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克里斯汀·迪奥

第五单元 克里斯汀·迪奥

课文一

贝律铭

[1]贝律铭于1917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东。他在广东和香港度过了童年时代,其父是当地中国银行的一名主管。20世纪20年代晚期,母亲去世后,贝律铭全家搬到中国上海,贝律铭就读于当地的圣约翰中学。由于父亲和英国银行界多有来往,因此鼓励他到英国读大学,但是贝律铭决定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作为一名年轻人,贝律铭见证了上海不断发展的城市面貌,在他心里根植了热爱建筑的种子。然而,当他1935年到达宾夕法尼亚大学后,发现该校的课程侧重于细节的精修,不适于他在结构工程学方面的兴趣。因此,他转到了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就读。

[2]贝律铭考虑过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程学学位,但是威廉·艾默生院长说服他继续学习建筑学。贝律铭1940年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并获得了美国建筑院的金质奖章及建筑师联谊会奖章。贝律铭曾考虑去欧洲或回中国,但是当时这两地都被战争席卷,因此,他决定留在波士顿的贝蜜丝基金会做研究助理。

[3]1942年,贝律铭与刚从威尔士利学院毕业的中国学生陆书华结婚。婚后,贝氏搬到马塞诸塞州剑桥市,陆书华进入哈佛研究生院学习景观建筑学。同年夏天,通过妻子的推荐,贝律铭进入哈佛研究生院学习设计。正是在哈佛,贝律铭接触到了欧洲建筑大师们的作品,吸收了他们关于无装饰、抽象形式建筑物的思想,即显露建筑物的支撑体系和建筑材料。

[4]贝律铭在设计中追求将现代和传统融为一体,他称之为“不可能的梦想”。他的设计被认为是对勒柯布西耶等建筑师推崇的国际风格的一种延续。然而,贝律铭也因粗犷主义为人所知。粗狂主义是现代风格的分支,其特征是大胆的形式及实用原则。例如,在1967年建成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设计中,贝氏使用的大型长方形混凝土结构正是粗狂主义的典型范例

[5]20世纪60年代,贝律铭被选为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的设计师。1974年,贝律铭因为设计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而获得全国的认可。贝律铭最著名的设计可能要数法国巴黎卢浮宫庭院中的玻璃金字塔,该作品于1989年建成后,曾引起广泛争议。

课文二

克里斯汀·迪奥

[1]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社会上,尤其在女性中,产生了一种期待的情绪。许多女性以前曾从事男性的工作,迫使他们不得不穿着难看的保护性服装。女性厌倦了一成不变,渴望有人能让她们变得更迷人。克里斯汀做到了,1947年,他奢华的创意突然出现在时尚界,震惊了所有人,为当时灰暗的世界带来了阳光和希望。

[2]克里斯汀·迪奥于1905年1月21日出生于卢瓦尔河谷昂热尔区,是马德琳和莫里斯·迪奥夫妇五个孩子中的次子。历来与兄妹们诺曼底人的特征不同,克里斯汀是一个温顺、雅致的孩子,他喜欢帮助母亲设计室内装饰与花园。

[3]克里斯汀一直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从部队退役后,他决定和雅克·邦金合作开办一个美术馆,然而,却苦于资金不足。让他惊讶的是,母亲同意资助他建立美术馆,前提条件是他永远不能在生意场上使用迪奥这一名称。迪奥夫人固有维多利亚时代的观念,认为把家庭和生意场相联系是难以想象的。

[4]连续几年,迪奥的美术馆成为一个兴旺的艺术收藏中心,展示那些当时不为人所知,但不久后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岁月静好,直到1930年,悲剧降临迪奥家。多年来精神不稳定的小儿子伯纳德变得无法控制,并最终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巨大的打击使迪奥夫人病倒,于1931年51 岁时去世。

[5]尽管克里斯汀竭尽所能,却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靠朋友救济生活。后来,他突然决定成为一名女装设计师。为什么以前没有想到这个主意呢?他非常幸运地和雅克·奥泽恩,一名插图画家,共同找到了房子。奥泽恩向他展示了如何使他的绘画更完美。奥泽恩成功卖掉了一些素描,使克里斯汀经济上有了改善。很快,他的设计就被所有顶级女装设计师所用,他设计的帽子尤其受欢迎。在酒店住了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有能力在他所生活并工作的法国巴黎皇家路购房,他甚至还能给住在南部的父亲和姊妹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