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暑

小 暑

秋苗拔节长,遍地绿禾旺。

雨落易草荒,锄田连日忙。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的公历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淮南子·天文训》曰:“(夏至)加十五日斗指丁则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其实,只要你观其字形便会感觉到汉字的意趣来。“煮”字者,下水蒸;“暑”字者,上日烤,都表示蒸熏般的炎热。陆游曰:“坐觉蒸炊釜甑中。”韩愈曰:“如坐深甑遭蒸炊。”这也正印证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谚语。小暑时节,大地上已经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有热浪。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基本符合此气候特点。唐代元稹有《小暑六月节》诗曰:“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yǒu)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zhān)新习学,蟋蟀莫相催。”从中可以看到小暑时节的物候。

小暑时节,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气温会持续升高,降水明显增多,且雨量集中。小暑的标志就是“入伏”和“出梅”。民间有“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等说法。“入伏”,意思是从此开始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也就是说,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便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 天,而中伏天数并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 个庚日时,中伏为10 天;有5 个庚日时,中伏为20 天。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作三伏。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出梅”又称为“断梅”,是长江中下游和江淮流域梅雨天气的终止日期。用《神枢经》的说法,入梅是在“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出梅是在“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即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出梅。梅雨结束后,绝大部分地区便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

我国地域辽阔,进入这个时段,天气、气候状况便变得复杂起来。此时,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活动频繁,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而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降水增多。

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被副热带高压控制,处于高温少雨的天气,常常出现伏旱。特别是江淮流域的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此时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蓄水抗旱十分重要。农谚“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伏天的雨,锅里的米”反映了在伏雨稀缺时人们对天气的认知,也反映了人们渴盼降雨的心情。此时降水对水稻生长十分有利,可对于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等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小暑前后,东北和西北地区正在收割冬小麦和春小麦。早稻正处于灌浆后期,中稻已经开始拔节,晚稻正在分蘖,而双晚秧苗正准备出圃。农业生产主要是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后北方须注意防涝,南方应注意抗旱。全国的农作物普遍进入茁壮成长阶段,抗旱、追肥、防治病虫害是农业管理的主旋律,对休闲麦田则要开展深耕蓄墒作业,以充分利用好天然降水。对大多数棉区来说,棉花开始进入开花、结铃期,生长最为旺盛,整枝、打杈、去老叶及增施花铃肥、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棉花产量影响很大,有农谚曰:“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田间管理进入了关键时期。

小暑前夕,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也是佛教寺院的“翻经节”。相传,这是后宫晒龙袍的日子。由于进入小暑后,日照时数开始长了起来,太阳辐射也越来越强,所以大家都会选择“晒伏”。这一天还要翻晒衣服、经书。另外,六月六也是“天贶(kuàng)节”。此节始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此日,皇帝会向大臣赐“冰炒面”,所以称为“天贶节”。后来民间演绎为“吃炒面”。六月六也是大禹的生日,在中原地区还有“祭禹”的习俗。在古晋南还有“六月六请姑姑”的风俗。每年六月初六都要请闺女、女婿到娘家团聚一番。当今社会,人们追求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每到炎夏季节,总会成群结队到一些康养风景区去旅游避暑,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空调,确实是一种现代文明的选择。北宋僧人显万有《庵中自题》诗曰:“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作山雨,回头方羡老僧闲。”另外,盛夏季节,也是大田西瓜上市的时节,因此,盛夏吃西瓜也是一种并没有得到特别关注的习俗。

节气与健康

有谚语曰:“热在三伏。”小暑时节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藏伏的意思,人们此时应当减少外出,以躲避暑热。

夏天养生,都应以养阳为主,注意劳逸结合,保护身体的阳气。由于此时开始进入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人们出汗多,消耗大,更应当注意对身体的养护。同时,伏期养生一定要注意不能过量食用冷饮、直吹空调或者将温度调整过低,否则会直接导致疾病发生。小暑时还易发消化道疾病,应少吃热辣、油腻食品,不要酗酒、吸烟。小暑的食俗有一种说法:“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有人说这种吃法是为了使人的身体多出汗,以排出毒素。而实际上是因为三伏天气炎热,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是传统食品,且制作并不繁琐,又能开胃解馋,所以人们常常制作饺子食用。在山东一些地区,有吃黄瓜就鸡蛋的夏至习俗。民间也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之说,因为此时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经过露打雨淋,含有的水分很高,表面看起来是干的,可是经过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长久坐在上面,会诱发疾病。

小暑有三候: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击。自小暑始,空气中有热风吹来。过五天,蟋蟀上墙避暑。又过五天,雏鹰开始学习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