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  论

四、余  论

本章从历史事件出发,通过分析时人的认识与经验,最后运用当代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进行检验,就近代铁路建设对水利的影响问题得出以下结论:太湖流域的水患主要是由当地长期以来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造成的,随着铁路等各种近代化事物的出现,其成灾因素变得更为复杂多样,但铁路本身并不足以成为导致水灾的关键性因素;不过铁路对水利的影响也并非无足轻重,因为几乎每一座铁路桥梁都具有壅水作用,而且不乏像屠家村港、北姚泾那样堵塞和缩减河道的现象。总之,由北向南贯穿整个太湖流域的近代铁路建设,使当地受到了自大运河开凿以后最大规模的人造工程的影响,从而初步改变了自明清以来形成的流域水文环境。因此,从铁路管理部门而言,铁路建设须与沿线水利建设相协调,尊重和保护地方利益,才能实现更多的社会效益。

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可谓一波三折,从清政府官员关于是否建设铁路的多年争论,到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民间反抗,都能体现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对传统社会形态结构进行渗透与整合时所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阻碍。但这一进程仍不断推进,国家权力得以逐步下渗,社会力量日渐式微,地方社会逐渐丧失了可以与国家对抗的士绅群体,民间对于地方利益的争取,地方之间对于利益的分割,皆须直面强大的国家。[220]但社会力量所遭遇的困厄不仅出于国家政权挤压之故,其自身的种种缺陷也成为阻碍发展的重要原因。譬如本文中的水利工程理论等西方专业技术知识传入中国后,地方士绅群体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知识体系的更新,往往只能听任代表国家的铁路管理部门的意见与处理方法。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地方表达的失语,进而造成社会力量的减弱。

社会力量的减弱,进一步加剧了各自为政的局面。譬如设于苏州的太湖水利管理部门——“督办苏浙太湖水利工程局”,自始至终都很少介入两起“拆坝筑桥”事件,仅在1922年春会同江浙两省代表视察屠家村港,并上书交通部请求“查照施行”[221],江苏水利协会在这一时期也几乎没有讨论过相关事宜。[222]这也许是因为沪杭甬铁路更多地关乎浙江的利益。再从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路局、浙江省官方、地方士绅等交涉各方多从自身角度出发,完成自身的“地方表达”,维护各自的“地方利益”。全流域的统一规划与治理也因此一直难以实现。因此,有关各方在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时,只有最大限度地突破地域壁垒,加强彼此信任,切实深化合作,才能处理好全流域的生态和社会问题。

【注释】

[1]参见[日]森田明:《中国水利史研究的近况及新动向》,孙登洲、张俊峰译,《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晏雪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综述》,《农业考古》2009年第1期。

[2][日]森田明:《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第6、7章,郑樑生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版;《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第8章,雷国山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3]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第7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吴俊范:《从水乡到都市: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5]梁志平:《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6]参见江沛:《中国近代铁路史研究综述及展望:1979—2009》,徐秀丽主编:《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苏全有:《近十年来我国近代铁路史研究综述》,《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高忠芳:《十余年来中国铁路史研究概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7]参见朱荫贵:《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刘素芬:《南京国民政府的奖励工业与提倡国轮政策——以招商局的水陆联运为例》,虞和平、胡政主编:《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黄华平:《民国铁道部与近代铁路联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等。

[8]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75、423—430页。该著主要从新中国成立后铁路运输促进广西水利建设的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关系。

[9]笔者仅见《昆山县水利志》(昆山市水利局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认为沪宁铁路“桥梁束水,原有水系被打乱,在县境内沪宁铁路成为阳澄、淀泖水系的实际分界线”;而本文所述的屠家村港、北姚泾两起事件在《松江县志》(上海市松江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和《松江县水利志》(该编志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中均无记载,上海、嘉定、苏州、吴江、嘉兴、海宁、绍兴、诸暨等地的史志对本文其他各起交涉案件也只字未提。

[10]褚绍唐:《上海历史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11]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第251—252页。

[12]张世桢:《沪杭路屠家村港铁桥改建启》,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出版地、出版机构不详,1925年印行,第43页。

[13]濮登青:《京沪沪杭甬铁路桥梁概况》,《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1071号,1934年9月7日,第42页。

