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联圩内抵制洪水能力有所增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圩堤的培修、河道的疏浚、打坝并圩及发展机电排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联圩内抵制洪水的能力。从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院1963年3月对嘉善、吴兴、吴江、昆山、青浦5县10个联圩的调查可知,圩堤高程一般均在3.8—5.8米,顶宽一般在1.5米以上。高程一般超过1954年洪水位0.5米左右,其中吴兴皇坟圩区标准最高,超过1954年洪水位1米;青浦圩区的圩堤标准稍低,但亦超过1954年洪水位0.2米(见表8-5)。此后,堤顶高度均有所增加,如1999年,无锡市万亩以上大圩的堤顶高度在5.5—7.0米。[43]

表8-3 无锡市万亩圩区圩堤达标建设2005年度实施计划表

续表

资料来源:无锡市水利局编:《无锡市水利志》(2001—2005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表8-4 1990年年末苏州市联圩工程统计表

注:圩堤工程、机电排涝能力两栏,均包括联圩以外的小圩地区在内。
资料来源:苏州市水利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水利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208 页。

表8-5 1963年3月皇坟圩等10联圩水利设施表

资料来源: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院:《太湖流域低洼圩区典型调查研究报告》(1963年6月),吴江市档案馆2012—2—35。

联圩并圩将若干小圩并成一大圩,相应地缩短了防洪线。1958年,吴江县将887只鱼鳞小圩,联成73只大包围,保护面积398 530亩。防洪圩堤从原来的2 444.72公里缩短到899.57公里,减少63.2%。其中梅堰公社原有89只小圩,圩堤总长174.46公里,建立8个大小联圩后,防洪线缩短到92.83公里。八都公社徐家漾联圩由53只自然圩组成,总面积36 892.6亩,涉及二省二县四个公社21个大队174个生产队,联圩后防洪堤从原先的163.9公里缩短到33公里。[44]至1963年年初,吴兴县皇坟圩、斜桥头圩,嘉善县中星圩、陶南圩,青浦县崧泽圩、青山圩、尤浜圩,吴江县双阳圩、大新圩,昆山县江浦圩等联圩的防洪线也大为缩短(见表8-6)。防洪线的缩短,不但减少了修圩土方量,节省防汛器材和劳力,而且也易于集中精力防守。

表8-6 皇坟圩等10联圩外港圩岸线缩短情况表(1963年3月)

资料来源: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院:《太湖流域低洼圩区典型调查研究报告》(1963年6月),吴江市档案馆2012—2—35。

联圩后,由于普遍采用机电排涝代替水车,加快了排涝时间,同时采用预降水位等措施,提高了抗涝能力。皇坟圩等联圩的抗涝能力,“一般由一次(3—5日)降雨200—260毫米,提高到一次降雨(3—5天)310毫米左右”,“由于机电排涝迅速,缩短了农作物受淹时间,对农作物正常生长起了决定性作用”[45]

联圩过程中,圩区的“三闸”(套闸、防洪闸、分级闸)配套工程也相继建设。如20世纪60年代中期,太仓县14个联圩中9个联圩配上了套闸,较大的联圩已建套闸2—3座。圩内30多条主河道上,大部分已配上防洪闸[46]。苏州市,到1962年年底,建成联圩套闸45座,防洪闸96座,分级闸25座;1963—1967年,又兴建套闸329座,防洪闸284座,分级闸114座。此后,建设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70年代中期,因半高田联圩的建立,又兴建了一些防洪闸。至1990年年末,全市联圩已有圩口套闸1 047座,防洪闸1 225座,分级闸365座。[47]至1999年,无锡万亩以上的34个圩子建有套闸64座,防洪闸200座,分级闸92座。[48]2001—2005年,又新建防洪闸98座,翻建防洪闸159座。[49]“三闸”配套工程的建设对调节洪水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农作物产量提高明显

联圩后,圩区的农作物产量得到了提高。如崧泽圩里浜大队1954年水稻亩产为168斤,1962年增至623斤,1962年较1954年增长270%;尤浜圩区尤浜大队1954年水稻亩产150斤,1962年增至679斤,1962年较1954年增长350%。[50]农作物产量的增加虽与肥料、种子、田间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密切相关,但水利设施对抗涝保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联圩后,圩区内春花作物与双季稻种植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加。过去圩内部分地区因地下水位高,长期来未能种植春花作物,20世纪50年代“实行打坝并圩,建立机电排灌站以后,春花播种面积有了大量的发展”[51]。据皇坟圩、斜桥头圩等9个圩区的统计资料,春花播种面积由1959年的13 473亩增至1962年的18 575亩,增加38%,单产亦平均稳定在140斤左右。[52]过去因劳力、肥料及水利条件的影响,不能种植双季稻,“实行机电排灌后改善了水利条件,并节省了大量劳力,就有可能多积肥,推广双季稻。有的地区开始试种一年三熟制,即一季大麦和两季水稻”。双季稻与单季稻比较,“一般亩产可增产150—200斤”,“1962年有些圩区种植双季稻面积约占水田面积的30%左右”。

各圩区在疏浚河道的同时,相继进行农田整治与改造。20世纪60年代,吴县黄埭公社、昆山花桥公社、吴江平望公社、常熟兴隆公社、江阴华士公社、无锡梅村公社等都进行了平整土地和格方田块活动。70年代后,格方田块、改土治水掀起新的热潮,江阴出现了周庄、申港、新桥、夏港、云亭、陆桥等平整土地3千亩的公社,无锡的梅村公社平整土地2万余亩,宜兴的水稻田至1975年基本完成格田成方。太湖流域其他各地也进行了深翻改土、增肥改土、格田成方。随着联圩在内河预降条件的改善,也加强了对农田的除渍。其办法主要是开沟并结合以暗管、暗墒等设施,形成内外配套,沟沟相连的排降系统,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危害,使农产品在圩田内获得了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