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研究的背景

1.1.1 研究的背景

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人口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的统一。20世纪是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世纪,21世纪将是人类城镇化进程的一个全新时代,世界人口的大多数将生活在城镇里。1950年,全世界只有30%的人口居住在城镇;2000年,已有47%的人口居住在城镇;按照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60%。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的中国正在经历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镇、工业社会的转变”。

截至200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46.6%。但是纵观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他们都是在城镇化率达到50%之后出现种种“逆城市化现象”。基于对这种现象和问题的反思,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开始转变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开始注重城乡关系的调整,注重乡村的发展。尤其是老欧盟十国近十年来的发展已然淡化了城乡界限,在人文、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标方面基本实现乡村-城镇转型。因此,当前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中国的城乡如何发展,以避免重蹈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弯路,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城镇化问题。1997年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多次颁布关于城镇化问题的政策,对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及居住给予越来越宽松的条件,引导和促进城镇化进程。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将“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作为一个专门的部分,认为:“提高城市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并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8年12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地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预示着乡村建设的远景目标和城镇化路径创新。

然而,对于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它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化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对于其中部分问题的看法还存在较大分歧,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就中国的现实国情来看,乡村-城镇转型不仅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必要因素。首先,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尤其是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转移困难,不可能使其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因此,乡村-城镇转型有利于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压力,保证城市化的平稳发展。城市化是产业结构和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不仅会对农民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对城市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负担。因此,乡村-城镇转型与城市化同时并举是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现实选择。通过乡村-城镇转型的推进,可以有效地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简新华,2010)。本文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试图以马克思、恩格斯和发展经济学家的城乡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出发,讨论乡村-城镇转型的基本内涵、特征、模式以及动力机制,并对国内外已有的乡村-城镇转型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结合中国城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推进乡村-城镇转型的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