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

(1)早期城镇化路径造成城乡对立的恶果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简单,城乡就业浑然一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大工业的发展中,城市才由传统意义上的军事防御的城堡,逐渐转变为工业、商业和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机器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引发了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最终以工业取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性地位。以前“不过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1],随着分工的深化,逐步演变成了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也使得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在城市工业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各种有效生产要素也都向城市集聚,最终使城市成为了与农村完全相反的另一种世界。因此,马克思认为“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2]。表现在社会形态上,就是“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3],从而使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人们分为“两个不同的阶级”[4]。可见,这种包括阶级对立在内的城乡对立,是传统城市化路径的必然结果。

(2)未来社会城乡关系是消除城乡对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预言中,认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最终将会消除。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劳动者将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5]。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消灭城乡对立,关键是要形成“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态的基础上的联合”[6],“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7]。并认为,农业和工业的联合是解决城乡对立的“物质前提”[8]。马克思指出:“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并使交通工具随着由此产生的需要扩充起来”,“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这里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9]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关注到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城市病”,并指出“只有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现在城市中日益病弱的群众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作为植物的肥料”[10]。这样,“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11]

(3)城乡融合的路径是改造农业和转变农民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乡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现代生产方式向乡村的扩展和对传统农业的改造。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实质上是现代工业对传统农业的掠夺和现代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凡是它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级。它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12]首先,现代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向乡村和农业的扩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科学终于也将大规模地、像在工业中一样彻底地应用于农业。”[13]其次,“发达的、同资本主义基础上的机器生产相适应的劳动制度,就是工厂制度,这种制度甚至在现代的大农业中——由于这一生产领域的特点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变化——也占统治地位。”[14]于是,农业再也不能在自己内部自然而然地得到它自己的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服务由存在于农业内部向外在的独立生产部门转变,从而也完全地转变为“一种营业”,“农业和制造业完全一样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15]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城市化过程中以及未来城乡融合、一体发展中,劳动者就业转移以及素质转变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城乡一体发展同时是人口流动和人的自身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农村和农业的过程,在冲破小农私有制的同时,推动了农民向城市就业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