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 论
甲午战后,随着太湖流域内近代交通尤其是铁路的兴起,区域内部及周边地区向区域内的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1904年至1936年间,沪宁、沪杭甬铁路以不到全国铁路总里程5%的路线长度,输送了占同时期全国铁路27.8%的流动人口,使得该地区成为当时中国人口流动利用铁路运输最广泛的区域。
在通过铁路流动的这部分人口中,其流动时间明显少于其他交通工具,出行季节以冬、春两季为主。从空间上而言,铁路总体扩大了人口流动的空间范围,促进了人口向城市集中,上海一直保持着最大的人口流动量。太湖流域北翼的沪宁铁路沿线流量高于南翼沪杭甬地区,乡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也比后者更显著,换言之,铁路对太湖流域北翼的城市化进程助力更多。但由于受到公路汽车等其他交通工具的影响,处在其辐射范围内各站人口的流动空间随之缩小;人口结构方面,三、四等客车车厢中的客流是人口流动的主体,但其流动距离(行程)比一、二等客流短。而随着周边其他铁路的建成,人口向全国各地流动的能力得到提升,各等客流行程的上升成为总趋势。各等旅客身份的显著差异暴露出近代中国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公。
人口流动推动了交通行业内部的竞争与兴衰。区域内发展最早的轮船客运在铁路开通之初就遭到致命打击,此后无论是总量还是年均量均明显低于铁路,但并未因此衰落,而是随着航线的不断开辟和联络运输的发展得以继续存在、发展。公路的出现和发展则导致区域内运输格局的重新洗牌,虽然对铁路运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在长距离运输方面仍不敌铁路。近代交通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体现在节省人口流动的出行时间,扩大流动的空间范围,提高了出行成本,并引起旅行安全与舒适度的变化。总之,近代各种交通的自身发展与彼此联合,初步形成了太湖流域的综合运输体系,推动了太湖流域内的人口流动。
【注释】
[1]参见江沛:《中国近代铁路史研究综述及展望:1979—2009》,徐秀丽主编:《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黄华平:《国民政府铁道部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第7—18页;苏全有:《近十年来我国近代铁路史研究综述》,《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目前论文仅有以下两篇:高忠芳、侯德仁:《铁路发展与近代人口流动》,《阴山学刊》2006年第6期;杨文生:《平绥铁路与人口迁移及其职业变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专题著作尚无,但部分作品中已论及此,如包伟民主编:《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
[3]人口流动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事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流动的人口不能称为移民。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地理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7页。
[4]葛剑雄主编,侯扬方著:《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民国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
[5]以上海为例,如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张开敏:《上海人口迁移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全国性的研究可参考行龙:《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8年博士学位论文。
[6]浩平:《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研究》,《民众运动》月刊社1933年印行;[日]田中忠夫:《中国农民的离村问题》,《社会月刊》第1卷第6号,1929年6月;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张丽:《非平衡化与不平衡——从无锡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看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转型(1840—1949)》,中华书局2010年版;彭南生:《也论近代农民离村原因》,《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等。
[7]葛剑雄、侯杨方、张根福:《人口与中国现代化——1851年以来》,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147页;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65页。
[8]李楠:《铁路发展与移民研究——来自1891—1935年中国东北的自然实验证据》,《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4期。
[9]相关缺陷可参见《太湖流域航运初步统计》,《太湖流域水利季刊》第3卷第2期,1930年2月,调查篇第11页。
[10]涉及吴淞铁路时上溯至1876—1877年,分析人口流动空间范围时延至1946、1947两年。因1937年5—12月统计数据遍寻不得,加之抗日战争增加了人口流动的复杂性,故1937年暂且不论。
[11]指沪宁、沪杭甬铁路沿线地区,大致范围是东到大海,南抵四明山脉,西达南京周边地区(不包括安徽),北至长江沿岸(不包括扬州以东的泰县、南通等地区)。
[12]档案以统计资料主要有清邮传部的“邮传部统计表”、江浙两省铁路公司的历年“报告清册”;1915—1935年民国交通部、铁道部的《国有铁路会计统计报告》、1932—1936年的《国有铁路统计月刊》;沪宁(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的Annual Report、《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运务周报》等。海关资料即《中国旧海关史料》与《中华民国海关华洋贸易总册》中的Decennial Reports与南京、镇江、苏州、上海、杭州、宁波等口岸的贸易报告。
