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社会影响研究 1851~2005》简介
《太湖流域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社会影响研究 1851~2005》这本书是由张根福,冯贤亮,岳钦韬著创作的,《太湖流域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社会影响研究 1851~2005》共有65章节
1
绪 论
一、研究现状与选题价值 太湖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江苏省苏南地区,浙江省的嘉兴、湖州二市及杭州市的一部分,上海市的大部分,安徽省小部分。宋元以来这...
2
目录
目 录 绪 论 一、研究现状与选题价值 (一)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 (二)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史研究 (三)太湖流域人口史研究 二、研究主旨与主要内容 三、研究范围...
3
第一章 太湖流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
4
一、地形与水系
1.流域地形 太湖流域地形特征为周边高、中间低,呈碟状。其西部属天目山山区及茅山山区的一部分,中间为平原河网和以太湖为中心的洼地及湖泊,北、东、南周边受长江和杭...
5
二、气候与水文
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南高北低;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7.7—28.6℃;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7—3....
6
三、经济与社会
涵盖整个太湖流域的江南地区,其社会经济地位在全国的奠定,应当说南宋是一个关键时期。随着宋室南渡,大量移民南迁,包括众多的富商巨贾、文人墨客、官僚士子以及皇亲豪族...
7
第二章 人口演变与动因分析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人口演变有较大的波动。太平天国战争使流域人口急剧下降,清末后逐步回升;民国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相对比较平稳,城市化性质的人口地域转移有所增强;新中...
8
一、太平天国时期的人口损失
持续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而最剧烈的战争破坏的恰恰是中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太湖流域。太平军与清军多年的生死搏杀及由此造成的严重饥荒和瘟疫,致使大...
9
二、近代上海的崛起
近代以来,一批新兴的近代化城市在中国沿海大地崛起。其中,上海最为引人注目,它深刻地影响着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海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快...
10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人口变迁
1.上海市 自1937年“八一三”淞沪开战至上海沦陷,为时约三月,上海受战事影响损失极为严重。如工业,战前有华商工厂5 500多家,战时“合计被毁者,当在70%...
11
四、共和国时期的人口城市化
1.缓慢曲折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太湖流域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城市化水平很低。据统计,1952年苏南苏锡常地...
12
第三章 近代客民垦殖与环境变化
...
13
一、客民与地区开发
就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而言,破坏的产生总是在开发之后。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的增辟,民众的生活或生产区便不可避免地要向森林、草原地带拓展。这种拓展开发的后果,从负面...
14
二、客民的到来
1.客民、棚民与政府控制 谈到客民,自然会与棚民一词联系起来。棚民这个词的产生,多与特定的山地环境有关;而在平原地区的外来谋生民众,则被土著们径称客民。因此,讨...
15
三、土客的冲突
1.太平天国战争前后的土客矛盾 就整个清代而言,“夷、汉之杂处,土、客之相猜”,一直是政府十分关注的地方大事。[62]系统的土客冲突记载,属《清史稿》较为全面。...
16
四、环境的恶化
1.乡村环境的变迁 浙西乡村包括杭、嘉、湖三府。杭州的富阳、新城、於潜、昌化四县,与浙西水利虽无大的关系,但山土的松决仍然有害地方农田,所以仍需加强这方面的防范...
17
五、环境开发的限度
从历史上来看,开发并非都是有益之事。特别是对于河流水系的上游地区而言,开发就明显意味着破坏的开始。 对国家而言,它首先要求地方按时地纳税服役,其前提条件就是农田...
18
第四章 近代交通与人口流动——以铁路运输为中心
以铁路、公路、轮船航运为代表的近代交通是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以铁路为例,目前学界对铁路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多集中于货物运输(物流)与产业、商贸以及城镇体系的变迁问...
19
一、从“一路”到“两路”:太湖流域铁路发展与人口流动概况
太湖流域是中国铁路的发源地。1876年7月1日,作为“近代中国第一路”的吴淞铁路[13]之上海至江湾段开通[14]。通车伊始,“欲搭坐者已繁难不可计数,觉客车实...
20
二、整体与局部:人口流动的各项特征
铁路运输具有速度快、行程远、运量大、昼夜皆可行、受气候影响小等方面的优势。其不仅扩大了区域内人口流动的数量,在时间、空间和结构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21
(一)人口流动的时间特征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人口流动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舟船,即所谓“南船北马”,人们以此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系统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42]在各类舟船中,具有公共交通功能的...
22
(二)人口流动空间范围的变迁
整体而言,铁路拉近了各个区域的空间距离,便利了人员往来,从而扩大了人口流动的空间范围。但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在不同时段都会体现出不同...
23
(三)流动人口的结构组成
通过铁路流动的人口结构可以从铁路各个等级客车车厢的相关情况加以分析。客运分等级运输的目的在于“按其等级以分别运价之低昂”,以便铁路部门经营管理。铁路开通后,三、...
24
三、铁、公、水之间:人口流动视野下的交通行业竞争
从传统时代的航船、快班船,到晚清民国的轮船、火车、汽车,各种交通工具依次登场,演绎了一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近世中国交通变迁大戏。关于这一议题的相关研究已有...
25
(一)铁路对水上客运的冲击
沪宁、沪杭甬铁路规划建设时,许多路段都与传统时期人口流动的水、陆(陆道多为沿河的塘路、纤道)通道[95]相近甚至重合。譬如,沪宁铁路上海至昆山段与吴淞江并行,昆...
26
(二)铁路与公路的再较量
轮船运输对铁路虽已基本不造成影响,但公路的兴起导致了区域内运输格局的重新洗牌。汽车“点对点”、行驶便捷等优势成为其参与竞争的有力武器。1922年建成的沪太(仓)...
27
四、交通发展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1.节省出行时间 笔者从清人的日记或游记中撷取其行程信息,通过表4-14比较在临近的水路与铁路交通线上乘坐航船、轮船和火车分别所需要的时间。 表4-14 航船、...
28
五、结 论
甲午战后,随着太湖流域内近代交通尤其是铁路的兴起,区域内部及周边地区向区域内的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1904年至1936年间,沪宁、沪杭甬铁路以不到全国铁路总里...
29
第五章 城镇演化与地域环境
...
30
一、水乡环境的塑造
明代以来的太湖平原,由于城镇及乡村地区广泛的商业化活动,于丝织业、棉纺业、粮食业以及其他手工业制造等方面的持续繁盛,堪称整个帝国的经济重心与赋税重地所在。这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