉眼可见的污染物。③无论是否使用,应对所有开放置于手术室或操作室无菌区域的器械进行清洗和去污。④清洁之前,应保持器械湿润,可将一块用水(不可使用盐水)浸湿的手术巾覆盖于器械上。

(米宏霏 史庆丰)

217. 清洗眼科器械时应注意什么?

不充分的眼科器械清洗和漂洗已经被证实会造成眼前节毒性综合征(TASS),其成因包括:器械上清洗剂的残留;器械不充分的漂洗;干涸的眼内黏弹性物质残留在器械上;管腔没有得到充分干燥。因此,在眼科器械清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细节:①使用后,应依照器械说明书,立即用无菌水和无棉绒将眼科手术器械上沾染的碎屑和污迹擦拭干净,并用无菌水冲洗或浸泡。②应予指定清洁区域清洗眼科手术器械。眼科手术器械的清洗区应与普通手术器械分开,建议在专用的清洗消毒机内进行处理,精细器械也可手工清洗,不得与其他器械混合装载,避免交叉污染。若无单独的清洗消毒机,在使用前应让清洗消毒机空载运行,确保已经去除来自前次清洗工序的颗粒物等的污染。③应依照器械生产商的说明书,选择合适的清洁剂,易于漂洗、去残留,确保清洁剂与器械有很好的兼容性。④清洗后,应用大量水漂洗眼科手术器械。漂洗管腔时,将管腔中的液体排出以防止管腔中的污染物造成漂洗水的二次污染。⑤应使用无菌蒸馏水或无菌去离子水进行最终漂洗,未经处理的水可能含有内毒素,并存在导致器械表面的着色、污渍或腐蚀的风险。⑥清洁和去污处理后,应用放大镜检查曾接触眼科黏弹性材料的器械是否残留有眼科黏弹性材料。

(米宏霏 史庆丰 韩玲样)

218. 同一套无菌器械能用于同一患者的两个不同手术区域吗?

从无菌技术的角度来看,同一无菌用品和器械可以从同一患者的一个无菌区域移到另一个无菌区域,但仅能从清洁区转移到另一清洁区、清洁–污染区、污染区或污秽区,如从清洁的颈前侧到颈后侧。但不能从清洁–污染区、污染区或污秽区转移到清洁区,如从会阴区到清洁的颈前侧。

尽管在无菌技术的原则下,一套无菌设施可以从同一患者的清洁区直接转移到另一清洁区,但为避免潜在的其他污染及风险,工作人员应准备两套无菌器械和用品。例如,同时取双侧乳腺活检时,即使两个活检区域都属于清洁类,为避免癌细胞种植,仍建议单独使用两套无菌器械。

(米宏霏 史庆丰)

219. 可疑或确证朊毒体污染的手术器械如何清洗消毒?

朊毒体是会导致神经性疾病,即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例如克雅氏病)的小型传染性蛋白质,对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灭菌方法都具有抗性。因此对于接触感染者高风险组织的器械需要进行充分的去污和严格的灭菌,以降低下一位使用此器械患者的感染风险。特别需要关注神经科器械,因为在脑部和脊髓区域具有高浓度的朊毒体。

根据AORN《手术器械清洗和维护指南》和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朊毒体污染的器械、用品的清洁消毒要求,笔者建议:①应尽可能使用一次性手术巾、手术衣和用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②用于朊毒体高危患者的高风险组织(大脑、硬脑膜、垂体、眼、脊髓等)的器械,应指定为一次性用品。如无法获取一次性使用器械,则应仅使用易于清洁的可重复使用器械,并将使用的器械数量控制至最低。③不应使用无法清洁或需要使用低温技术灭菌的器械,如无法避免应于使用后无害化处理。④器械使用后,应尽快在机械清洗机内对器械进行去污处理,应使用显示有杀朊毒体活性证据并与待清洁器械相容的清洁剂;手工去污清洗应遵循WS/T 367–2012的要求。⑤去污后,按照WS/T 367–2012第11章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消毒灭菌。美国健康护理流行病学会推荐的对暴露于高风险组织的器械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的三种方法是:134℃预真空灭菌18分钟;132℃重力置换灭菌60分钟;1 mol/L氢氧化钠(Na OH)浸泡60分钟后取出,用水漂洗后,再使用前2种方法之一进行灭菌。⑥应使用器械追踪流程,提供对用于高风险组织(如脊柱或脑外科手术)的手术器械的追踪记录。⑦对已知或可疑患朊毒体病患者的高风险组织污染的非关键物体表面,应于清洁后使用1 ∶ 5或1 ∶ 10的次氯酸盐稀释溶液(或1 mol/L Na OH)局部去污15分钟。

