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简介
《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这本书是由.刘宜庆著创作的,《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共有133章节
1
“回顾丛书”序
约半年前,艾明秋女士来电,要我“再做点贡献”。小艾是辽宁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也是我的第一本书《大汉开国谋士群》的责任编辑,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进而“成为...
2
前 言 联大风流何处寻?
1938年4月,昆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年6月8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关防(铜质)到校,7月1日正式启用。这所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
3
目录
“回顾丛书”序 前 言 联大风流何处寻? 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 湘黔滇旅行团 黄钰生南渡西迁 地质学家袁复礼的足迹 闻一多参加步行团 曾昭抡不绕小道 李继侗联欢会...
4
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
...
5
湘黔滇旅行团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转眼又离别。 1937年11月11日,上海沦陷。12月13日,南京沦陷,武汉震动,长沙成为后防重镇,小东门车站被炸,学...
6
黄钰生南渡西迁
1912年,14岁的黄钰生(字子坚)进入南开学校求学,一年后,结识了与自己同岁的周恩来(1913年进入南开中学)。两人都是南开的活跃分子,非常熟悉。后来,周恩来...
7
地质学家袁复礼的足迹
袁复礼教授决定加入湘黔滇旅行团的消息传出,地质学系的学生欢呼雀跃。因为袁复礼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家。他曾对中国大西北进行科学考察,这一次,从长...
8
闻一多参加步行团
对于闻一多参加步行团的行为,当时长沙临大的学生也十分疑惑,曾有学生就此问闻一多:“闻先生,你大可照学校的规定坐车、乘船经广州、香港、越南,舒舒服服到昆明,何必受...
9
曾昭抡不绕小道
旅行团的成员大都是身着短装,为的是旅行方便。特别是生物学家李继侗与地质学家袁复礼两位先生更是神气,他们身着皮夹克,脚上是绑腿麻鞋,手上不离拐杖,俨然两位精神抖擞...
10
李继侗联欢会上跳舞助兴
湘黔滇旅行团1938年2月20日出发。黄钰生、李继侗、曾昭抡、袁复礼组成湘黔滇旅行团指导委员会,由黄钰生担任主席,负责日常具体的领导工作。临行前,李继侗致信家人...
11
冯友兰意外出事故
1938年早春,冯友兰同朱自清、陈岱孙、汤用彤等一起乘车离开长沙,前往昆明。不料,车到离镇南关不远的凭祥县城,穿过城门的时候,冯友兰的左臂碰在了城墙上,上臂骨折...
12
联大师生跑警报
...
13
何谓“跑警报”
昆明的天空,不仅有美丽的云朵,还有罪恶的炸弹,打乱了联大人平静的生活。和许多后方城市一样,春城的上空也不宁静。 沈从文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抗战到胜利和平,八年...
14
跑警报中的意外死亡
1938年9月28日,日寇飞机向美丽的春城疯狂地投下了炸弹,联大租来作为教职员和学生宿舍的昆华师范学校被炸。从此,被日寇飞机轰炸,成为昆明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5
金岳霖跑警报
1938年8月,西南联大文、法两学院在蒙自上完第一学期课后,奉命搬回昆明。当时昆明多数本土的专科学校,为避免空袭干扰,于是年春间陆续疏散下乡开学。于是西南联大得...
16
梅贻琦跑警报
1941年5月,梅贻琦去重庆教育部跑联大的教育经费,在日记中记录了敌机轰炸重庆的情形。重庆的警报和昆明的警报略有不同。5月20日,梅贻琦记录下重庆的空袭警报标志...
17
刘文典大呼“保存国粹”
联大师生跑警报有近有远,最近的就是铁路后面的白泥山,位于驿道东侧,这片地方即今天昆明理工大学的教工宿舍区,那里至今保留着这一片难得的小森林。稍远的,就沿着驿道上...
18
冯友兰躲进城墙洞
在昆明受到的直接战争威胁是空袭,从1938年9月开始,日军的飞机频繁轰炸昆明。对于联大师生而言,最危险的事情是西南联大成为日寇轰炸的目标。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军...
19
陈达教授坐坟头讲课
一日,社会学教授陈达讲人口学课,讲着讲着,忽然响起了警报声,可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有人提议到郊外躲空袭兼上课,陈达欣然同意。他们来到小山上,找一片茂密的树林,...
20
跑警报的幽默和浪漫
西南联大的师生一听到空袭警报,就停下课来,老师学生都往山林疏散,往防空洞里跑——所谓“跑警报”是也。对于跑警报的经历,陈寅恪也曾写过一则趣联:“见机而作,入土为...
21
不跑警报
联大师生也有不跑警报的。先看不跑警报的学生。 何兆武回忆说,他知道有一位姓杨的同学就不跑警报,有一次他正在喝茶,炸弹落在附近,震翻了茶杯,他不但没有害怕,还捡了...
22
终结跑警报的日子
西南联大师生回忆起昆明的生活,总会想起昆明那湛蓝、清澈又高远的天空,还有那白如雪的木香花,从篱边走过,香气绕身,经久不散。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当数跑警报的日子。 ...
23
联大师生的饮食
...
24
联大学者的饭局
2018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上下两册《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引起学界的关注。郑天挺的日记,是学术富矿,也具有日常生活之美。教学之余,西南联大教授的衣食住行、娱...
25
梅贻琦的酒量
《梅贻琦日记》中有关西南联大学者的宴饮记录,只是简单地交代学者的姓,这可能和梅贻琦公务繁忙有关,记录从简,如果读者不熟悉联大的教授,会看得一头雾水。但他一直坚持...
26
抗战胜利后的饭局和时局
抗战胜利两个月后,1945年10月28日上午10点半,梅贻琦与清华服务社委员会讨论公务,会后聚餐,梅贻琦为答谢诸君的努力,“饮酒约廿杯”。这天晚上,梅贻琦赴章矛...
27
学者的饯行宴
西南联大的学者非常重视友情,常以聚餐、宴饮的方式,为远道而来的朋友接风洗尘,或者为出国远行者饯行。在战争阴霾的笼罩下,师友弦歌在春城,随着时局的变化和各自人生道...
28
朱自清的饮食与胃病
抗战爆发后,朱自清于1937年7月7日夜挥笔疾书“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署名右边加了一句“时远处有炮声”后,即刻跋山涉水,从北平辗转到长沙。193...
29
冯友兰的家宴
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在云南蒙自的时候,由于战争缘故许多教授的家眷还没到蒙自,冯友兰的夫人任载坤便在星期六轮流请老师们到家里吃饭。一般是炸酱面、摊鸡蛋皮、炒豌豆尖等家...
30
燕卜荪请客论诗
在昆明时,英国诗人、联大外文系教授燕卜荪和法国教授邵可侣(Reclus)同住在北门街一座西式的楼房里。邵可侣是法国军事代表团驻昆办事处新闻室主任。房子非常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