[14]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1935年印行,第3978页。

[15]张世桢:《沪杭路屠家村港铁桥改建启》,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3页。

[16]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2页。

[17]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第230页。

[18]《消弭水患之意见(嘉善)》,《浙江商报》1922年1月15日,新闻第3版。

[19]《南京快信》,《申报》1921年10月5日,第11版;《杭州快信》,《申报》1921年10月9日,第10版。

[20]胡雨人:《民国十年水灾后调查报告》,出版地、出版机构与时间均不详,第1页。

[21]《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局长任传榜呈》,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2页。

[22]张世桢:《沪杭路屠家村港铁桥改建启》,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3页。

[23]《杭州快信》,《申报》1921年10月31日,第11版。

[24]《嘉善县公民汪山、高文镐、沈以松、汪圻呈浙江省长》,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2页。

[25]《呈为港坝堵塞积水成灾请疏泄以卫农田事》,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页。

[26]《地方通信:松江请复屠家港原状》,《申报》1921年11月9日,第15版。

[27]《地方通信:松江请拆屠家港坝基》,《申报》1921年11月18日,第11版。

[28]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0页。

[29]《浙江省长公署咨交通部为孙绅宝琦等呈请开拆松江地方屠家村港坝一案希将核饬情形见复文》,《浙江公报》第3462号,1921年12月,“咨”第1页。

[30]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1页。

[31]《路局近事记 估筑桥工经费》,《时报》1922年1月1日,第3版。

[32]《地方通信:松江请开屠家村港坝基》,《申报》1922年1月12日,第11版。

[33]《交通部训令第2342号》,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页。

[34]《太湖流域防灾会成立会纪》,《申报》1922年5月13日,第15版。

[35]张世桢:《沪杭路屠家村港铁桥改建启》,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3页。

[36]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1—12页。

[37]同上书,第41页。

[38]《国内专电》,《申报》1922年3月28日,第4版。

[39]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1页。

[40]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1页。

[41]同上书,第11—12页。

[42]同上书,第14页。

[43]同上书,第15—16页。

[44]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23页。

[45]《交通部咨沪杭甬路所经屠家村港改建桥梁并添设水管电准照办并抄送附件由》,《浙江公报》第4103号,1923年10月,“训令”第6页。

[46]《交通部救济破产之计划》,《申报》1922年8月1日,第7版。交通部成立后,航政、邮政两项业务一向“收入无多”,路政及电政两项则“负债极重,债主盈门,已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而历届官员又“偷挖揶扯”,再加上1922年各铁路局多月未上缴钱款,导致该部于当年夏“陷于穷境”。参见《交通部之穷况》,《申报》1922年7月4日,第7版。

[47]该路收归国有后的亏损情况如下:1915年203 732.41元,1916年444 384.75元,1917年261 076.38元,1918年68 576.81元,1919年136 487.51元,1920年458 207.91元,1921年347 606.23元。参见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第3957页。

[48]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28页。

[49]参见陶水木:《浙江壬戌水灾述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50]《沪杭路客货附捐不日实行》,《申报》1922年9月22日,第14版。

[51]《孙宝琦等致交通部电》,《申报》1923年3月24日,第14版。

[52]张世桢:《沪杭路屠家村港铁桥改建启》,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3页。

[53]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第3979页。

[54]《浙长派员催筑桥梁涵洞》,《申报》1923年6月9日,第14版。

[55]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7页。

[56]《地方通信:嘉兴部委查勘屠家村港工程》,《申报》1923年8月9日,第10版。

[57]张世桢:《沪杭路屠家村港铁桥改建启》,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3页。

[58]该部另表示“海口设闸正在勘筹”。《国内专电》,《申报》1922年9月13日,第4版。

[59]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9页。

[60]濮登青:《京沪沪杭甬铁路桥梁概况》,《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1071号,第42页。

[61]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34页。

[62]《沪杭路四十三号桥面昨日运枫》,《申报》1925年4月20日,第14版;《沪杭路建筑新桥将近完工》,《申报》1925年5月31日,第14版。

[63]《地方通信:嘉兴铁路桥梁行将工竣》,《申报》1925年6月23日,第7版。

[64]D.P.Griffith,“Report by the Engineer-in-Chief,”in 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eds.,Annual Report for the Year 1925,Shanghai: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1926,p.xiii.