(米宏霏 史庆丰 韩玲样)

220. 如何做好结肠、直肠手术前的肠道准备?

结肠、直肠存在大量且种类繁多的微生物,术前肠道准备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清除滞留在肠道中的粪便,保证肠道清洁度,便于术中操作,并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做好肠道准备的主要措施有:①术前饮食:建议术前3天普通饮食,术前1天进易消化饮食,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8小时禁水。②机械性肠道准备:包括口服导泻、清洁灌肠。优先选择口服导泻,常见的导泻药物有硫酸镁、番泻叶等。③口服肠道抗生素:术前一天分次、足量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不需要提前数日给药。

研究证明,单独的机械性肠道准备不能减少择期结肠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SI),但是口服抗生素肠道准备与全身抗生素联合应用对预防SSI有效。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术前联合使用口服抗生素和机械性肠道准备(MBP)以降低接受择期结肠、直肠手术的成年患者SSI风险。择期直肠手术的成年患者不宜只单独使用机械性肠道准备。

(丁 韧 王世浩 韩玲样)

221. 术后换药应关注哪些重点环节?是否一定要戴手套?使用新型敷料优于传统纱布敷料吗?

伤口愈合是组织对创伤的反应,是复杂而有序的生物学过程。在整个愈合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术后切口局部清洁是愈合的基本条件。术后换药包括更换敷料、清洁、消毒切口等。①物品准备及换药时应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防止液体喷溅),换药前后应进行手卫生。②更换敷料时应按照无菌不接触原则,即在对切口初步消毒后,使用无菌器械进行操作,以保证操作人员手上或器械上的微生物不会进入伤口。这种无菌技术的不接触原则为处理伤口的“金标准”。③一期闭合的清洁切口应使用无菌敷料覆盖24 ~ 48小时。切口有过度渗出时敷料应及时更换。换药时应仔细观察手术部位切口情况,怀疑手术部位感染(SSI)时及时采集标本送微生物培养。

目前,还没有规范明确规定术后换药一定要戴无菌手套。但从保护患者的角度出发,如特殊感染患者或危重患者,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或者从保护医务人员角度出发,如换药医师手上有伤口等情形,建议佩戴手套以做好双向防护。

随着医疗用品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有很多新型敷料问世,主要为亲水胶体、凝胶、纤维胶体、聚氨酯矩阵敷料等。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小组综合10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比标准敷料(传统纱布),新型敷料并不能显著降低SSI发生率。因此,就预防SSI而言,在一期缝合的切口上,没有一种新型高级敷料优于现在的标准敷料,加之新型敷料费用较高,建议仍应选择标准敷料。

(丁 韧 王世浩 韩玲样)

222. 术后切口引流移除的最适宜时机是什么时候?

手术部位的引流如管理不当可能会造成切口污染而导致手术部位感染(SSI)。引流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定植增加,SSI发生率增高,因此应尽早停止引流。不同手术术后放置的引流管(条)移除时机没有统一标准,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一项针对胰腺头部切除术预防性引流放置时间对SSI影响的研究显示,术后4天拔除引流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术后8日拔除引流者,而有研究显示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拔除的最佳时机为术后24小时。

因此应视病情变化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一般来说,没有引流物引出或引流量小于每日25 ml时应拔除引流,可每日逐渐向外拔出引流管2 cm以利于引流部位逐渐愈合。

(丁 韧 王世浩)

223. 手术中反复开门会增加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指出:手术中保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目前没有规范要求具体开门次数的限制,也没有反复开门会增加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研究报道。但是考虑到手术中反复开门会让手术室的气流与压力发生变化,气流会扬起空气中的微粒落入手术野,增加手术部位微生物污染机会。所以,原则上要求手术物品准备齐全,术中尽可能减少开门次数。

(丁 韧 王世浩)

224. 手术室地板上的杂物应在湿式拖擦之前先干式清扫吗?清扫杂物有哪些注意事项?