[13]关于吴淞铁路是否为“近代中国第一路”的争论可参考邹宏仪:《吴淞铁路不是我国的第一条铁路》,《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徐文述:《吴淞铁路是我国第一条铁路》,《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其关键在于是否投入商业运营,此前的北京宣武门外铁道(1865年)、天津紫竹林铁道(1872年)均未投入商运。
[14]由于该铁路的特殊历史地位,以及作为中西冲突的典型事件而成为中外学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之一,但下列研究成果均较少涉及其运营问题。Reid Alan,The Woosung Road:The Story of the First Railway in China 1875-1877,Woodbridge:Monewden Hall Suffolk,1979;Crush Peter,Woosung Road:The Story of Chinas First Railway,Hongkong:The Railway Tavern,1999;David Pong,“Confucian Patriotism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Woosung Railway 1877,”Modern Asian Studies,vol.7,No.4.(1973),pp.108-144;Blair C.Currie,“The Woosung Railroad(1872-1877),”Papers on China,No.20(1966),pp.77-96;戚其章、骆承烈:《对我国第一条铁路建成与拆毁的估价问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野村亨:《淞滬鉄道に関する一考察》,佐久間重男敎授退休記念編委会編:《佐久間重男敎授退休記念中国史·陶磁史論集》,燎原株式会社1983年版;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金志焕:《中国第一条铁路诞生与铁路敷设争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5]《民乐火车开行》,《申报》1876年7月10日,第1—2版。
[16]《论吴淞铁路》,《申报》1877年9月18日,第1版。
[17]英国外交部档案FO228/593、594,英国国家档案馆藏。
[18]参见《论铁路火车事》,《申报》1877年10月26日,第1版。
[19]《筹办江浙铁路折》(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5—1057页。
[20]相关研究参见高志斌、王国平:《晚清政府借外债修筑沪宁铁路述论》,《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朱从兵:《张之洞与沪宁铁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编:《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葛玉红:《1903—1927年沪宁铁路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21]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1935年印行,第3122页。
[22]《改建铁路》、《筑路述闻》,《申报》1897年3月2日,第1版;1898年5月29日,第1版。
[23]《铁路先声》,《申报》1898年12月23日,第1版。
[24]“江浙铁路风潮”凝聚了海内外学术界相当的注意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几未间断,但也基本取代了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内容而成为沪杭甬铁路唯一的研究内容。中国大陆地区主要著述如下(按发表时序):黄铁琮:《1907—1908年间江浙人民反对苏杭甬铁路借款的斗争》,《史学集刊》1957年第1期;赵金钰:《苏杭甬铁路借款和江浙人民的拒款活动》,《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何玉畴:《清朝末年江浙人民收回苏杭甬铁路自办运动》,《历史教学》1963年第4期;闵杰:《浙路公司的集资与经营》,《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王逍:《浙路风潮再反思——光复会计划失败的原因》,《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等。2008年全国有4篇同题材的硕士学位论文问世,分别为:林艳:《博弈与离合:苏杭甬铁路风潮中的官、绅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胡进:《江浙绅商与铁路风潮(1905—1908)》,苏州大学历史系;杨娟:《绅商阶层与苏杭甬铁路风潮评述(1905—1910)》,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黄文:《论沪杭甬铁路的商办历程》,扬州大学历史系;海外研究成果如下:E-Tu Zen Sun(任以都),“The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 Loan of 1908,”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0,no.2.(February 1951);藤井正夫:《清末江浙における鉄路問題とブルジョア勢力の一側面》,《歴史学研究》第183期,1955年4月;閔鬥基:《清末江浙鐵路糾紛(1905—1911)》,《東亞文化》(韓國)第11輯,1972年;Lee En-han(李恩涵),“The Chekiang Gentry-Merchants vs.the Peking Court Officials:Chinas Struggle for Recovery of the British Soochow-Hangchow-Ningpo Railway Concessions,1905-1911,”《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上册,1972年7月;Madeleine Chi,“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 Loan:A Case Study of the Rights Recovery Movement,”Modern Asian Studies,vol.7,no.1.(1973);王树槐:《江苏铁路风潮——一个社会运动的实例》,许倬云等:《中国历史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佐野実:《光緒新政期鉄道政策における借款の再評価とその経緯——滬杭甬鉄道の建設方針を巡る官民の対立》,《史潮》第64期,2008年11月;佐野実:《滬杭甬鉄道借款契約の実効性を巡るイギリスと地方の関係:地方有力者層の対立·協力が中英間外交に影響を及ぼした一事例について》,《史学》第78巻第4号,2009年12月。