[65]张世桢:《沪杭路屠家村港铁桥改建启》,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3页。

[66]《太湖问题之讨论》,《江苏水利协会杂志》第10期,1921年6月,第10页。

[67]〔清〕姚文枏、徐用福等:《具呈为通泖防灾环请筹款疏浚以重民生而济钱漕事》,〔清〕徐用福编:《横桥堰水利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刻本,禀牍第61页。

[68]《太湖上下游水利工程预拟计划大纲》,胡雨人编:《江浙水利联合会审查员对于太湖局水利工程计划大纲实地调查报告书函》,出版地、出版机构不详,1921年印行,附二第1页。

[69]《沪嘉铁路行开车礼纪盛》,《申报》1909年5月31日,第4版。

[70]各桥长度由英尺换算,参见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第3781页。

[71]《苏路大桥试车详志》,《申报》1909年2月15日,第19版。

[72]《外人论沪杭甬铁路》,《申报》1909年3月12日,第12版。笔者经多次查询仍未能在《泰晤士报》的数据库中查到这篇评论(抑或刊登在《上海泰晤士报》上),有待于将来进一步努力。

[73]《抄录詹天佑禀报督同沪杭甬总工程师富尔德验收苏省沪嘉路各工程情形事禀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编:《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英关系卷》(第1册路矿实业),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6页。

[74]《詹眷诚观察附禀邮部声明泰晤士报所论苏浙路工办法实属错误》,《申报》1909年7月17日,第26版。

[75]《詹观察禀邮传部验收苏路工程文》,商办铁路公会编:《商办铁路公会第四次报告》,1909年印行,工程类第1页。

[76]《邮传部为抄送詹天佑报江浙路工程稳固禀文事致外务部呈(1909年8月2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编:《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英关系卷》(第1册路矿实业),第234页。

[77]参见《致丰台京张铁路工程学员徐文泂(1905年7月27日天津)》,詹同济编译:《新编詹天佑书信选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78]如跨越圆泄泾的第38号桥即因“做品不尽合法”,桥下水流冲击严重而两度改建。参见《地方通信:杭州沪杭铁路改建桥梁》,《申报》1915年7月6日,第7版。

[79]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37页。

[80]同上书,第40—41页。

[81]《苏路公司工程处六月份报告》,《申报》1907年8月25日,第12版。

[82]《苏路公司股东蔡一隅致王总理意见书(为姚泾桥筑闸事)》,《申报》1907年10月3日,第5版。

[83]《苏路公司股东论松江姚泾一河可以筑堤行车无须造桥意见书》,《申报》1907年9月14日,第4版。

[84]同上。

[85]《抄录詹天佑报告苏路工程实在情形以驳泰晤士报误说苏浙两路工程造法错误事禀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编:《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英关系卷》(第1册路矿实业),第243页。

[86]《苏路公司股东蔡一隅致王总理意见书(为姚泾桥筑闸事)》,《申报》1907年10月3日,第5版。

[87]于定等修,金咏榴纂:民国《青浦县续志》卷4《山川·上》,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第5页。

[88]《金咏榴等致苏路公司总理王清穆书》,于定等修,金咏榴纂:民国《青浦县续志》卷4《山川·上》,第5页。

[89]《苏路公司王清穆复书》,于定等修,金咏榴纂:民国《青浦县续志》卷4《山川·上》,第5页。

[90]《苏路公司股东蔡一隅致王总理意见书(为姚泾桥筑闸事)》,《申报》1907年10月3日,第5版。

[91]于定等修,金咏榴纂:民国《青浦县续志》卷4《山川·上》,第5页。

[92]同上书,第5—6页。

[93]《青浦绅士再致苏路王总理函(为姚泾桥闸事)》,《申报》1907年11月29日,第19版。

[94]《青浦县移请兼顾路工水利》,《申报》1907年11月30日,第18—19版。

[95]《沈联第、章纪纲等上江督禀》,于定等修,金咏榴纂:民国《青浦县续志》卷4《山川·上》,第6页。

[96]《苏路致江督电(辨明姚泾筑坝事)》,《申报》1907年12月2日,第18版。

[97]《批饬沪道核明姚泾桥闸》,《申报》1908年1月9日,第19版。

[98]于定等修,金咏榴纂:民国《青浦县续志》卷4《山川·上》,第5页。

[99]《苏省沪嘉铁路二月份报告单(续)》,《申报》1908年4月21日,第20版。

[100]《苏省沪嘉铁路三月份工程》,《申报》1908年5月20日,第27版。

[101]于定等修,金咏榴纂:民国《青浦县续志》卷4《山川·上》,第5页。

[102]《抄录詹天佑报告苏路工程实在情形以驳泰晤士报误说苏浙两路工程造法错误事禀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编:《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英关系卷》(第1册路矿实业),第243—244页。

