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每个人都是一部书,写着在时光的流程中用生命打磨出的故事。闲聊中的叙旧,给子孙讲述家族的历程,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给别人听,等等。这些都是口头文学,如果以书面语言加以整理和润色,就是文学作品,这是我一个初学写作者对文学作品的肤浅认识。然而,要把思维变成文字跃然纸上,更广泛地传播要讲述的故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为之。
学生时代,我偏重于学数理,那时流行着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20世纪60年代,随着上山下乡的潮流,我高中毕业后回到出生的农村,没有了功课的负担。劳动的空闲时间,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书籍,首选是小说名著,还有哲学著作,《毛选》是必读的。也就在这时开始认识社会、农村、农民,逐步走向生活的汪洋大海。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感慨想发。写日记,给同学写信,还试图给《收获》文学杂志投稿。后来杂志停刊,日记和信也不能写了,继续阅读书籍还是可以的。
1977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当时,我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参加了高考,被大学录取,毕业后担任中学物理教师。工作之余,写作的念头又在脑海浮动,有机会参加了西安市作家协会举办的写作学习班,也投过稿件。1985年7月10日,西安市作家协会发来《十万个智斗故事》约稿通知,我那时忙于物理教学工作,要管三个孩子的学习,要安抚家中老人,写作的冲动暂时搁置。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中,我配合工作,笔锋转向专业论文,并且发表在物理教学杂志上,还编写了教辅资料。
三个孩子陆续上了大学,我也进入知天命的年纪,每年一次的同学聚会,“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为了追忆往事,我又开始写作,不为别的,只为抒发情感,一吐为快。一封封未发出的信件,订成一本又一本。对孩子的期盼,对生活的感悟,一页又一页,整理起来有一尺多厚。
退休之后,终于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带带孙子也是乐事。我开始整理思绪,想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2008年8月,参赛作品《手机短信》曾获《时代文学》杂志社举办的首届“时代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优秀奖。同时,我被《时代文学》杂志社聘为特约通讯员,发给采编证。2009年春,我读了王海江老师的长篇小说《古城驼铃》,激发了我写小说的欲望,我开始写作以自己的阅历为素材的小说。后来,我写了好多个片段,看起来总觉得是个平面图,人物没有立体感。我把想法告诉了许铭老师,得到了他的热情指点。2010年,我开始在电脑上写作,逐渐进入了状态,灵感来了就抓紧写,累了就歇下来。有时会产生退缩情绪,不想继续写,老伴儿又鼓励我,说坚持就是胜利,每写完一章,他都是我的第一个读者,也是给我提供素材较多的人。写完第六章,大概有一半了,我把文章发给许铭老师,他认真阅读了一遍,肯定了成绩,指出了缺陷,让我有了些底气。
2015年8月,历时五年之久,小说《路》的初稿写成,我同时发给许铭老师和王海江老师。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中肯的意见。我反复修改,许铭老师不厌其烦地阅读三次,每次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2016年,我有缘结识太白文艺出版社卢虹竹编辑,将小说《路》的电子版发给她,以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结果。最终,太白文艺出版社同意出版我的小说。
在小说《路》即将出版之际,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同学、同事和朋友,特别是许铭老师和王海江老师,是他们的帮助成就了我的文学梦想,再次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我的老伴儿和我的儿女对我的支持和关心。在出版过程中,太白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卢虹竹女士给我鼓励,她热情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此,对她表示真诚的感谢!
恒 瑛
2016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