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我是粮食系统的一名老兵,也是摄影领域的一名新兵。多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让我对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颇有些了解和掌握。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节气文化遗产的申报,我看到太多的反映节气和物候的影像美则美矣,但就其科学性而言,总是差了那么一口气。于是我就想何不自己拍一套科学反映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照片。
我庆幸自己出生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圣地—黄河中游晋南翼城的历山地区,学习了农学专业,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三十余年,并在临近退休的十年间有了一个特别的爱好—摄影。因此,我感到我没有理由不把中华民族这部博大精深的科学农耕文化努力地拍摄出来。我清楚地记得,20 世纪80年代初的暑假里,我与父亲在责任田里收麦子。父亲说:“你现在也是农学专业的大学生了,你给说说二十四节气吧。”我当时就蒙了圈,感到十分羞愧。这次能坚定地完成《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的拍摄和相关的补注工作,应该说响应了中央领导北京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也是我对九泉之下父亲的一个交代,也许这会抚慰我多年忐忑不安的心情。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拍摄这组二十四节气作品的过程中,我参阅了近三十年间所收藏的有关节气方面的著作和现代网络资料,诸如竺可桢、宛敏渭所著的《物候学》(科学出版社)、王秀忠、隋斌主编的《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中国农业出版社)、吕宏军主编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二十四节气》(线装书局)、王英武主编的《二十四节气与山西农事》(山西出版传媒集团)、黄怀信等所著的《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何驽所著的《怎探古人何所思》(科学出版社)等著作。在此,向这些作者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还要特别感谢国家气象专家丁一汇院士为本书审核把关,感谢单位同事对我的支持。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吕晓云女士对我默默无闻的支持,这种支持是那么的无怨无悔,这种爱使我终生难忘。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摄影出版社对我的信任、支持和指导,使我在摄影创作的道路上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一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由于本人摄影经历有限,创作实践较少,作品不成熟乃至出现纰漏在所难免,希望农业专家、气象学专家、广大的影友和读者多提宝贵意见,我会继续努力,把二十四节气更加精准、更加精彩地呈现出来。向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致以崇高的敬意。
李学峰
2018年12月