[25]《沪杭甬铁路借款合同》第17款规定:“此铁路建造工程以及管理一切之权全归中国国家办理。”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71页。
[26]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第3359—3360、3362页。
[27]沪宁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编查课编:《沪宁沪杭甬铁路史料》,1924年印行,沪宁篇第134页。
[28]《中华民国二年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62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271页。
[29]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第3359、3933页。
[30]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第3353、3941页。
[31]根据I.Tuxfond to The General Manager(1925/4/29)整理计算,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档案四五七-884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32]仅1925年春,沪宁铁路即有33辆机车、600辆货车被毁。参见《中国海关民国十四年华洋贸易报告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98册,第71页。
[33]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eds.,Annual Report for the Year 1925,Shanghai: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1926,pi.v.
[34]截至1927年3月底,沪宁路军车404辆,占全路总车辆数(603辆)的67%;正对北伐军进攻方向的沪杭甬路军车291辆,占全路(401辆)的73%。参见《各路车辆机车状况》(1927年3月17日),《交通公报》(北京)第1573号,1927年5月1日,第3页。
[35]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Nanking Railway,eds.,Annual Report for the Year 1927,Shanghai: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Nanking Railway,1928,p.vi.;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eds.,Annual Report for the Year 1927,Shanghai: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1928,p.xv.
[36]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Nanking Railway,eds.,Annual Report for the Year 1928,Shanghai: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Nanking Railway,1928,pi.v.
[37]5月24日全线恢复通车。参见京沪沪杭甬铁路特别党部监察委员会编:《一二八两路创痕》,京沪沪杭甬铁路特别党部执监委员会1933年印行,第86页。
[38]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编:《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廿四年第三季工作概况》,1935年印行,第26页。
[39]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Nanking Railway,eds.,Annual Report for the Year 1929,Shanghai: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Nanking Railway,1930,p.xvi.;徐荣绶:《南翔客运减少之研究》、王叔龙:《公路包围中之曹甬段》、知世:《上海市四周之公路与京沪沪杭甬铁路》,《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708、927、1790号,1933年6月30日、1934年3月19日、1937年1月14日;黄伯樵、吴绍曾:《序》,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编:《京沪沪杭甬铁路一览(二十三年度)》,1935年印行。
[40]指一个地点到其他主要活动点的总体通达程度,即一个地方能够从另外一个地方到达的容易程度。它可以用空间距离、拓扑距离、旅途距离、旅行时间或运输费用来衡量,并且可以比较不同交通方式的差异。参见杨家文、周一星:《通达性:概念,度量及应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第2期;金凤军、王姣娥:《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地理学报》2004年第2期。
[41]全国铁路长度以抗战前的12 000公里计。全国人口流动量根据《交通部国有铁路会计统计总报告》、《中华国有铁路会计统计总报告》、《交通史路政编》等资料计算,为1 333 975 626人次。
