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诗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没有多久,北平沦陷。北大、清华和南开的师生不愿当亡国奴,纷纷南渡。冯友兰是和吴有训一同走的。到了郑州,碰上了熊佛西。冯友兰邀他们到馆子里吃黄河鲤鱼。冯友兰说:“此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来,我们还是先吃一顿黄河鲤鱼吧!”
他们在馆子里饱啖了美味,心中却不免有一种怅然之感,犹如感受了一次失去家园之恨。
熊佛西喜欢养狗,吃饭时他讲了许多关于狗的故事。他说,北平许多养狗的人家,人走了,狗没法子带,只好忍痛抛弃了。那些狗,虽被主人遗弃了,却还守在门口,望着空空的院子不肯离开。他说着,不胜感慨。冯友兰说:“这就是所谓丧家之犬,我们不就是丧家之犬吗?”说着,大家不禁唏嘘慨叹。
1937年底,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开学。冯友兰和临大的学者游览衡山,拜谒南岳二贤祠。二贤祠建在方广寺旁,为纪念宋代张栻和朱熹聚会论学而立,二贤祠的嘉会堂上挂一匾,上书“一会千秋”。冯友兰游二贤祠,“怀时贤之高风,对当时之巨变,心中感发,不能自已”,于是吟诗二首:
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
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
洛阳文物一尘灰,汴水繁华又草莱。
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
之所以说南渡事哀,是想起“永嘉之乱”晋人、“靖康之变”宋人南渡的往事。当时,日军步步紧逼,大片国土沦丧,政府、大学搬迁西南。此诗是冯友兰怀古伤今而作,道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沉痛心声。
1938年2月17日至25日,临时大学迁往昆明,冯友兰、陈岱孙、朱自清等人途经桂林、柳州时,乘船游览了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风景如画,但南渡的一行人,并不能尽兴而游。纤夫和呼号与水上的渔歌,让他们感觉哀伤。战争的阴影像噩梦一样压在心头,在此期间,朱自清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做一噩梦。在梦中我几乎死去。”2月25日,朱自清作《漓江绝句》:
招携南渡乱烽催,碌碌湘衡小住才。
谁分漓江清浅水,征人又照鬓丝来。
查朱自清日记,朱自清还有律诗写漓江风景,有“上滩哀呼动山谷,不是猿声也断肠”之句,哀民生之艰,叹江山如画,也夹杂着大好河山被日寇入侵的隐忧。
1938年2月,冯友兰、朱自清一行快到镇南关时,冯友兰经过凭祥县城时出了意外——左臂碰到城墙骨折,在河内一家法国医院接受治疗。冯友兰躺在病床上,什么事情也不能做,脑海里浮现北平失陷之后的事,写了一些旧体诗。大部分都被遗忘,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收录了三首:
兵败城破日已昏,抛妻舍子别家门。
孟光不向门前送,恐使征人见泪痕。
水尽山穷路迂环,一车疾走近南关。
边墙已满英雄血,又教书生续一斑。
窗外骄阳升复沉,淹留不料到如今。
未问南行诸友伴,可都顺利胜风云?
冯友兰诗中透露出那一代学者南渡时的心境和心情。日寇入侵,抛妻舍子,亲人离散,浪迹天涯,而冯友兰意外受伤,不禁惹起乡思之情。冯友兰住院,陈岱孙、朱自清陪同,直到冯友兰的弟弟冯景兰来到后才离开。
告别故都,一路南行。1938年3月11日,朱自清乘坐二等车离开河内赴昆明。在晃动的列车上,朱自清不禁想起在忧患中的同胞兄弟,想到国家的未来与联大学者今后的命运,在一种感伤的心情中想了很多。南渡的学者来到昆明,无法料到这旅程的结束,意味着一段漫长、艰难岁月的开始,他们要八年之后,才能踏上北返的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