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恋物癖”
家住红叶大街的老赵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而这件烦心事竟成了一家三口难以诉说的秘密。
两个月前的一天深夜,联防队员在村里进行夜间巡逻时,突然发现前方一个黑影正在一户人家晾衣服的地方晃动了一下,队员老姜立即跑过去察看。不料,黑影察觉到有人,一转身便迅速消失在了夜色之中。不过,对该村已经很熟悉的老姜还是认出了那个黑影,他就是村民老赵家还在上初中的儿子。
很快,那个黑影回到家里,蹑手蹑脚地走进自己的房间,把藏在衣服里的东西——几件女性的乳罩、内裤拿了出来,翻来覆去看了半天,然后小心翼翼地藏到了衣橱的角落。此时,透过门缝目睹这一切的老赵心里是五味杂陈,骂过、打过也教育过,可儿子就是屡教不改,这叫全家人如何在村民面前抬头做人啊!儿子怎么会这样呢?他太失望了。
第二天一大早,联防队员老姜就将此事告诉了管辖该村的社区民警杨凯警官。杨警官了解情况后,心里有了底。他再三叮嘱老姜,千万不能将此事张扬出去,否则孩子的心灵将会受到伤害,很可能走上歧路。
随后,杨警官来到了村民老赵的家中。老赵一见杨警官主动来访,好像看见了希望一样,将儿子这一阵子以来专门在村里“收集”人家晾在外面的女性的胸罩、内衣、内裤的秘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杨警官,同时也诉说了自己爱莫能助的苦恼。
杨警官拍了拍老王的肩说道:“你儿子的这种行为叫做‘恋物癖’,特征就是难以克制地迷恋异性的衣物。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对于异性会产生很强的好奇心。如果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就会做出常人难以接受的举动。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偷窃行为来惩罚他、教育他,更不能歧视他,而是要进行心理暗示、辅导和治疗,从心理上来根本地解决问题。”老赵听了杨警官颇为专业的分析后连连点头,他希望杨警官能够“救救”他的儿子。杨警官微笑着握了握老赵的手,语气坚定地说道:“老赵,我今天就是来帮助你儿子的,把他放心地交给我吧!”
在之后的数个月中,杨警官一有空就来到老赵家和孩子谈心,对他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还请到了社区的心理医生义务上门为老赵的儿子进行心理辅导,杨警官还定期带着老赵的儿子去相关医院接受心理治疗。
如今,老赵儿子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心理状态日趋正常,夜间不再偷偷外出,看到女性的衣物也不再迷恋了。老赵高兴地说:“杨警官是个好人,挽救了我儿子,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儿子好好读书,将来报答社会!”
启迪
恋物癖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而且患者在偷窃恋物前后的心理也是相当复杂的。没有得手之前,往往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一旦得手,虽然性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常常又会因憎恨自己的这种行为而产生自责、悔恨、忧郁、痛苦、自卑等心理冲突。
有恋物癖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的,面对这样的人,我们不能歧视,应该对他们进行帮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疏导疗法。心理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用准确、生动、亲切的语言分析其恋物癖产生的根源和形成的过程以及恋物癖的本质和特点,使患者对自己的病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治疗的决心和信心,达到治疗的目的。
2.认知领悟疗法。通过患者对患病过程的回忆,医生找出其根源,然后帮助患者分析恋物癖行为的危害。
3.厌恶疗法。当患者产生恋物的欲念时,便给他一个恶性刺激,如拉橡皮圈弹击患者的手腕,使之感到疼痛,从而控制这种欲念,直到病态现象消失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