[103]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第3781页。

[104]濮登青:《京沪沪杭甬铁路桥梁概况》,《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1071号,第43页。

[105]于定等修,金咏榴纂:民国《青浦县续志》卷4《山川·上》,第5页。

[106]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1页。

[107]《松绅苏路总理函(为路工关涉农田事)》,《申报》1908年5月29日,第20版。

[108]《南京快信》,《申报》1919年11月20日,第7版。

[109]《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局长任传榜呈》,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3页。

[110]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1页。

[111]《交通部指令第629号》,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7页。

[112]《江苏省长公署批第六百九十四号 呈为沪杭路铁桥有碍水道请即改造》,《江苏省公报》第2947期,1922年3月,“批”第9页。

[113]《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局长任传榜呈》,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3页。

[114]《地方通信:嘉兴部委查勘屠家村港工程》,《申报》1923年8月9日,第10版。

[115]《浙江省长公署训令第2859号令水利委员会、浙西水利议事会准交通部咨沪杭甬路所经屠家村港改建桥梁并添设水管电准照办并抄送附件由》,《浙江公报》第4103号,1923年10月,“训令”第3页。

[116]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第3979页。

[117]D.P.Griffith,“Report by the Engineer-in-Chief,”in 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eds.,Annual Report for the Year 1925,Shanghai: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1926,p.xiii.;A.C.Clear,“Report by the Engineer-in-Chief,”in 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eds.,Annual Report for the Year 1926,Shanghai:Chinese Government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1927,p.xii.

[118]濮登青:《京沪沪杭甬铁路桥梁概况》,《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1071号,第42页。

[119]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第3781页。

[120]濮登青:《京沪沪杭甬铁路桥梁概况》,《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第1071号,第43页。

[121]陆启:《浙西水利述要》,浙西水利议事会编:《浙西水利议事会年刊》第1期,1918年印行,第29页。

[122]王店莲花桥以南至硖石段属桐乡县辖境。

[123]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21页。

[124]《松绅致苏路总理函》,《申报》1908年3月26日,第27版。

[125]《铁路与农田水利之关系》,《申报》1908年4月5日,第18版;《铁路与水道之关系》,《申报》1908年4月10日,第12版。

[126]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24页。

[127]根据商办全浙铁路有限公司编:《商办全浙铁路有限公司第三届报告》,1909年印行,第20、25、30页;《商办全浙铁路有限公司第四届报告》,1910年印行,第22页计算。

[128]《浙省水灾原因之推究 嘉兴团体请改铁路桥梁涵洞》,《申报》1921年11月5日,第14版。

[129]《浙西水利议事会呈为议决调查杭嘉段内铁路桥梁涵洞阻碍情形报告书请予鉴核由》,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21、24页。

[130]《浙水利会呈请改造铁路桥梁》,《申报》1921年12月15日,第14版。

[131]《催促沪杭路改良桥梁之答复》,《申报》1922年3月28日,第15版。

[132]《杭嘉湖人吁请改筑铁路桥梁》,《申报》1922年7月29日,第13版。

[133]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28页。

[134]《浙江省长公署公函十二年函字第86号为函请早日拨款修改枫泾一带铁路桥梁以慰众望由》,《浙江公报》第3963号,1923年5月,“批示、公函”第15页。

[135]《浙江省长公署致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函为准交通部咨复改筑枫泾一带铁路桥梁已令局照办由》,《浙江公报》第3988号,1923年6月,“指令、公函”第18—19页。

[136]《浙江省长公署训令第2324号令嘉兴县知事据沪杭甬铁路局呈复改建屠家村桥梁俟部委查勘完竣报部奉准自当赶办由》,《浙江公报》第4042号,1923年8月,“训令”第2页。