手术室地板湿式拖擦之前不应进行干式清扫。

有研究显示,虽然喷雾、湿润和湿拖均会增加空气的细菌污染,但干式清洁产生的气溶胶比上述清扫方法更多。在湿拖地板之前干拖可能会造成地板上的污染物被雾化,在干拖地板后进行湿拖时,在拖地过程中停留在空气中的污染物会重新落在干净的地板上。

此外,必须注意的是,由于手术室地面的杂物很可能被血液、体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如残留缝线)污染,干拖地板的清洁工具和设备(如扫帚等)每次使用后难以做到彻底消毒,重复使用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因此,手术室选择清洁工具和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其特性,不能被彻底消毒的清洁工具和设备不宜在手术室使用。

为了防止地面杂物影响到消毒工作,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在拖地前用手清除杂物(例如:残留缝线或其他缝合材料),捡起不锋利或不危险的物品,也可以用湿布、湿纸巾或其他专用物品进行清理。对于尖锐的物品(例如:缝合针、刀片),应使用专用设备将其从地板移走,避免发生锐器伤。在将杂物放入合适的废物容器(如利器盒、垃圾桶)后,工作人员应脱掉被污染的手套并进行手卫生,再重新进行清洁活动。

(米宏霏 史庆丰 韩玲样)

参考文献

[ 1 ] Benedetta A, Peter B, Stijn de J, et al. New WHO recommendations on preoperative measures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prevention: an evidence-based global perspective [J]. Lancet Infect Dis, 2016, 16: e276–e287.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外科手术部位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EB/OL].(2010–11–29)[2017–04–10] http://www.moh.gov.cn/mohyzs/s3594/201012/50039.shtml.

[ 3 ] 胡必杰,葛茂军,关素敏.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13)[EB/OL].(2014–06–01)[2017–04–08] http://www.risn.org.cn/News/Show Info.aspx.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S]//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1986—201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437–439.

[ 6 ] 贾维斯.Bennett & Brachman医院感染[M].6版.胡必杰,陈文森,高晓东,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7 ] 世界卫生组织(WHO).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全球指南[EB/OL].(2016–11–05)[2017–04–0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05/13/31775152_604113465.shtml.

[ 8 ] Guideline at a glance: skin antisepsis [J]. AORN Journal, 2016, 104(3):273–276.

[ 9 ] Guideline summary: preoperative patient skin antisepsis [J]. AORN Journal, 2015, 101(1), 81–84.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1986—201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62–293.

[11] 夏海燕.术中综合保温护理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和术后感染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4,8:123–124.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1986—201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73–422.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 310.1–2016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EB/OL]. (2017–01–05)[2017–04–07] http://www.nhfpc.gov.cn/ewebeditor/uploadfi le/2017/01/20170105090443523. pdf.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 310.2–2016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EB/OL]. (2017–01–05)[2017–04–07] http://www.nhfpc.gov.cn/ewebeditor/uploadfi le/2017/01/20170105090606684.pdf.

[15]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我国眼科手术管理、感染控制、消毒灭菌指南[J].中华眼科杂志,2016,52(3):167–172.

[16] 胡必杰,刘荣辉,陈文森.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实践指引(2013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17] Recommended practices for environmental cleaning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 In: Perioperative Standards and Recommended Practices [M]. Denver, CO: AORN, Inc; 2013: 243–254.

[18] Andersen B M, Rasch M, Kvist J, et al. Floor cleaning: effect on bacteria and organic materials in hospital rooms [J]. J Hosp Infect, 2009, 71(1): 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