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附录一:西南联大简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天津相继于29日、30日沦陷敌手。8月19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领导与教育部协商南迁事宜,9月10日教育部正式下令,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教育部长王世杰兼任筹委会主任,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任常务委员,筹委会委员还有杨振声(秘书主任,教育部代表)、朱经农(湖南省教育厅长)、皮宗石(湖南大学校长)及教授代表胡适(北大)、顾毓琇(清华)和何廉(南开)。以后三位常委和秘书主任组成常务委员会,负责领导全校工作,杨振声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北大编制)。8月底三校分别通知各地师生到长沙报到。经紧张筹备,10月26日在长沙举行开学典礼,11月1日开始上课。1941年3月7日常委会决议以11月1日为联合大学校庆日。
长沙临时大学的校舍租用圣经学校、49标营房、涵德女校和湖南大学的房屋。因到校学生有1500人,校舍不敷应用,文学院改设于南岳圣经学校分校(称长沙临大南岳分校),11月19日上课;机械系航空组在南昌航空机械学校寄读,化工系在重庆大学寄读。全校共设17个系:文学院有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社会学系、哲学心理教育学系;理学院有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法商学院有经济学系、政治学系、法律学系、商学系;工学院有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1938年1月19日国民党当局批准长沙临大西迁昆明。1月24日期末考试开始,本学期上课12周。文学院师生于学期结束后迁返长沙。
1938年1月底开始西迁,分三路入滇。第一路为湘黔滇旅行团。该团由长沙经湘西入滇,全程1660多公里,步行约1300公里,历时68天,4月28日抵昆。团长为东北军黄师岳中将,学生284人组成18个小队,教师11人组成辅导团,5位教授——黄钰生(南开)、曾昭抡(北大)、李继侗(清华)、闻一多(清华)、袁复礼(清华)组成指导委员会,黄钰生任主席。有3位军官分任参谋长和大队长,随团配有炊事员和大夫,有两辆卡车运送行李。师生们一路调查,考察,采集标本,收集民歌、民谣,访问少数民族村寨,受到贵州省政府和沿途各地政府、人民的热情接待。学生们不仅经受了体力和意志的锻炼,还学到了许多课堂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第二条路线由长沙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河内和滇越铁路入昆明,沿途均设接待站。第三条路线由陈岱孙教授组织,从长沙经桂林、南宁、越南河内和滇越铁路进入昆明,冯友兰、朱自清教授等均走此路线。
西南联大决定迁昆后,租得大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拓东路迤西会馆、江西会馆、盐行仓库等处为校舍,仍不敷应用。常委会遂于3月15日决定设蒙自分校,文法学院在蒙自上课。理学院及校本部在大西门外,工学院在拓东路。1938年5月4日全校开始上课。1938年8月23日文法学院迁回昆明。7月购得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亩为校址,并请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8月遵教育部令增设师范学院,并将哲学心理学系的教育学部分划归师院,后云南大学教育系也并入。9月28日,日机9架首次空袭昆明,西南联大租借的昆华师范学校被炸。1939年4月新校舍落成,有学生宿舍36栋(土墙茅草顶),教室、办公室、实验室56栋(土墙铁皮顶),食堂2栋、图书馆1栋(均砖木结构)。
1940年法国投降,日军进入越南(当时称安南),日机由越南起飞频繁来袭,因此又起迁校之议。1940年11月,决定在四川叙永成立分校,一年级新生到叙永报到。1941年1月6日,叙永分校开始上课,到校新生600余人。后局势趋稳,8月,分校师生迁回昆明。
1938年设立师范学院后,1940年历史社会系又分为历史学系和社会学系,后者归入法商学院。从此联大有5院26系2个专修科,即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心理学系;理学院: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法商学院: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商学系;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电讯专修科;师范学院: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公民训育系、数学系、理化系、教育学系、师范专修科。1939年增设先修班,1940年增设附中、附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因交通梗阻,西南联大继续在昆办学一年。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12·1”惨案,国民党暴徒闯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进攻西南联大新校舍,昆明师生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牺牲,重伤25人,轻伤30余人。以西南联大师生为主掀起了全国性的“12·1”爱国民主运动高潮。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特务枪杀,李闻血案,震惊全国。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在昆明立碑以纪念三校在抗战中的艰苦合作。联大教学活动结束,三校开始北返平津。7月31日,西南联大宣布正式结束。西南联大前后历时9年,终于实现校歌中“还燕碣”的愿望。联大师范学院改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附录二:西南联大纪念碑
今日云南师范大学的东北角,树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是联大三校于1946年5月4日所立。纪念碑正面碑文由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主任罗庸书丹,人称“三绝碑”。碑的背面,刻满了当年投笔从戎的834名学生的名字。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曰: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丧,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附录三:西南联大校歌
罗庸教授作词,冯友兰教授作“勉词”,张清常教授作曲。
〔校歌词〕
(满江红)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勉词〕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辰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