[137]《国内专电》,《申报》1922年9月13日,第4版。

[138]《浙江省长公署训令第2859号令水利委员会、浙西水利议事会准交通部咨沪杭甬路所经屠家村港改建桥梁并添设水管电准照办并抄送附件由》,《浙江公报》第4103号,1923年10月,“训令”第2、5页。

[139]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第3786页。

[140]《浙江省长公署训令第2324号令嘉兴县知事据沪杭甬铁路局呈复改建屠家村桥梁俟部委查勘完竣报部奉准自当赶办由》,《浙江公报》第4042号,1923年8月,“训令”第2页。

[141]张世桢:《沪杭路屠家村港铁桥改建启》,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3页。

[142]费承禄:《苏嘉铁路请勿束狭水口议》,吴江县政府档案0204—003—0286,吴江区档案馆藏。

[143]《常镇道饬县查勘铁路水利》,《申报》1905年9月5日,第4版。

[144]金天翮:《铁道与水利之关系》,《江苏水利协会杂志》第2期,1918年6月,该文第1页。

[145]参见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第7章。胡氏1920年担任太湖局参议、江浙水利联合审查员及江苏省水利协会研究员。

[146]胡雨人:《民国十年水灾后调查报告》,第2页。

[147]同上书,第7页。

[148]胡雨人编:《江浙水利联合会审查员对于太湖局水利工程计划大纲实地调查报告书函》,第9页。

[149]《建设委员会十九年度第二期行政计划》,《建设委员会公报》第11期,1930年11月,“公牍”第65页;《本会工作报告(二十年一月份)》第14期,1931年2月,“法规”第75页。本文使用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57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本。下文不一一注明。

[150]《建设委员会训令第146号令东方大港筹备处》、《建设委员会指令第409号令浙江建设厅呈一件呈请于设计东硖铁路时将桥梁涵洞特别加宽免碍水流由》(1931年4月10日),《建设委员会公报》第16期,1931年5月,“文书”第112—113页。

[151]《呈建设厅呈请转呈建设委员会对于东硖铁路拟请宽放桥梁涵洞以维水利仰祈鉴核文》(1931年4月20日),水利议事会编:《浙西水利议事会年刊》,1933年印行,议决案表第30页、文牍第20—21页。

[152]《建设委员会训令第207号令东方大港筹备处》、《建设委员会指令第550号呈一件呈请检发建筑东方大港之东硖铁路沿路涵洞设计图说以便实地研究贡献意见由》(1931年5月18日),《建设委员会公报》第17期,1931年7月,“文书”第66、68页。

[153]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编:《中日上海停战及日方撤军协定(白皮书第22号)》,南京:编者,1932年,第9页;《吴铁城电蒋中正日方要求我军经沪北站转车需请共同委员会证明此种手续与停战协定不符请友邦代表查明》(1932年6月14日),“蒋中正总统档案”(以下简称蒋档)002090200006137,台北“国史馆”藏。

[154]《杨永泰电蒋中正中英公司建议展筑苏州至嘉兴及杭州至曹娥两段另加筑京芜线》(1934年2月1日),蒋档002080200146020,台北“国史馆”藏。

[155]王汝霖:《苏嘉线建筑计划书》(1934年12月13日),笔者藏。

[156]〔清〕金友理:《太湖备考》卷2《沿湖水口》,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点校本,第85页。

[157]《苏嘉铁路请勿束狭水口议》、《为苏嘉线沿途太湖水口本局工务处已经缜密考虑请转函太湖水利局派员会商由》,吴江县政府档案0204—003—0286,吴江区档案馆藏。

[158]《铁道部指令工字第150号令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呈送苏嘉铁路全线估单图样等祈核示由》,笔者藏。

[159]《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总务处抄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公函》(1935年2月14日),笔者藏。

[160]《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总务处抄太湖水利委员会第40号公函》(1935年3月22日),笔者藏。地图参见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编:《1950年华东区水文资料》(第三册太湖运河区),1952年印行,无页码。

[161]《苏嘉铁路建筑始末》(1936年7月),笔者藏。亦可参见陆海鸣:《苏嘉铁路始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总79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8—262页。

