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本章小结

6.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分析了与中国在资源、人口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韩国、日本的乡村-城镇转型推进的背景、路径及取得的成就,并总结了两国推进乡村-城镇转型的共性经验。

韩国和日本在推进乡村-城镇转型之初,都处于城乡发展失衡的困境,且两国与我国的国情具有相似之处,即都属于人多地少,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实施的城市偏向的工业发展计划导致城乡发展严重失衡,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城乡矛盾,20世纪70年代发起新村运动。在新村运动推行的十余年间,韩国政府通过启蒙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的直接补贴和技术支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以及培育农协等措施逐步实现了乡村现代化和乡村-城镇转型,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农村地区人口过于稀疏、产业衰退、基础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城乡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日本政府提出全国综合开发计划,采取增加对农村、农业的资金投入,制定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的农产品价格政策,推行农村工业化,发挥农协作用等措施恢复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乡村-城镇转型进程,实现了区域的城镇化。总结两国推进乡村-城镇转型的经验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乡村-城镇转型的推进同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推进乡村工业化是乡村-城镇转型的主要路径;三是重视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四是加强农民的培训和农民自身的转化。

【注释】

[1]李水山、许泳峰:《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2]李水山、许泳峰:《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

[3]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84页。

[4]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85页。

[5]余云峰:《统筹城乡发展与城市化:日韩两国的经验及启示》,载《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期,第185页。

[6]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86页。

[7]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05页。

[8]农协是韩国农业领域最大的民间组织。农协中央会成立于1961年,是韩国农协的全国性联合组织,现有1366个会员社,拥有240万社员。

[9]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04页。

[10]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89页。

[11]冈部守:《日本农业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12]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13]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14]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15]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16]左学德等:《日本的农业、农民和农村——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问题》,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17]左学德等:《日本的农业、农民和农村——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问题》,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18]詹兆雄:《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及成因初探》,载《上海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第41页。

[19]高强:《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农业与农村的发展》,载《世界农业》2001年第7期,第30页。

[20]陆洲、许妙苗、朱喜钢:《乡村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启示》,载《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第2期,第82页。

[21]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22]冈部守:《日本农业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23]冈部守:《日本农业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