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本章小结

4.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分析了乡村-城镇转型的科学依据、内涵,乡村-城镇转型与传统城镇化路径的本质差异及转型的模式。

马克思主义者是从共产主义理想观出发看待城乡关系的变化的。同样,与共产主义理想观的客观规律性相统一,他们关于城乡关系的分析,也在历史的客观趋势中揭示了城镇化变革的规律性,并告诉人们这种规律与革命进程的高度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英明预见,为我们关于城镇化模式创新的探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从实践的进程看,与马克思主义的预见相一致,国际城镇化从城乡关系变化的特征去分析,大体也经历了“城市瓦解乡村”(工业化早期)——“城市反哺乡村”(工业化中期)——“乡村-城镇转型”(工业化后期)三个阶段性变革。特别是这第三阶段模式,从发达国家所看到的情况说,事实上具有现代意义的城乡一体化的特征。发达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在达到50%以后,其有关乡村建设的政策变化,可以分为五个“里程碑”式的演变,而最后(第五阶段)即进入“城镇区域化阶段”。“事实上,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城镇正在进入一个区域化的阶段”,这属于“后现代城市的特征。”显而易见,国际“城镇区域化”的发展同我国提出“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及本文称之“乡村-城镇转型”的城镇化模式,在发展趋势上是完全吻合的,表现出城镇化道路的否定之否定演变。在经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之后,城乡关系便由早期的对立,又回归到了“一体”,但这绝不是退回到城镇化发生前的“一体”,而是一种经历了新“否定”之后的新的“一体”,是一个历史性进步。

乡村-城镇转型作为社会经济的转型过程,包括人口、地域、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结构转变的内容,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概括起来,乡村-城镇转型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①人口的转变,即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②经济结构的转变,即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非农产业不断积聚的过程。③空间地域结构的转变,即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逐步转化的过程。④基础设施的完善,即道路、交通、供电、供水和供气等的配套,公共设施的完善,实质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变。这四个方面概括了乡村-城镇转型的典型特征,或者说是转型的具体标志,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发生,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为乡村-城镇转型,如果四个方面都发生了,也就意味着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乡村-城镇转型与传统城镇化路径的本质差异表现在:推进的主体、变革的过程、作用机制与最终格局的区别上。

乡村-城镇转型的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按照乡村-城镇转型的各个方面的各种不同的特征,分成各种不同的模式。本章将其分为三大类,首先,按照乡村-城镇转型的主导力量和组织管理的方式,乡村-城镇转型模式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其次,按照地域景观特征,可以分为乡村地区转型模式、集镇转型模式、城市边缘区(或者城市郊区)转型模式。最后,按照乡村-城镇转型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式,可分为农业发展型、市场拉动型、现代工业催生型、旅游开发型和城市辐射型。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7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3-224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8]曹钢、何磊:《第三阶段城镇化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载《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2期,第80-83页。

[9]2006年由建设部和中国建筑设计院组织“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的课题,通过对欧盟十国乡村和美国乡村建设做了实地的考察,完成《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一书(叶齐茂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版)。

[10]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11]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12]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13]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14]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15]曹钢、何磊:《第三阶段城镇化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载《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2期,第80-83页。

[16]指乡镇集体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不经过土地征用,在集体土地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并实现农民生产方式转变与分享经济成果的城镇化模式。

[17]曹钢、何磊:《第三阶段城镇化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载《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2期,第80-83页。

[18]许学强、薛凤旋、阎小培:《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