[162]《调查吴江县滨湖区公路堵塞桥梁复桥查勘书》(1949年7月),庞山湖实验农场档案0212—001—0017,吴江区档案馆藏。

[163]《奉谕填报苏嘉路暨杭甬段毁坏各较大建筑物之应摄取照片者遵即列表》(1946年12月),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档案四五七—667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64]《苏路公司股东论松江姚泾一河可以筑堤行车无须造桥意见书》,《申报》1907年9月14日,第4版。

[165]《青浦绅士再致苏路王总理函(为姚泾桥闸事)》,《申报》1907年11月29日,第19版。

[166]金天翮:《铁道与水利之关系》,《江苏水利协会杂志》第2期,1918年6月,该文第1页。

[167]《浙江省长公署训令第2324号令嘉兴县知事据沪杭甬铁路局呈复改建屠家村桥梁俟部委查勘完竣报部奉准自当赶办由》,《浙江公报》第4042号,1923年8月,“训令”第2页。

[168]《金天翮君报告驳论正缪》,胡雨人:《治湖箴言》,出版地、出版机构及时间均不详,第3页。

[169]《金科长阴谋之表出》,胡雨人:《民国十年水灾后调查报告》,第19页。

[170]胡雨人:《民国十年水灾后调查报告》,第7页。

[171]参见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第7章。

[172]《呈为港坝堵塞积水成灾请疏泄以卫农田事》,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2页。

[173]《地方通信:松江请开屠家村港坝基》,《申报》1922年1月12日,第11版。

[174]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5—6页。鉴于无法验证,笔者暂不作图。

[175]《太湖流域防灾会成立会纪》,《申报》1922年5月13日,第15版。

[176]张世桢:《沪杭路屠家村港铁桥改建启》,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3页。

[177]《浙路公司咨呈浙抚文》,《申报》1908年6月16日,第11版。浙路公司回应称其所建路段没有“野窑”这一地名,而且黄浦江在江苏境内,属苏路公司管辖,故公司认为“英领所称,或指娄县姚泾一水而言”。

[178]于定等修,金咏榴纂:民国《青浦县续志》卷4《山川·上》,第5页。

[179]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1页。桥梁从上海起编号,44号桥在屠家村港南。

[180]《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局长任传榜呈》,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2—13页。

[181]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28—29页。

[182]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18页。

[183]沪杭甬铁路局捐赠铁路附捐大洋10万元,任传榜局长捐大洋1 321元,其余如机务处、车务处、材料处、警务处、工程处募款计大洋914元,小洋955角,铜钱1 690文,另有大批衣物。地方官民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而“洋账各员”仅捐大洋37元。参见浙江壬戌水灾筹振会编:《浙江壬戌水灾筹振会报告书》,出版时间不详,经收赈款报告第2、5页,经收赈款旬报录第71、136页,施赈物品报告第2页。

[184]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28—30页。

[185]《浙江省长公署训令第2859号令水利委员会、浙西水利议事会准交通部咨沪杭甬路所经屠家村港改建桥梁并添设水管电准照办并抄送附件由》,《浙江公报》第4103号,1923年10月,“训令”第2页。鉴于标题较长,下文以“方维因调查报告”代替。

[186]《方维因调查报告》,第4页。

[187]同上。

[188]《方维因调查报告》,第4页。

[189]铁道部第三设计院编:《桥涵水文计算》,人民铁道出版社1960年版,第49页。笔者尽量使用接近民国时期技术标准的此类书刊。

[190]《方维因调查报告》,第5页。

[191]《方维因调查报告》,第4、5、7页。

[192]同上书,第5页。

[193]《方维因调查报告》,第6页。

[194]同上书,第3页。

[195]同上书,第6页。

[196]同上书,第7页。

[197]《沪杭甬路与水利关系》,《申报》1923年10月20日,第7版。

[198]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湘湖的情况也是如此。

[199]参见宗菊如、周解清主编:《中国太湖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浙江嘉兴地区文管会编:《杭嘉湖平原水灾成因考》,1980年印行;汪家伦:《古代太湖地区的洪涝特征及治理方略的探讨》,《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陈家其:《太湖流域洪涝灾害的历史根源及治水方略》,《水科学进展》1992年第3期;杨世伦、陈吉余:《太湖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和演变》,《地理科学》1995年第4期;杨世伦、姚炎明:《太湖流域洪涝的激发机制和减灾策略探讨》,《灾害学》1997年第3期;史威、朱诚:《太湖流域水灾演变与环境变迁的相关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第1期。

