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一些典型地区乡村-城镇转型的历程、演进的路径、动力及其共性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东部的一些典型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方式变革实现了乡村-城镇转型,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即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带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90年代中期至世纪之交:产权改革促进乡镇企业城市化;21世纪以来: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国内较成熟地经历了这一系列变革,并实现乡村-城镇转型的主要有三个地区,形成三种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
苏南模式是在市场+政府的作用下,通过推行农村工业化、产权改革、三集中战略等一系列变革实现了乡村-城镇转型,最终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温州模式主要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专业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建设资金;以小城镇建设带动乡村发展等措施逐步实现了乡村-城镇转型。珠江三角洲模式是:以发达的农业为基础;通过“三来一补”发展乡村工业;以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由区域工业化形成区域城镇化,完成了乡村-城镇转型。概括三个地区、三种模式的共性规律主要有四点:一是都起步于小农生产,经历了完整的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二是都以乡村工业化为乡村-城镇转型的主要动力;三是都依托当地资源形成了以内生发展动力;四是都成功抓住了宏观政策和短缺经济的可贵机遇。
【注释】
[1]曹钢:《加快西部乡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载《求是》2005年第10期,第73页。
[2]朱通华:《论“苏南模式”》,载《当代思潮》1994年第1期,第36页。
[3]曹宝明、顾松年:《“新苏南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与路径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2期,第37页。
[4]根据江阴市的调研资料整理而成。
[5]“三集中”是指苏南地区实施的“农业向工业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的区域发展战略。
[6]根据江阴市的调研资料整理而成。
[7]许经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载体》,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第74页。
[8]许经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载体》,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第75页。
[9]左正:《“珠三角模式”的总体特征与成因》,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0期,第87页。
[10]查振祥:《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载《特区经济》2002年第12期,第34页。
[11]庞世德:《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载《岭南学刊》1994年第1期,第38页。
[12]季任钧等:《中国沿海地区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93页。
[13]因经济等原因,笔者只对江阴市进行了实地调研,无法获得其他地区的数据,因此,只以江阴为例进行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