[42]相关研究可参见[日]松浦章:《清代内河水运史研究》,董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3]1858年10月26日王韬由上海启程,经闵港、松江、平湖、十八里桥、嘉兴、石门湾,于30日抵达杭州,途中停留时间较表4-2中短。参见王韬:《王韬日记》,方行、汤志钧整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4—25页;1874年12月11日曾根俊虎由上海出发,经天马山、青浦、朱家角、西塘、干窑、嘉兴、陡门、石门、塘栖等地,于16日到杭州,加上游览时间共计6天5夜。参见[日]曾根俊虎:《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志》,范建明译,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6—356页。
[44][日]松浦章:《清代内河水运史研究》,第40页。
[45]甲午战前已有轮船出现,参见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第3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瓯海关、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55页。
[47]《滬寗鐵路行車時刻表》(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初一),《滬淞滬甯両鉄道関係雑纂》,JACAR,Ref.B04010926000(第219個画像);《杭州上海間開車時刻表》,《滬杭甬鉄道関係雑纂》第二巻,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JACAR),Ref.B04010927000(第221個画像)。
[48]《沪宁铁路行车时刻价目表》、《沪杭甬沪杭线行车时刻价目表》,沪宁沪杭甬铁路编查课:《沪宁沪杭甬铁路第三期旅行指南》,沪宁沪杭甬铁路管理局1922年印行,插页。
[49]《京沪铁路行车时刻表》(1937年3月1日修正)、《沪杭甬铁路行车时刻表》(1937年4月1日修正),《铁路杂志》第2卷第12期,1937年5月,广告页。
[50]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编:《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廿三年第一季工作概况》,1934年印行,第13页。
[51]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编:《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廿四年第一季工作概况》,1935年印行,第8页。
[52]参见徐荣绶:《南翔客运减少之研究》、知世:《上海市四周之公路与京沪沪杭甬铁路》,《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708、1790号,1933年6月30日、1937年1月14日。
[53]与淞沪铁路具有类似交通功能的还有南京的宁省铁路(亦称江宁铁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改称京市铁路)和杭州的江墅铁路(沪杭甬路闸口至拱宸桥段),前者不归两路局管辖,后者缺乏数据,抗日战争时期又被日军部分拆除,故暂不作分析。
[54]两站并非同一站点。何家湾站建于1943年,张华浜站1945年遭日军拆毁。但两站距离仅为2.5公里,客运辐射范围亦相近,故可作对比。
[55]参见新运视察团编审组编:《东南》,扫荡报社1936年版,第172页。
[56]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Nanking Railway,eds.,Annual Report for the Year 1929,p.iv.
[57]参见《京沪铁路淞沪支线行车时刻表(自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一日实行)》、赓:《淞沪支线与公共汽车》,《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678、1685号,1933年5月26日、1936年9月9日,合订本第8、59页。轨道交通3号线的运营时间为晨5点半至晚11点半。
[58]如丰子恺从江湾到上海“至多每日乘三、四次”。丰子恺:《车箱社会》,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页。
[59]《杭敌拆卸铁轨及敌商收买秋茧情形》(1938年10月17日),国防部史政局和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七八七—419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60]指杭徽路沿线的临安、於潜、昌化等地和苕溪流域的德清、武康、湖州、长兴以及安吉、孝丰等地。
[61]两路的统计数据都存在“两头详,中间略”的情况,即清季邮传部、浙江铁路公司和战后的京沪区铁路管理局都有各站客运量的详细记载,浙路公司尤甚(参见第三节)。但两路局(包括民初的沪宁铁路局、沪杭甬铁路局)公开印行的书刊中均无详细记录(沪杭甬铁路的Annual Report中仅有上海南北两站的数据,沪宁铁路全无)。
[62]凤介:《客车等级的趋势》,《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1575号,1936年5月2日,合订本第12页。各等收入的详细数字可参见《交通部国有铁路会计统计总报告》、《中华国有铁路会计统计总报告》、《国有铁路统计月刊》中各“客运进款表”。
[63]《首都特快头等车装置冷气设备说明》,《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1952号,1937年7月24日,合订本第166页。
[64]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6卷日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根据其分类整理。
[65]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6卷日记,1936年4月11日,第54页。
[66]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刘幼年生点校,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36页。
[67]王桐龄:《江浙旅行记》,文化学社1928年版,第45—46页。
[68]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编:《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廿四年第一季工作概况》,1935年印行,第8页。
[69]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6卷日记,1936年4月9日,第53页。