[200]参见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编:《太湖流域自然资源地图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01]《张会员廷梅等对于水利局整理浙西水道之意见书》,水利议事会编:《浙西水利议事会年刊》,杭州:编者,1931年,文牍第73页。

[202]《督办苏浙太湖工程局交议上下游水利工程预拟计划大纲案审查会报告》,胡雨人编:《江浙水利联合会审查员对于太湖局水利工程计划大纲实地调查报告书函》,第1页。

[203]水利委员会编:《泖河测量报告书》,1915年印行,第4页。

[204]胡雨人:《民国十年水灾后调查报告》,第7、19页。

[205]参见沈佺编:《民国江南水利志》,民国十一年(1922年)木活字刊本;水利委员会编:《泖河测量报告书》;建设委员会编:《建设委员会工作计划概要》,1930年印行;浙江省水利局编:《浙江省水利局总报告》,1935年印行;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南京水利实验处1950年印行;另可参见《江苏水利协会杂志》、《太湖流域水利季刊》、《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等期刊。

[206]参见《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太湖水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51年8月)》、《上海市水利事业四年来工作报告》、《关富权教授的意见》、《许止禅教授关于整治太湖水利初步规划意见》,《上海市农业局关于1957年太湖流域规划会议文件汇集》,上海市农业局档案B45—2—201;《江苏省水利厅关于太湖流域规划的初步意见(1958年)》,中共上海市委基本建设委员会档案A54—2—317—12,上海市档案馆藏。

[207]昆山市水利局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昆山县水利志》,第87—88页;《上海市松江县人民委员会关于要求拓宽沪杭线铁路桥的第四次报告》,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农业办公室档案B10—2—32—54;《关于疏浚洞泾港拓宽二十六号铁路桥的通知(1969年)》,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档案B246—1—252—111;《上海铁路管理局技术改造工程指挥部关于沪杭铁路复线桥梁与水利航运配合问题的报告》,中共上海市委基本建设委员会档案A54—2—344—42,上海市档案馆藏;《海宁县铁路桥涵影响农田水利调查表(1956年)》,浙江省嘉兴专员公署档案0079—002—003,湖州市档案馆藏。

[208]《函知有关农田水利规划涉及改建铁路桥涵的投资问题》,浙江省嘉兴专员公署档案0079—002—003,湖州市档案馆藏。

[209]参见《上海铁路管理局技术改造工程指挥部关于沪杭铁路复线桥梁与水利航运配合问题的报告》,中共上海市委基本建设委员会档案A54—2—344—42;《上海市松江县人民委员会关于要求拓宽沪杭线铁路桥的第四次报告(1964年)》,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农业办公室档案B10—2—32—54,上海市档案馆藏。

[210]〔清〕金友理:《太湖备考》卷2《沿湖水口》,第89页。

[211]《东太湖干拓基础调查概要(二、土地改良班)》,《调査月报》第2卷第1号,1944年1月,第81页。本文使用的版本是龙溪书舍编:《兴亚院大东亚省调査月报》,1988年复刻版。

[212]《苏嘉铁路第三段木桥工程估价单》,笔者藏。每孔9.14米。

[213]《东太湖干拓基础调查概要(一、治水班)》,《调査月报》第1卷第12号,1943年12月,第153页。

[214]参见岳钦韬:《风雨苏嘉铁路》,嘉兴市历史学会编:《嘉禾春秋》第4辑,2001年印行;张根福、岳钦韬:《抗战时期浙江省社会变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页附图。

[215]铁道部第三设计院编:《桥涵水文计算》,第49页。

[216]参见中央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编:《长江流域水文资料(第十辑太湖区)》第2册,1951年印行。因页码混乱,不一一标注。

[217]参见吴江县水利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吴江县水利志》,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218]壅水水位出现在桥前,所以1947、1948两年桥下的水位均低于4米。

[219]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全宗、国民政府水利部全宗等。

[220]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第318页。

[221]参见《交通部训令第2342号》,张世桢编:《沪杭路屠家村港拆坝筑桥纪略》,第4页。

[222]江苏水利协会编:《江苏水利协会民国十一年常会议决案》、《江苏水利协会民国十二年常会议决案》,出版项不详,1922—19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