[70]我一:《西湖游记》,江伯训编:《中外新游记》,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97页。
[71]朱玉相:《松江行》,《沪大周刊》第6卷第6期,1931年2月,第9页。
[72]王余杞:《沪宁道上(一九二九年暑期实习报告)》,《交通经济汇刊》第3卷第1期,1930年4月,该文第3页。
[73]舒新城:《漫游日记》,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149页。
[74]陈体荣:《华北小游录》,姚祝萱编:《新游记汇刊续编》第6册第38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页。
[75]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6卷日记,1936年4月11日,第54页。
[76]丰子恺:《车箱社会》,第7页。
[77]一位无票乘车的老人被发现后,尽管说自己是去上海找工作,因未成功且川资耗尽而不得不回到正处于饥荒中的家乡,但仍被验票员强行赶落到一个小站上。参见程宝连:《沪杭快车》,《新上海》第1卷第8期,1934年8月,第4页。
[78]1925年,暨南大学一名学生从真如站购买三等车票前往上海,但开车时三、四等均已满座,其不得已登上一等车厢。验票员发现后要求其补票,该生据理力争,但不仅遭侮辱唾骂,而且被扭送军事部分。故该校校长姜琦致函沪宁路车务总管韦燕(C.L.G Wayne)严厉谴责:“即使该生未谙路章,抗不补票,该查票员亦只可于行使应有职权范围之内,将该生带至站长室,报告经过情形,听候处分,何至于竟耸动浙军司令部便衣宪兵出而干涉,将该生颈领扭住,横加痛骂?”参见《校长致沪宁铁路车务总管书》,《暨南周报》第13期,1925年12月,第7页。
[79]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736页。
[80]《关于京沪车赠书之来鸿去雁》,《佛学半月刊》第48期,1933年9月,第58页。
[81]程宝连:《沪杭快车》,《新上海》,第4页。
[82]参见东亚同文会:《支那经济全书》第五辑,1908年印行,第678页;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第3333页。
[83]参见《客票类别总表》,商办全浙铁路有限公司编:《商办全浙铁路有限公司第四届报告》,1910年印行。
[84]沪宁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编查课编:《沪宁沪杭甬铁路史料》,沪宁篇第90页。
[85]参见《现存车辆一览表》(1909年),商办全浙铁路有限公司编:《商办全浙铁路有限公司第四届报告》,附表。
[86]参见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Nanking Railway,eds.,Annual Report for the Year 1928,pi.v。
[87]俊影:《京沪车中》,《十日谈》(上海)第27期,1934年4月,合订本第100页。
[88]程宝连:《沪杭快车》,《新上海》,第5页。
[89]丰子恺:《车箱社会》,第5页。
[90]《英国领事商务报告》(1876年),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一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7页。
[91]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编:《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廿四年第三季工作概况》,1935年印行,第26页。
[92]《金融商业报》:《对于京沪铁路二十四年度会计统计年报之评论(三)》(英文),邝锡光译,《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1879号,1937年4月30日,合订本第205页。
[93]1929年在“农民甚夥”的丹阳、新丰两站间开始试办,“成绩甚佳”。1933年第二季度起发售唯亭、横林至苏州和奔牛至苏州、无锡的车票。次年5月起又增加了周泾巷与无锡,陵口与苏州、无锡,尧化门与镇江、无锡、苏州、上海各区间。1935年4月再增加石塘湾、浒墅关至苏州、无锡区间。参见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编:《京沪沪杭甬铁路民国十八年工作报告书 附十九年上半年进行计划》,出版时间不详,第18—19页;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编:《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二十二年第二季工作概况》、《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廿三年第二季工作概况》、《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廿四年第二季工作概况》,1933—1935年印行,第6、7、10页。
[94]近代海关史料中各口岸的“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等报告也都是描述性文字。各关的“贸易册”中虽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均各自为政,缺乏整个区域的记载与分析。
[95]相关研究参见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6]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经济全书》第五辑,第678页。
[97]同上书,第679—681页。
[98]1928年后无此项记载。部分口岸的报告最初分别列出轮船(steamers)和帆船(sailing vessels)的数量,但后来合而为一。
[99]由于仅有5个口岸的数据,海关自身的某些缺陷亦导致其无法完整统计本地的数量,其统计数据也“不足以代表全埠贸易之轮廓”(参见1929年杭州口报告),所以我们无法完整了解整个太湖流域的水路人口流动情况。
[100]《光绪三十二年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4册,第297页。
[101]如嘉懋轮局开行的上海至吴兴(湖州)航线绕行闵行、新仓、平湖、嘉兴、硖石等地,但并未通过杭州。《浙江省长公署训令 准交通部咨华商嘉懋轮局租赁路迪马小轮请饬属保护由》,《浙江公报》第1983号,1917年9月,“训令”第3页。
[102]《杭州关十年报告(1912—19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瓯海关、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第688页。
[103]参见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第220页。
[104]陈传德修,黄世祚纂: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二《交通》,民国十九年(1930年)刻本,第9页。
[105]《招商局档案》(1911年),聂宝璋、朱荫贵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第477页。
[106]季新益、柯培鼎纂:民国《平湖县续志》卷一《交通》,《中国地方志集成 浙江府县志辑(20)》,第685页。
[107]《时报》(1909年5月25日),聂宝璋、朱荫贵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第1417页。
[108]《杭州关民国十七年华洋贸易统计报告书》,台北“国史馆”史料处编:《中华民国海关华洋贸易总册》1928年第2册,1982年影印本,该报告书第6页。
[109]《上海附近长途汽车公司交通营业概况调查》,《道路月刊》第45卷第2号,1934年11月,“路市建设”第12页。
[110]知世:《上海市四周之公路与京沪沪杭甬铁路》,第76页。
[111]《上海附近长途汽车公司交通营业概况调查》,《道路月刊》第45卷第2号,“路市建设”第14页。
[112]《杭州关民国十四年华洋贸易统计报告书》,台北“国史馆”史料处编:《中华民国海关华洋贸易总册》1928年第2册,该报告书第9页;《改进拱宸桥站客列车》,《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1289号,1935年5月27日,合订本第181页。
[113]《淞沪路蒸汽自动车昨行开车典礼》,《申报》1930年4月1日,第15版。
[114]赓:《淞沪支线与公共汽车》,《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1685号,合订本第59页。
[115]如1924年江浙战争后郭沫若等人乘坐沪宁列车到南翔时,“车上的人怕有一大部分涌下了车去,这些人听说有些是逃难到上海,到这时才回家去的,有些是上上海去做工会来的,有些是来白相的”。郭沫若:《到宜兴去》,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9页。
[116]徐荣绶:《南翔客运减少之研究》第708号,合订本第23页。
[117]《上海附近长途汽车公司交通营业概况调查》,《道路月刊》第45卷第2号,“路市建设”第12页。
[118]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经济全书》第五辑,第678页。
[119]参见竺可桢的日记;翁文灏也在“夜车赴京”的途中与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谈经济建设事”,参见李学通等整理:《翁文灏日记》,1936年4月27日,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9页。
[120]《苏州关十年报告(1912—19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苏州海关编:《近代苏州通商口岸史料集成》,文汇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121]叶圣陶:《旅路的伴侣》,《叶圣陶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70页。
[122]我一:《西湖游记》,江伯训编:《中外新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97页。
[123]舒新城:《漫游日记》,上海: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153页。
[124]穌:《海宁观潮记》,中华书局编:《新游记汇刊》第25卷,上海:编者,1928年,第14页。
[125]王余杞:《沪宁道上》,《交通经济汇刊》第3卷第1期,第3页。
[126]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经济全书》第五辑,第674页。
[127]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184页;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735页。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经济全书》第五辑,第682页。
[128]《光绪三十二年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4册,第296页。
[129]《宣统元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51册,第350页。
[130]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经济全书》第五辑,第682页。
[131]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84—185页。
[132]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编:《民国十一年至二十年 最近十年各埠海关报告》下卷(华南及陆路边境各埠),1935年印行,第75页。
[133]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85页。
[134]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经济全书》第五辑,第290、678页。
[135]《光绪三十年杭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国旧海关史料》第40册,第249页。
[136]余柏昭等编:《菲律宾华侨教育考察团日记》,中华书局1922年版,第124页。
[137]我一:《西湖游记》,江伯训编:《中外新游记》,第96—97页。
[138]余柏昭等编:《菲律宾华侨教育考察团日记》,第80页。
[139]方绍翥:《旅行杭县西湖记》,中华书局编:《新游记汇刊》第4册第25卷,第1页。
[140]舒新城:《漫游日记》,第148—149、154、157—158页。
[141]知世:《上海市四周之公路与京沪沪杭甬铁路》,《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1790号,合订本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